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终身教育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正式提出的。他认为,在当今世界,那种拥有一种知识或技能后可以终身享用的观念已经过时,教育不再是单纯地获得知识,而在于促进个人的发展。此后,这种观念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2.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幼儿自身发展的特点——连续性和阶段性,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幼儿园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则是幼儿园教育的延伸,但同时它们两者之间又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3.
语言能力是幼儿必备的关键能力之一,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的表达能力,使幼儿更好地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还可以使幼儿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更快适应小学的生活和学习。幼小衔接阶段是幼儿重要的过渡阶段,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幼儿该阶段的教育。本文分析了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结合现阶段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为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4.
贾宇  黄玉蓉 《家教世界》2022,(21):42-43
<正>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常常被教师、家长忽视,他们认为幼小衔接就是提前学习拼音、计算、识字。这种只关注知识,忽略幼儿常规习惯培养的幼小衔接教育,违背了幼儿正常的身心发展规律。幼儿升入小学后,由于校园环境、教学方式、作息时间的变化,有些孩子会不适应。因此,要在即将升入小学的阶段,对孩子开展幼小衔接教育与引导,带领幼儿提前熟悉小学的环境、学习方式,根据小学的情况对孩子开展常规习惯培养以及生活能力的培养等,为幼儿的小学学习和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让孩子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不是事事替代幼儿安排好、计划好,而是需要教师在幼儿的一日教学活动中不断渗透,让幼儿从慢慢养成习惯到自然、主动地践行。  相似文献   

5.
万琦 《少年世界》2015,(1):43-44
部分幼儿园将幼小衔接只看成是与小学知识学习的衔接,提前教小学的拼音,学小学的数学、计算等知识,认为幼小衔接就是做好幼儿学习上的衔接。但事实上每年九、十月份,到医院看心理疾病的刚入学儿童不在少数,表面上是感冒、咳嗽、肚子痛等症状,其实是心理不适而导致的。故做好幼小衔接,更重要的是关注幼儿的心理成长,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行为与思维方式,为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研究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为的是使孩子尽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因此,我园自2010年11月申报并确立了"十二五"规划课题《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研究》。经过两年的实践与研究,在幼小衔接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黄艳 《贵州教育》2021,(2):18-20
在幼儿园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它不仅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全,更会影响幼儿升入小学阶段后的学习生活.在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部分幼儿家长和教师未能在幼儿的教育和体能发展中找到最佳的平衡,往往是过分强调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幼儿体能的发展,未能使幼儿在迎接学习之前做好充分的体能准备,导致幼儿体能素质较低,无法适应小学...  相似文献   

8.
吴丽钦 《亚太教育》2023,(14):13-15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围绕幼儿园、小学的科学衔接做出了具体要求,提出“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社会生活能力直接关系到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亲社会行为、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是促进幼儿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的能力。基于此,通过结合五大领域教学、围绕儿童绘本阅读、开展社会生活实践等措施,实现对幼儿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王伊 《文科爱好者》2022,(6):216-218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幼儿的保育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相互衔接。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工作在大班教学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在大班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知幼小衔接工作,从不同视角出发,通过一日生活、区域活动、教学课程及家园合作等途径,强化大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为其未来的小学生活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表达了对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重视。文章分析幼小衔接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建构主义和认知发展等理论,从幼儿园教学和家庭指导两个方面提出提升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建议,以期帮助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接受系统的科学教育。  相似文献   

11.
受本刊社委托,西南大学杨晓萍教授最近组织了关于幼小课程衔接问题的一些对话讨论,其中对国标本语文教材编写专家董小玉的访谈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下文是对此访谈记录的整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龚斯婷 《福建教育》2020,(38):54-55
<正>幼儿园与小学无论是学习方式、作息时间、师生之间的关系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一直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幼小衔接的开展及家园合作的方式也随即发生了变化,家长参与的比重大大增加。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我们发现,幼儿时间管理的能力情况令人担忧,大部分幼儿存在做事磨蹭、完成任务没有顺序等问题。而进入小学后,紧凑的课业安排,都要求幼儿有一定的时间管理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幼儿的时间管理能力是幼小衔接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敏  陈刚 《四川教育》2023,(18):22-23
幼小衔接事关幼儿的终生发展。当前,幼小衔接持续推进,但也存在教师的衔接意识不强、幼小衔接深度不足、衔接过程不够流畅等问题。本文从理念一致、联合教研、行为协同三个方面阐述幼小衔接的具体措施,以期实现幼儿进入小学的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14.
罗婷婷 《考试周刊》2022,(42):64-68
当前阶段我们国家高度强调素质教育理念,在各级教育教学当中落实课改政策,要求学校和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幼儿园阶段的孩子相对来说年龄较小,缺乏足够的自控能力和理解能力,趣味性十足的教学元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他们的课堂注意力,因此当前阶段在幼小双向衔接工作当中,很多幼儿园以及教师会倾向于采用游戏教学法。小学数学的教学难度较幼儿园而言,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重视幼小双向衔接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加大幼儿数学领域游戏活动的研究力度,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幼儿园教育是每一位学生接受中小学教育的基础,其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的质量。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及幼儿园都比较重视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而忽略了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但是,只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学会生活和学习,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从幼小衔接视角对幼儿入学适应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有待提高,幼儿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适应性还有待加强,对幼儿人际关系适应性的培养应更加引起重视。针对这些情况,文章提出相关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7.
沈明雪 《家教世界》2022,(24):53-54
<正>幼儿园教育是以游戏为基本的学习和活动形式,而小学教育主要是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的学习为主。幼小衔接不当会造成孩子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出现种种问题。在身体上主要表现为孩子会容易疲惫、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差;心理上表现为压力大、自卑、厌学;社会适应性方面表现出孤僻,不敢跟人说话,不爱与同学沟通等。特别是对于即将开启小学生活的大班幼儿,幼小衔接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入学准备时,幼儿教师的工作着眼点在哪里?幼儿家长又该如何引导幼儿?家园如何配合?这一系列问题不得不引起幼教工作者的思考与关注。  相似文献   

18.
老师和家长都很重视一个问题——幼小衔接。在家长眼 中,孩子能否适应小学的生活,首要的标准就是是否能跟上小 学的学习内容。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家长往往将幼小衔接理 解为学习知识衔接,就希望孩子在大班开始,学习本该在小学 学习的内容,如写字、拼音、加减法等。  相似文献   

19.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的双向衔接。对于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来讲,应帮助幼儿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入学准备,如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与乐观的态度、具备基本的生活技能、掌握常用的同伴交往技能、具备初步的时间管理能力等,并结合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实际提供具体的活动指导与方法。关于该课题的后续研究方向,建议应在课程改革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深入探究“幼小衔接”主题下的“家—园—校”合作共育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其中专门指出国家课程要以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在此背景下教学的方式肯定要发生变化,其中把游戏引入课堂以及幼儿园一直推行的课程游戏化,是幼小科学衔接的重点之一。本文以一次幼小衔接推进会上的语文、数学、美术三节课为例,呈现国家课程游戏化实施,探索幼小衔接背景下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