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城市新贫困人口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我国城市新贫困问题日益凸现和发展。城市中贫困居民的数量不断增加,转型期出现的城市新贫困人口与传统的城市"三无"贫困人口有着本质的区别。城市新贫困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中不容忽视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文章对当前我国城市新贫困人口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城市新贫困人口特征及其出现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城市新贫困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市居民中存在着明显的贫困问题。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城市贫困现状,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已是力不从心。本文对城市贫困做出了简单的界定后总结出中国城市贫困的新定义,并通过对中国五大城市贫困人口生活现状的数据分析,指出了目前社会救济制度的存在诸多缺陷,进而提出完善现行社会救济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郭亚军 《科教文汇》2009,(21):281-282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市居民中存在着明显的贫困问题。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城市贫困现状,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已是力不从心。本文对城市贫困做出了简单的界定后总结出中国城市贫困的新定义,并通过对中国五大城市贫困人口生活现状的数据分析,指出了目前社会救济制度的存在诸多缺陷,进而提出完善现行社会救济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贫困问题是影响城市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通过对我国城市贫困现状的分析,认为新旧体制转换、城乡二元结构和传统的户籍制度、收入分配机制的不合理、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是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社会保障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新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城市贫困化日益凸现和发展,转型期出现的新城市贫困人口与传统的城市“三无”贫困人口有着本质的区别。新城市贫困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中突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成为我国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热点。文章对我国新城市贫困问题主要研究进展作了综述,并对城市地理学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实施精准扶贫与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精准扶贫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区域扶贫攻坚计划是当前我国扶贫攻坚的两大主要模式。2011年国家大幅提高贫困标准,贫困人口规模、分布特征、贫困内涵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文章在分析新贫困标准下我国农村贫困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全面解析了当前扶贫开发中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精准扶贫的理念,包括:建立多维贫困区域识别指标体系,开展精准化贫困区域识别;采取多元化扶贫方式;以及实施基于不同地理空间尺度和贫困地区类型的差异化的分类扶贫政策。文章最后针对当前两大扶贫模式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拓展精准扶贫内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特困生的产生城市特困生是伴随城市贫困群体形成而出现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规模有扩大的趋势,其相对贫困程度在加深。而随着城市贫困群体的扩大和生存状况的恶化,贫困生的队伍也在迅速扩大,面临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生态贫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界定生态贫困内涵的基础上,作者对我国农村生态贫困的特征、形成机理和治理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解决城市新贫困群体的生活、维护改革成果、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随着在社会经济发展,这项制度的不完善性也逐渐体现出来,国外和国内部分地区的有效措施,对完善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0.
论文在界定及贫困标准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贫困群体致贫原因,找出在对城市贫困群体实施社区救助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城市贫困群体社区救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基于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差异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农村的贫困人口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为了应对民族地区农村在转型期贫困现象及其贫困人口的新变化,以贫困及贫困人口的认识为逻辑起点,本文在恩施州个案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理性分析认为西部民族地区转型期的农村贫困可划分为"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发展型贫困"三种基本类型,从而为民族地区转型农村的扶贫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贫困问题是21世纪的重要问题,从吉登斯结构二元论来看,城市贫困问题是个人行动和社会结构不平衡导致的结果。分析研究HQ经济区的城市低保家庭发现,城市贫困人口与社会结构主体间性转向困难、社会场景权力不平衡、贫困人口主体归因的单一因素限制,导致城市贫困问题没有解决。结合吉登斯结构二元论分析城市贫困,深入剖析城市贫困解决阻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贫困的特点及扶助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块固疾,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贫困都存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日趋严重的城市贫困却成为困扰中国  相似文献   

14.
与世界城市化潮流相伴随,城市的健康问题日渐突出.而住房问题是影响城市健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层面,居住健康成为研究城市住房问题的新视角.在介绍健康和健康城市的内涵与特征以及健康城市研究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关国公共住房政策的发展概况.随后从内城贫困和居住隔离两个层面分析了城市健康视角下的美国住房问题,并进行了相关思考.认为要充分认识住房问题的综合性及其与城市发展政策的协同作用;借助住房建设及其相关配套政策,参与带动社区复兴的重任;充分发挥公共政策在应对城市贫困问题上的综合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介绍城市贫困的类型和特点,分析城市贫困产生的原因,对城市贫困的标准进行界定,并重点运用公平的观点提出解决贫困的方法,主要采用罗尔斯的公平观和阿玛蒂亚森的学说观点论述对城市贫困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经济贫困大学生迅速增多,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文章通过分析目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不健康心理特征,找出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原有的以单一经济直接援助的高校扶困助学体系当中,引入一个新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理念,探索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贫困妇女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可持续脱贫的关键抓手。首先从理论层面探究妇女贫困的定义、特征和成因,发现妇女贫困具有脆弱性、代际传递性和思想上的衍生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妇女扶贫政策的实践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墨西哥、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妇女扶贫政策经验,结合我国实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推行针对贫困妇女的工作福利制度,提高受助者工作意愿;注重思想教育,唤醒传统美德;发展社会化儿童看护服务,减轻贫困妇女家庭压力。  相似文献   

18.
外来民工贫困群体--城市中的一个特殊贫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城市中的特殊贫困层——外来民工贫困群体,分析了外来民工贫困的特殊原因,呼吁城市对这部分贫困人员引起高度重视并以改革的思想有针对性地解决这部分人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9.
西藏牧区作为"新贫困"时代、"少、边、穷"地区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之一,其贫困程度和贫困深度依然很大。文章以西藏色尼区为样本,对贫困特征及类型、贫困精准治理的现状及贫困精准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色尼区贫困呈现出贫困家庭人口规模大,子女文盲率高,孤寡老人家庭数量较多,各乡镇贫困人口分布不均,且贫困家庭劳动力人口较少等特征,属于区域发展障碍型贫困、能力型贫困、群体型贫困、脆弱型贫困、精神型贫困混合类型。西藏牧区贫困精准治理中存在牧区贫困劳动力低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不匹配、脱贫致富内在驱动力不足、精准治理机制尚未完善、基层扶贫工作难度大、脱贫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公司+产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村(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贫困群众开展"扶志+扶智+扶质","分片区"精准治理,降低脱贫成本,发挥基层政权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力量并举的路径实施西藏农牧区的贫困精准治理,对于少数民族牧区贫困治理和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的全国综合性社会调查(CGSS)2008年的数据,按照2011年人均年收入2300元的新贫困线标准,采用描述性统计中分组比较的方法从地区差异、受教育程度、从业状态差异等不同角度对我国农村家庭户收入贫困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测度,即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缺口比。研究发现:与过去相比较我国农村家庭户的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缺口指数总体上有很大提高(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除外),贫困线标准变动比例越大,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缺口指数变动越大。另外,农户因地区差异东、中、西部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缺口比依次增大的现象仍然存在;受教育程度越低,农户贫困发生率越高,而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户贫困缺口比最低;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贫困发生率上升,但贫困缺口比下降,贫困深度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