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历来占有重要地位,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中国现代史教育是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而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历史,更是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素材。学习和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富有时代气息和科学内涵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爱国主义教育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必须在教育内容上进行创新:培养开放的爱国情怀,增强“全球意识”;进行新的国家安全观教育;加强民族前景和传统化教育,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曾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民族的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江泽民也多次强调:要在全国国族人民中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这是我们民族之魂,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实践证明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爱国主义是维系我们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强大纽带,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4.
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一种纯洁而高尚的思想感情与道德素质。因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思想感情。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呢?面对这一议题,许多人会说,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等。笔者认为,这样说固然是正确的,但还没有抓住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要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他们的民族使命感,  相似文献   

5.
“两史一情”这个概念,最早是在1992年由江泽民同志提出来的。他在给国家教委负责人的指示信中说,进行“两史一情”(中国近现代史和基本国情)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防止崇洋媚外思想的抬头。” 1996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又进一步指出:“要把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宏伟目标,中国近代现  相似文献   

6.
甘泉外国语中学作为一所外国语学校,其校本德育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实施“民族情怀,国际视野”的国际理解教育上。所谓“民族情怀”,就是要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爱国爱民,自觉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国际视野”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全球的眼光看世界,关注全球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冯励 《现代教学》2009,(12):41-41
如何采取适宜的方法寓民族精神教育于语文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在祖国语言文化的熏陶感染中,从心灵深处感受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摆在各科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笔者根据自己所执教的小学二年级语文《到太空去》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爱国主义作为一项道德原则,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崇高品德。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它作为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鼓吹淡化爱国主义教育,反对“爱国主义”的口号,搞民族虚无主义,实质是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在这种情况下,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当代的爱国主义是和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的领导相统一的;是以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为其重要特征的:是以参与和关注改革,振奋民族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内容的。  相似文献   

9.
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需要,是培养德才兼备合格大学生的需要,也是帮助和教育大学生进一步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需要。当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评价方法不科学,实效性有待加强。要根据“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评价的原则、依据和方法,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达到预期教育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0.
爱国主义是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也是实现中华腾飞的最主要的思想基础和强大动力。邓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就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的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1991年3月,江泽民总书记发出在青少年和儿童中加强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的重要指示。 十年来,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即:坚持一个原则(思想领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实施德育、培植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立足品社课堂,解读悠久历史,唤醒民族精神记忆;感悟文化精髓,催生民族精神情怀”能较有效地培植学生的民族精神,更好地落实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2.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强调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江泽民同志提出要进行民族气节教育,培养民族自尊心。在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专门提出:在德育工作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使学生从小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革命传统,了解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了解我们现在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以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憎恶一切丧失国格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吴俊平 《文教资料》2011,(33):214-216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重要内容。在该课程课堂教学中,应始终贯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目标的民族精神.同时.精选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实践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目标.从而帮助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几千年灿文化的民族。当今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的许多要求和规范,都可以在我国的传统美德中找到历史渊源。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精华都是中华民族凝聚力所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校在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两史一情”教育的同时,进行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全面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15.
弘扬传统美德 培育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1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切实做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努力开创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局面。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新阶段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从增强爱国感情做起,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将围绕这项工作刊发系列文章,敬请关注。本期,张奇伟副教授着重从理解和把握传统美德内涵的角度阐述了培育民族精神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要“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为核心,着眼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宿感,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认同感,在弘扬中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面对世界范围的多种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当前学校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0月,“神州”六号顺利飞天,揭开了我国探索太空奥秘的新篇章,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神州”飞天又一次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一次彰显了华夏儿女的伟大民族精神。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数千年沧桑依然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并在各抗日根据地深入开展了民族精神教育,以此作为动员民众参加抗日战争的基本手段、发展和壮大抗日武装力量的重要措施.在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中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教育、民主教育和科学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实现了发动群众投身抗战的目标,发展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推动了民族的长远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基于此,为了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小确立远大志向,从小规范行为习惯,我校开展“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思想品德教育实验活动。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必须以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为指导,不断地加以深化。邓小平同志一再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否则,就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了。同样地,邓小平把爱国主义教育提到相当的高度来认识,他说:“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①爱国主义历来是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