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晓燕 《现代语文》2006,(11):51-52
张炜,成长于美丽富饶的胶东平原。在当今化状态处于“无名”的时代下,各种浮躁之气充塞于坛,而张炜像一位善于思考的智,清醒地注视着“现在”以及“现在”中人们的惰性。他坚持了一位知识分子的精英批判立场,以民间世界为根据地,矛头直指现实浮夸的世界。民间世界经过张炜主体性观念的过滤和改造,已上升为张炜想象中的学审美的理想世界,因为与现实世界有隔膜,所以它保留了许多现实世界中所不能容纳的审美因素,例如一些怪诞和狰狞的意象,使本变得含蓄晦涩,而这却恰恰显示了民间世界的另一种生存方式。我们在此以意象为突破口,借以窥探张炜神秘而又饱含生命力的民间世界之一斑。  相似文献   

2.
狂欢书写与修辞隐喻——以张炜《九月寓言》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炜的《九月寓言》带有众多“狂欢化”的因素。用俄国学者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形式分析入手,返回文本的历史语境、文化语境及作家的个体体验,实现对文本中狂欢化素材、修辞、结构的归并与清理,探索张炜的叙述动机与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这样的任务:寻找作者张炜对于启蒙精神的认知道路,将其作品放在他自身灵魂光辉的照耀下,准确分析其作品《柏慧》,把握他在作品中展现的启蒙主体多方面的困境。笔者的答案是:张炜具有“朴素”的写作原则,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与呼吁的诉求渗透在其人格中,从而促使其在((柏慧》中展开知识分子的情感与生活描写,尖锐地提出启蒙主体面临的困境问题。张炜始终坚持着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精神,其独特的人生境界与生活态度促成了其笔下启蒙主体的选择方向与困境。  相似文献   

4.
走近张炜     
走近张炜剑非我曾经以为,张炜是一位很难接近的作家。看他厚厚六卷本的自选集,十多幅张炜的照片,方脸,粗眉,英俊又冷峻,总是负重沉思不宜打扰的神情。读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古船》,男主人公隋抱朴也是英俊而冷峻,独自在老磨房里思考,在深夜的灯下一遍又一遍地读...  相似文献   

5.
张炜是一个作品众多的作家,在这些作品里《外省书》有它特别的意义,它既是一个小结又是一次超越的努力。本文通过分析《外省书》与张炜其它作品的关系以及《外省书》文本本身,试图给《外省书》一个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天地境界与忧患精神──论张炜小说近作的主题演进耿传明(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张炜80年代中期以前的小说有一个中心主题,即现实社会政治道德批判主题。这个时期,他的小说带有很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试图通过社会政治道德批判来干预现实,推动改革。即使像《古船》这...  相似文献   

7.
张炜是一个理想的家园主义者,.他一直在历史与道德之间进行着艰苦的跨越。新作《丑行或浪漫》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塑造了刘蜜蜡这个充满焦灼和爱欲的肉身形象,但并未能为张炜的写作昭示一条明确的坦途。小说结局的意向是相当含糊的。  相似文献   

8.
张炜的小说创作中,存在浓重的胶东故土情结。它基于齐鲁儒道互补的文化,使得胶东新时期以来的发展与变化、乡村与城市、现状与未来,成为张炜目光的焦点,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根意识。这种意识从张炜对方言写作的青睐、对胶东文化的热情中也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9.
张炜的《古船》是一部展示家族主义精神由盛到衰的小说。他把家庭这一特殊社会群落引入历史现实,通过家庭主义精神在家族个体的体现,揭示出存在于民族心理中痼疾。张炜以家庭结构为《古船》的潜结构,通过家庭主义同洼狸镇生活的融合与悖谬,从而建构出新时期民族心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刘增杰先生在序言中,从对张炜创作理念的整体把握,对张炜小说创作思路资源的研究,对张炜小说内在逻辑结构、文化意义及其创作潜在困境的探讨,给予王辉的专著《纯然与超然》较高的评价。应该说《纯然与超然》具有理论的深刻性、把握的准确性和研究的精细性。  相似文献   

11.
张炜的长篇新作《外省书》以意象化的叙述、哲理的思辩,呈现出零散状态。而小说主人公的忏悔意识贯穿其中,凸现出人类深沉的隐秘结构。这两方面的融汇统一正是张炜小说追求的一种新品质。  相似文献   

12.
张炜的《你在高原。西郊》是对自己创作立场的一次自我清理。通过文本的结构、意象及众多的隐喻,通过对于历史记忆、田园记忆的“记忆的理想主义”的返回、探寻,张炜在矛盾中建构了自己的“现实原则的理想主义”创作原则,从观念的写作走向了生活的写作,实现了自己艺术思想的一次艰难的蜕变与超越。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文坛,张炜是一位有影响的作家。他有着沉重的道德意识和知识分子的救世理想,“道德”是张炜小说的基本价值立场。面对着重物质而轻精神的当代中国,张炜强烈呼唤知识分子的救世责任。但是,张炜创作价值取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张炜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从高蹈的理想者、不流于俗的漂泊者逐渐回归到生活中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14.
张炜的《九月寓言》中充斥着原始自然的文化形态,充分展现了民间自由自在的审美品格。这种品格不仅表现在对民间大地的极力书写,更表现在对大地上所生长的自由自在的生命的极力讴歌。张炜将自己融入民间大地,在与民间亲近,融合,生长的过程中,返回到其皈依的精神家园,在社会文化日益粗鄙的当下,表达着一个知识分子对自己岗位的坚守,对道德理想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5.
孙波 《文教资料》2006,(13):138-139
张炜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来自民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但作品中他们最后的命运却是悲剧性的,这是“民间”给张炜创作带来的局限。强烈的“民间”意识既成就了张炜也限制了张炜。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一直是张炜崇敬的作家,张炜在小说创作方面深受鲁迅影响。从二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文化精神气质的构造两方面入手,寻根究底张炜受鲁迅影响的深层次内涵。  相似文献   

17.
当代作家张炜面临乌托邦的消解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他试图通过对人和世界的物化或异化事实的揭示,阐明回归人的本真态的必要性。世界已解构了人的原生态,人在面目全非的世界中承受忍受和孤独的压迫。人的出路在于通过非语言的语言即体悟和艺术达及生命的当初。“野地”是人存在的根据,是人通过时间回溯获得的未来前景。“融入”是“野地”的在先结构。张炜对世界和人的存在状态的揭示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在此岸建立超越性的彼岸本身就是一种乌托邦。张炜在超验与体验中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18.
面对转型期带来的价值解体的急剧过程,张炜试图要对现实社会所仅存的公共价值做一些建设性的工作。这种贵族的写作与过往的某种古典原则有着特别深厚的联系。《家族》主要采用了俄罗斯文学中常见的“宏伟叙事”手段,以期在长达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再现一个“家族”的历史。道德理想情怀与人文弱质性是张炜“家族”人物特征的两个方面。正是以失败为起点,张炜开始了一系列人文价值层面的追问。张炜对人物家族性行为的兴趣已超过对人物小说性特征的关注。叙述的独白作为感情倾诉实际上有着十分浅近的目的。贵族的写作往往过多沉湎于过往的历史情境。张炜对工业化时代的技术许诺总有一种不信任感  相似文献   

19.
在张炜的小说叙境中,撤离与守望这两组意象,标志着作家的伦理纬度,带有明显道德情感判断的意味,是在善良与邪恶,清洁与污浊,正义与不义的最后决战中,诗人之价值取取以及由此滋生的情感倾向。一场悲壮无奈的撤离成为流浪的又一起点。而守望则是面对强敌进逼而对精神家园的最后看护,然而,守望以撤离(逃亡)为形式,则标志着守望的不可能性。由此滋生的失败感、孤独感、恐惧感、绝望感、构成张炜小说最具魅力的美学氛围。  相似文献   

20.
在张炜笔下,性在生机勃勃的野地是 鲅、刘蜜蜡们肆意绽放生命活力的生命之源;在现代城市,性则成了臭气熏天的物欲的一部分,索取与奉献都离不开金钱;在祖先故事中,性又成了需要避尊者讳被剥离的有碍观瞻的不雅之物;在“我”而言性则是被精神、心灵逼退到黑暗角落的隐逸者。他笔下不同故事类型中性与精神,或者说灵与肉总是被置放在不同的位置上,交换着矗立于张炜搭建的神龛里。在野地,性是处于自在状态下生命激情的自然而美丽的绽放;在城市、在丑陋的现代“文明”社会,性是张炜鞭挞人类堕落灵魂的利器;在祖先故事叙述中,性又成了门当户对的爱情神话中无需言说的他者、多余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