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凌大 《新闻记者》2004,(3):54-54
某晚报2004年1月12日第22版题为《另辟蹊径》的文章中说:“英国作家柯南道尔……从此他便开始系列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的写作,一发而不可收拾。”另一家报纸2003年12月19日题为《报人作家张恨水》的文章中也写道:“……他先是小试牛刀,后来竞一发不可收拾。”其实,上述两例中的“一发而不可收  相似文献   

2.
《扬子晚报》1992年3月25日五版,题为《访宋丹丹》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拾……”《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题为《“爬格了”人的呼声》一文中写道:“………发不可收拾……”《新闻爱好者》(河南)1991年第12期,题为《上“第一稿”的乐趣》一文中写道:“……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以上三例中的“一发不可收拾”应为“一发不可收”。由于多了一个“拾”字,便使原意完全反了。因为“一发不可收”是形容不断涌现,多指褒意;而“不可收拾”则是一败涂地,系指贬意。《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3.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我赠给老朋友杨绍全的。1996年在他即将迎来50岁生日之际出版了第一本他的摄影画册《重庆风光》,又几次再版,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除了参加国内外的大展和大奖赛外,又连续推出了《新重庆》、《重庆神韵》、《古树名木》和《绝色重庆》系列重庆风光画册,今年他已60出头,“红于二月花”不正是他的写照吗?谈到杨绍全的摄影生涯,不能不说到他的人品人格。  相似文献   

4.
《古书疑义举例》是俞樾的“小学”名著,他在《自序》中指出,由于语言变迁、文字演变,使得“古书疑义所以日滋”,而他写作此书是要“使童蒙之子,习知其例,有所据依,或亦读书之一助乎?”(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2005,P1。以下凡引该书只标注页码)由此可见,《古书疑义举例》是一部阅读先秦古籍的入门书,“举例”不是“举出例证”,  相似文献   

5.
《扬子晚报》1992年3月25日五版,题为《访宋丹丹》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拾……”。《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题为《“爬格子”人的呼声》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抬《新闻爱好者》(河南)1991年  相似文献   

6.
陶元庆是我国著名装帧设计艺术家,自从为译著《苦闷的象征》设计封面后,他在装帧设计领域一发不可收拾,开创了书林封面设计先河。陶元庆的装帧艺术发迹与鲁迅的支持有直接关系,其风格在当时中国文艺界也是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您好:我干了半辈子炼钢,不惑之年改行搞宣传工作,可谓是半路出家,纵然十分努力,仍时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一日,偶见一本《新闻三昧》,开始只是随意翻看,并未往心里去,可看着看着,却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其中有很多话好像是专为我写作中的问题说的。我越看越爱看,真是相见恨晚,恨不得把它“吃”进肚里为快。从此,我一发不可收拾,不但找来以前的杂志读,而且是读完这期盼下期,真受益啊。现在,我的工作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写的文章也一再发表,这里有《新闻三昧》的功劳。在此,向您们表示衷心感谢,希望《新闻  相似文献   

8.
播音主持,是不是前期准备充分就一定成功呢?在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播音员、主持人事前做了不少的准备,已经心中有数了,可一开机,脑子就一片空白,不知要说些什么,对着提词器念稿也频频出错,“重来”“再来”,一发不可收拾,不能如愿以偿。相反,有的播音员、主持人一看到镜头,便觉精神抖擞,积极、振奋,发挥超常。可见,前期扎实的准备固然重要,而镜头前的状态同样十分重要,它是节目成败的关键。好的镜头前状态能使播音主持锦上添花,差的镜头前状态则使播音主持功败垂成。  相似文献   

9.
“丁零零……” 10月31日,星期一。上班后我刚在桌边坐下来,办公室的电话就响起来。我的心咯噔一下悬到了半空,犹豫着慢慢拿起话筒。 “你们怎么搞的?昨天的一版标题有两个错字,太不负责了!” “请您读读文章。这是我们的一次尝试。您贵姓?” “我是兵团机关的,姓刘。文章我一定读,看你们能‘尝试’出啥名堂。哼!” 我坐下来,长出了一口气。电话又响了,是一位姓丁的读者从工厂打来的,嗓门挺大,几乎是“破口大骂”了。他也是看到报纸就来气,文章没有读。我耐心地请他读了文章再打电话来。电话再响,我没有接,悄悄溜了出来。 中午进门,几位同事兴高采烈地告诉我,有16个电话为星期日的头条叫好,其中刘、丁两位先生点名“要见见你”。  相似文献   

10.
在江城武汉的数家报纸上,常能见到署名杨军的曝光类新闻图片作品。杨军是专业的摄影记者吗?他何以如此勤奋、高产,仿佛是不文明行为的“天敌”。据了解,杨军是个笔名,他大名杨永华,今年已经58岁了。祖籍山东的老杨,退休前是武钢集团钢丝绳厂的检验工。退伍军人出身的他,还是个光荣的共产党员。老杨戏称自己是个“揭短专业户”,他几乎每天都要穿梭于武汉三镇,其“一日游”的主题便是寻觅曝光新闻。老杨的摄影基础,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打下的。自从1993年,在党报上发表第一张摄影作品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杨军家住汉阳的长江边,江滩上植有很…  相似文献   

11.
有位名人说过第一个将女人喻为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而第三个则是“蠢才”。 按照这一说法,如今新闻媒介中出现的“蠢才”该是够多的了。且不论这些文章选材的雷同,构思的模仿,只要留心看看一些标题,就足以使人望而生厌了。 其一:《……也要“打假”》。如《文凭也要“打假”》、《“农民”也要“打假”》、《希望工程也要“打假”》、《新闻也要“打假”》……现在又有人写出《“打假”也要“打假”》,这势头似乎一发不可收拾了!  相似文献   

12.
王丹丹 《大观周刊》2006,(37):88-88
“008”眼中的滑翔伞飞翔运动: 相信每个人从小都有飞上天空的梦想,这种梦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出现在儿时,而我的这种梦想却一直伴随着我长大。直到1996年,我在报纸上无意看到昆明有家滑翔伞飞翔俱乐部,马上就去联系,了解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项运动。虽然当时由于装备较差,最长只能在空中停留一分钟,但当双脚离地、在空中任意翱翔的那一刹那,就足以让我兴奋好久。  相似文献   

13.
本期的封面文章和组稿重点是男性时尚杂志.在人们的印象中,时尚与女性水乳交融地连接在一起,因而女性时尚杂志的一发不可收拾,乃至铺天盖地,则是天经地义的,且习以为常, "女为悦己者容"嘛.  相似文献   

14.
相学与用人之历史与现实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看相算命的习俗,有文字可考的看相事件最早约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古代,这种看相习俗首先流行于上层官方,属于"官学",到两汉时期才开始悄然出现于坊间,之后便如洪水般蔓延开来,一发不可收拾,民间看相的风俗甚至一度达到了狂热的地步.  相似文献   

15.
作家苏北是"汪迷"。迷恋到什么程度呢?从读汪曾祺的《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反反复复地读不过瘾,他还抄汪曾祺先生的书,一本接着一  相似文献   

16.
李庚辰在为其《李庚辰杂文选》所作的“序言”中说:“严肃的杂文家他的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他的揭丑显谬,扶正祛邪,都为了我们社会的发展进步,为了我们国家的两个文明建设,无不来自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句话应被看作是杂文家李庚辰几十年来为人为文的一贯追求。作为一位著名军旅杂文家,李庚辰是新时期写作非常勤奋且创作成就较为突出的一位,也是创作个性较为鲜明的一位。他自己也说:我“自 1971年正经八百弄起杂文来,一发不可收拾,接着又专门做起了杂文编辑,一干就是二十多个春秋。”从他十四本计二百多万字的作品看,既有…  相似文献   

17.
很多人觉得十字绣只是闲散在家的妇女无事时消磨时间的"玩意儿",实际上,十字绣也能传递意境和表达情感。自从迷上了十字绣,我便一发不可收拾,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绣"上。将艺术家的作品通过自己的手在针与线间进  相似文献   

18.
访日即景     
不久前,上海市友好代表团去日本访向。在从东京机场去旅馆的路上,两位日本记者同我们的代表坐在一辆车上,一路上边看边谈。有一个景象引起了我们一位代表的注意:不少人家的房门口都竖着一根旗杆,挂着一串各色的“鲤鱼”。他便问日本记者,这是什么标记?他们说:从四月五日到五月五日,是男孩节,凡不满十岁男孩的家庭都要挂“鲤鱼”,红色代表母亲,蓝色代表父亲,小黑鲤代表儿子,这同中国“鲤鱼跳龙门”、“望子成龙”的意思差不多了。第二天日方报纸上刊登的消息中,不仅写上了他们交谈挂“鲤鱼”的材料,还评论说:“这反映了中国代表对日本风俗的关注”,用了“这是什么?”作副题,十分醒目。使我们这位代表很有感触,没想到我们出于好奇的提问,成了他们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19.
“疑义”和“异议”是两个读音相近而意义不同的词。“疑义”(yí yì)是指疑惑不定的含义或事理;“异议”(yì yì)则是指不同的或反对的议论。大概因为它们读音相近,有的人往往用混,其中常见的是该用“异议”的地方错用成“疑义”。例如: ①去年12月22日,本报一版刊登了……“南京居民王曼新人工诱发非豆科植物固氮根瘤成功”的消患,引起许多微生物、植保专家的疑义,纷纷向本报提出质  相似文献   

20.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同志的这个名言是53年前讲的。他说:“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那末,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09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