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哲学的问题源于语言的误用。因此,需要从概念上进行澄清。这对教育学、心理学等也同样适用。通过儿童说谎概念的界定,发现儿童的谎言不仅遵循成人世界内说谎的"符合律",还需要契合"排除律",两者缺一不可。有基于此,成人对儿童的说谎应当做到:首先,澄清儿童谎言的概念,反思习以为常的观念。其次,辩证地对待儿童谎言,避免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再者,指向"善"的教育目的,朝向"爱"的教育方法。此外,成人应当和儿童多交流、常对话,走进儿童的世界,理解儿童、包容儿童、接纳儿童、呵护儿童、守护童年。同时,对于不能明晰的不可说的"谎言"领域,应保持沉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有关儿童说谎行为研究文献的梳理,研究者概括介绍了有关儿童说谎行为的定义、儿童对说谎的认知、儿童说谎行为的发生年龄和发生概率、儿童说谎行为与心理理论能力的关系以及儿童谎言的分类和儿童说谎的动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分析了现有研究在方法上的不足,从而建议可在社会学视野下进一步考察儿童说谎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当前儿童的社会和道德教育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儿童说谎是现实生活中教师和家长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儿童说谎的原因可以简要分为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以及成人影响。每一种原因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对症下药"。在减少儿童说谎的对策上,教师和家长应该正确认识儿童的说谎行为,理智对待,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说谎",词典上给予的定义是"假话骗人",是一种蓄意和深思熟虑后对真实情况加以隐瞒或歪曲的行为。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儿童说谎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说谎却是经常发生的现象,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儿童说谎的问题真的有成人想象得那么严重吗?该如何消除儿童说谎的问题呢?下面这个实验会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提供有益的启发。二、实验介绍1.实验目的给孩子布置任务的同时也提供一个充满诱惑的实验情境,以孩子的反应来检验儿童是否会撒谎。  相似文献   

5.
研究探讨了10岁的儿童在社会交往情境下说谎的状况,以及情感因素对儿童道德选择的影响.发现不同情感因素作用下,儿童说谎状况有差别;不同情感因素下,说谎状况有性别差异;强烈的情感因素使儿童更倾向于选择说谎;正面情感时女孩子更倾向于选择说谎,负面情感时,男孩子更容易选择说谎.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88名智力障碍儿童为被试,旨在考察其心理理论、执行功能与为自我和为他人说谎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控制年龄和性别后,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理论、抑制控制与其为自我说谎行为及为他人说谎行为均正相关,而工作记忆和为他人说谎行为正相关;此外,将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一起纳入回归分析后发现,抑制控制显著预测了智力障碍儿童为自我和为他人的说谎行为,而工作记忆、心理理论对为自我和为他人说谎行为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可能是智力障碍儿童说谎行为的认知机制,抑制控制在智力障碍儿童为自我和为他人说谎行为上起着更强的预测作用。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智力障碍儿童说谎行为的认知理论,同时也为家长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应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说谎行为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7.
拍脑瓜     
施琦 《中学生天地》2015,(2):38-39,31
左脑风暴小波、哈里和简森三个人是同学。有一天,三人坐在一起说一件事情。事后有人问小波:"哈里说的是真的吗?他是不是在说谎?"小波回答:"没有,哈里没有说谎。"这个人接着问哈里:"简森说的是真的吗,他是不是在说谎?"哈里回答:"是的,简森在说谎。"这个人又问简森:"小波在说谎吗?"那么,简森会如何回答呢?  相似文献   

8.
与儿童说谎有关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社会性发展研究领域的焦点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说谎为主题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成果。这些研究为幼儿教育工作者了解儿童说谎的心理机制、道德评价等认知发展性规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性和实证性支持。同时,也为幼儿教育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迪:父母应创造民主、愉悦的家庭气氛;鼓励孩子说真话;尊重孩子,做好榜样;教养方式要一致;纠正孩子说谎行为的具体方法应根据其个性特点而定。  相似文献   

9.
儿童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就会出现说谎行为,这是教师非常关心的问题。儿童说谎的类型主要有想像型说谎、虚荣型说谎和逃避型说谎三种。那么儿童为什么会说谎?说谎的心理表现怎样?教师应该怎样纠正儿童的说谎行为呢?本文就此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忽视诚实信用教育对儿童的消极影响有位心理工作者,在为儿童说谎问题走访了几十所学校后发现,儿童说谎并非个别,而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说谎不仅是个教育问题,也涉及到心理学和社会学的问题。总之,儿童偶尔说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社会、学校、家长在“教导”儿童说谎;说谎者仅仅有说谎的行为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用说谎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