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8月2日来信收到,因家中有事,迟复为歉。“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知识),不但汉语中没有这个词汇,希腊文中也没有。1830年左右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A.Comte,1798—1857年)在将学科分类时才用这个词(Science)来代表将研究对象分为众多学科(如物理学、化学)去研究的学问,与众学科统辖的学问(philosophy)相对应。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大学的关键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自古即有“天人合一”、“和为贵”、“家和万事兴”、“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等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几千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至高境界,是我国古哲先贤们所追求的理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自然保护主义”和“人类中心论”分别以消极地保护自然和人类整体之长远利益作为终极目标。而“天人合一论”则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依的内在的辨证统一的关系。今天,我们应从中吸取思想营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钱穆早年倾向于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角度解读“天人合一”,将儒家精神理解为道德人文精神。体现出他作为史学家注重经验事实、轻视形而上学的特点。就此而言,钱穆与新儒家之间的分歧较为明显。然而在晚年,钱穆对“天人合一”有了新认识,即从超越的、形而上的角度理解儒家精神。体现出浓厚的宗教内涵,这是他侧身新儒家之列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6.
论“无讼”     
“无讼”在中国古代一直是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并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无讼”产生根源及发展过程这一问题的探求,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本土的传统法律文化,在关于法律本土化和法律移植这个问题上作出适合中国的选择。我们要正确对待本土法律文化资源,以免在构建中国法制体系的过程中多走弯路。  相似文献   

7.
本着重考察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观”,解读出马克思“自然与人应在对立统一中和谐发展”的唯物主义辩证自然观;重点阐述了其主要内涵应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二的本质统一,分析了其四个基本特征:即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性、客观物质性、劳动中介性和社会历史性,并揭示出其丰富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三教概念的发展,可分几个阶段,即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在最初阶段,虽然有三教的连称,不过彼此是独立的;中间阶段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只有最后阶段才出现真正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和“三教合一”的概念。从三教到三教合一观念的变化,可以察看到中国社会的一些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儒家天命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法律化的哲学基石,受“天人合一”思想中尊天敬天观念,“民本”观念,重合轻分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法律凸现出与之相应的三大基本特征,即宗教化,伦理化,和谐化,中国古代哲法关系对构建当代法哲学体系,不乏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主客关系的角度提出“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并力图宏描述中国文化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1.
"和为贵"与"非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中国历代王朝奉行的对外政策是与各国在天朝礼治的和谐气氛中"共享太平之福"。在新的历史情况下,在和谐社会的理念指导下,中国应坚持和发扬传统,从经济的"大"走向文化的"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文化全球化在当前的发展状况,重点论述了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与价值,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顺应全球化这一浪潮中所应有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自然意识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民 《天中学刊》2003,18(5):34-36
中国传统建筑表现出与自然相协调、相适应的意念,追求天人合一。在建筑形态、色彩和布局设计上,建筑师们均表现出力求达到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境界。一座建筑物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意象的转移来拯救人们的灵魂,其来源便是自然崇拜。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色彩的应用被放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建筑布局设计及园林设计上表现出顺应自然、与自然亲和的态度和因地制宜、与自然融和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泛哲学。泛哲学的含义有三:第一,哲学思维是直觉感应式的,带有明显的集体无意识特征;第二,哲学形式是一元论的,以“天人合一”的方式出现,但实质上是主观性产物;第三,哲学内容被论证为合理和永恒之后便成为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含盖一切人的准教义。  相似文献   

15.
曾祥容 《四川教育》2007,(11):41-41
从"育人"的视角看科学精神,最关键的是要培养一种"求真"的精神,包括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六大要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经验主义特点,而科技素质教育,无疑可以使中国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造中创新。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教师应切实承担起传播科学精神、孕育科学素养的责任。那么,如何才能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呢?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成就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丰富了中华思想文化的宝库,形成了宝贵的教育经验,在人类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元典思想,深深地融进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中。中国现代的教育,培养了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代又一代人。这些都毋庸置疑。本文集中讨论的则是...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经历了20世纪的重创剧痛之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构建新的文明形态。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我们越来越清晰地发现,后现代文明应该是传统与现代的互补。毋庸置疑,我们要发挥传统的用途,但是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的正确解读上,否则即是对传统的滥用。然而,现在有些人对古代一些概念、原理存在着误读。本文拟以“天人合一”为例,试做一个简单的剖析。  相似文献   

18.
论“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互补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导致“人类中心主义”的盛行。中国传统化中追求整体与和谐的“天人合一”思想恰好可以弥补“主客二分”思维的缺陷。但“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有其自身的消极因素,因此,必须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天人合一”思想,同时开展与西方化的对话与交流,在超越传统的“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开创新的化世纪。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具有重伦理的特征.其主要原因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农业文明、专制政治和专削文化;西方文化具有重科学的特征,其主要原因是“天人相分”的哲学思想,商业文明,民主政治和民主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世纪之交"官场小说"热潮的历史文化缘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形成了一股“官场小说”的热潮。从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进行考察,“官场小说”可以说是百年文学中官场叙事传统在新的时代境遇中的延续和发展。一方面,权力异化而导致的官场腐败与自由宽松的话语氛围为它的兴盛提供了契机和条件;另一方面,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官场小说”是知识分子在当下社会对自身角色的确证,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性批判与建构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