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士、知识分子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士”、“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人们常常不加思索地等同起来加以使用,认为中国古代的士就是知识分子,或者说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就是士。不可否认,士与知识分子确有一些共同之处,但二者的差别也不容忽视。对此,人们尚未予以充分注意,故仔细分析士与知识分子的差别,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士,具有一定意义。中国古代的士,由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及历史过程的独特内涵与性质,使之成  相似文献   

2.
侯雪君 《语文天地》2014,(31):28-29
士大夫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群体,在传统社会中,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爵是读书人一辈子的梦想,也就由此而形成了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即士大夫阶层。《论语·子路》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答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在孔子的心中,但凡严于律己、忠君爱国之人皆可称之为“士”,如此看来,“士”和“君子”又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我们也不能将“士”和“知识分子”“君子”混为一谈,“士”更  相似文献   

3.
原载《草原艺坛》1995年1期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以石头作为意象的在神话与传说中即已产生,如“女娲补天”、“望夫石”等。其后,石头反复呈现在历代文学作品中成为原型意象。如《水浒传》中的“石碣”;《西游记》中的仙石;《红楼梦》中的“顽石”古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有灵的、有生命或灵魂的。《石清虚》也可看作众多以石头为意象的作品中的一篇。小说写这块奇石与爱石人邢云飞之间的离合悲欢,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苦苦寻求“知己”、深感“知己”难觅的“感士不遇情结”。联系蒲松龄一生的坎坷追求,就更能触摸到小说的这种深层意蕴。作者以清虚石象征“士”,邢云飞就是那“知己”,读这篇小说,仿佛可以听到蒲松龄及其他古代知识分子渴望“知己”的殷切呼唤。但另一方面,“士为知己者用(死)”这句话在司马迁笔下是具有孤愤、叛遂意味的,从他自身的遭遇和《史记》中的人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大学精神是“士”的精神,或可概括为“士志于道”、“明道济世”的精神,其基本特征为:“士”是中国大学精神千年主体,“德治”是中国大学精神久远根基,“做人”是中国大学精神的首要论题,“合一”是中国大学精神的结构特征。继承“士志于道”、“明道济世”的传统,保障学人自主,通过明道、变道、弘道走上与全人类的精神发展相通的道路是弘扬中国大学精神的理智选择。  相似文献   

5.
论“三言”“二拍”角色设计的士商互渗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冯梦龙编辑的“三言”和凌豫初述的“二拍”等小说在角色设计方面打破了传统学“士”“商”对比映衬的范式,突出了“士”、“商”之间的互渗特征,具体表现在生存方式的相互转换、生活情调的相互效仿、婚恋选择的相互联姻等层面。这种角色设计是依照宋元以来中国社会舞台上出现的“四民不分”的实景进行的,实现了由士子独自登场到士商同台共舞、由士商对峙到士商互渗的多重超越,带有新时代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6.
许凌虹 《学语文》2003,(1):48-48
《桃花源记》是世代传颂的经典名篇,多年来一直被选人中学语文课本。然而,各版本的教辅资料、赏析之文对文末“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中的“高尚”大多未作注释,“高尚士也”也一直被理解为“高尚的名士”、“道德崇高的人”。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的以英、法文注释的《中国古代作品选编》将“高尚士”翻译成英语“a noble minded recluse”就是最好的例证。《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将“高尚”释为“指人的道德品质崇高……”,所举的例子恰好也是“南阳刘骥,高尚士也”。对此诠释,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7.
省思中国大学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大学精神是“士”的精神。或可概括为“士志于道”、“明道济世”的精神,其基本特征为:“士”是中国大学精神千年主体,“德治”是中国大学精神久远根基,“做人”是中国大学精神的首要论题,“合一”是中国大学精神的结构特征,继承“士志于道”、“明道济世”的传统,保障学人自主,通过明道、变道、弘道走上与全人类的精神发展相通的道路是弘扬中国大学精神的理智选择。  相似文献   

8.
孟子在继承孔子理想人格思想基础上,对“士”人格做了详细、全面的阐释,实际上奠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原型。孟子“士”人格的思想特质可归结为三方面:一是士志于仁义之道;二是重道轻仕、士以师道尊于君;三是士以成为具有浩然正气的大丈夫为目标。继承和发扬孟子“士”人格的思想传统,对于当今时代知识分子和广大国民塑造和培育理想人格。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侯雪君 《语文天地》2014,(11):28-29
士大夫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群体,在传统社会中,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爵是读书人一辈子的梦想,也就由此而形成了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即士大夫阶层。《论语·子路》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答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相似文献   

10.
"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作为"四民"(士、农、工、商)之首的"士"种类有很多,最引人注目的当数"隐士"、"居士"、"名士"和"处士"。  相似文献   

11.
“士不遇”是汉人屈骚解读的突出主题。汉代的仿骚、悼骚作品往往通过对屈原经历遭际、思想行为的演绎和选择、议论和评价,突显出屈原怀才不遇的命运悲剧;流波所及,文坛上出现了大批以“士不遇”为主题的散文和赋。共同汇成了汉代文坛“士不遇”的洪流强音。“士不遇”悲情既是屈骚所固有的情感内容,也是汉代士人对自己乃至千古士人悲剧命运的思考结果与屈骚悲情共鸣所撞击出的耀眼火花。经汉人的屈骚解读,第一次把“士不遇”主题彰显于汉代文坛而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自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士不遇”主题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2.
新编高二册语文课本《苏武传》一文,标点及断句似有几处不妥,谨与同仁磋商如次: 一、课文中“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一句的标点应为“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如果按课本标点,就将张胜、常惠等归入了募士、斥候之列,这显然错误。因为张胜、常惠分别是副中郎将和假吏,并非募士  相似文献   

13.
一、重视人才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动荡的时期,诸侯之间互相攻伐以图合并对方,各国纷纷变法企求富国强兵以立于不败之地。在这些活动中,人才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一国的统治者任用了才智超群、锐意革新的人才则民富国强,反之则国势衰微已成为屡见不鲜的事实,因而各国统治者大力网络人才以为己用,春秋战国形成“养士”、“用士”之风。春秋时养士用士最有成效的是齐桓公。齐桓公用管仲为相,又养游士八十游四方以争士,终于成为春秋第一霸。《管子·霸言》总结这一历史规律为:“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争强之国,必先争谋”。“争人”、“争谋”实际上是争士,争人才。战国时,用士养士之风更盛,最善用士的是魏文侯,他礼贤下士,任用了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也各养士数千。“养士”实际上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建立的“人才库”、“人才储蓄所”。有一“士”冯谖穷愁潦倒时投奔孟尝群,孟尝君一度连他是谁都记不起来。但最后是冯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巩固了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表现出“士”高超的智慧,也体现了养士建立“人才库”的重  相似文献   

14.
以《论语》、《孟子》、《荀子》为基点,分析了“士”这个特殊社会角色的发展。孔子的“士”重立身,尚“内圣”;孟子的“士”重“舍生取义”;荀子的“士”重务实、尚“外王”。  相似文献   

15.
一、释义:能“任事”者为士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所谓的“士农工商”四民。作为一个职业阶层,“士民”应该是最晚出现的,但它却后来居上,竟位于“四民”之首,这种“历史的颠倒”,其最初直接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士”为贵族,而“农工商”则为平民或奴隶。  相似文献   

16.
陈康  易锋 《黄冈师专学报》1995,15(4):59-60,66
所谓中世纪中外“三士”,是指出现于西欧国家的骑士、东方日本的武士、中国的侠士。无论从体育角度还是从史学角度研究此“三士”的尚武活动,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士的精神     
一代鸿儒钱钟书先生去世后,冰心老人叹息不已,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当代中国不缺少知识分子,缺少的是士。”听后发人深思。我想名人的魅力就是士的精神吧。于是,我打开历史的画卷,寻觅“士”。  相似文献   

18.
余英时先生认定,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士”的社会地位,随着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出现,日趋旁落,渐次脱离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心地带,走向边缘。①对此命题,笔者实不敢苟同,特此著文商榷。 首先,笔者认为,余英时先生将“士”或“士大夫”与“知识分子”混为一谈,是欠妥当的。“士”或“士大夫”是有着特定含义的。商、西周、春秋时是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商书·多士》:“用告商王士。”《酒诰》:“厥诰毖庶邦庶士。”春秋时,士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有食田,有的以俸禄为生。《国语·周语上》:“大夫、土日恪位著,以儆其…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之所谓“士”,为仁义之士兼“异能之士”,即士之为士不仅要有以民为本的政治品德,而且要有安邦治国的行政才能。先秦儒家要求王侯公卿尊师重道、礼贤下士,而后者之得为如此,在其因竞相争雄而不能不竞相“养而择士”。先秦儒家于士之“养”态度鲜明,一是“可食而食之”,即指士农工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就如同农夫种粟米,工匠造轮车,商人通有无,士“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亦是自“食”其“功”因而无可厚非;二是“富贵不能淫”,即强调士以“君子当功受赏”为晋身之正道,而断乎“不可以货取”。  相似文献   

20.
士的精神     
一代鸿儒钱钟书先生去世后,冰心老人叹息不已,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当代中国不缺少知识分子,缺少的是士。”听后发人深思,我想名人的魅力就是士的精神吧。于是,我打开历史的画卷,寻觅“士”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士的伟大人格。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下学人事,上达天命。他抱道救世,周游列国;他身体力行,问礼从政;他诲人不倦,献身教育。他开创的儒家思想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不愧为至圣先师,士中之圣。孔子便是我人生的第一盏引航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士的博爱胸怀。孟子主张“仁政”,宣扬“民为贵,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