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吻”是一个多音多义字,义与呼吸有关时,历代注家都认为是“呼气”义,比如:《玉篇》:“(?),嘘,吹之也。”《汉书·王褒传》:“(?)嘘呼吸如侨松。”注:颜师古曰,(?)嘘,皆张口出气也。”《辞源》:“(?),吐出。”《中文大辞典》:“张口出气也。”  相似文献   

2.
文言介词“于”有许多用法,其中之一是在比较句中用于形容词或副词之后,将它所介进的事物跟主语所表示的事物,加以比较,以显示二者之间在性质程度上的差别。这就构成了“A X于B”这种格式。“A”和“B”可以是一个单词,也可以是一个词组。例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 A X B A X水。(《荀子·劝学》)B ②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A X B(《孟子·公孙丑上》) ③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A X B ④诸侯相亲贤于兄弟。(《战国策·秦策一》) A X B  相似文献   

3.
释“小人”     
“小人”这个词在现代主要是指人格卑鄙的人,如“小人得志”“势利小人”等。但在古代,这个词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下面一一加以例释。一、指老百姓,即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被统治者。如:①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尚书·无逸》)②《易》曰:“负且乘,致寇至。”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其祸患必至也。(《汉书·董仲舒传》)③弘义让以勖君子,振平惠以字小人。(南朝粱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二、指行为不正派,人格卑鄙的人。如:④信小人者失士。(《管子·牧民》)  相似文献   

4.
“丈人”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指岳父,即妻子的父亲。但在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中其含义却有许多种。可以是指岳父、祖父、丈夫、家长或主人,也可以是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例如:①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论语·微子》)②单于乃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汉书·匈奴传上》)  相似文献   

5.
韬光。把声名才华掩藏起来。肖统《靖节先生集序》:“圣人韬光,贤人(遁)世。”《晋书·皇甫谧传》:“韬光逐蔽,含章未曜。”孔融诗:“玫璇隐曜,美玉韬光。”养晦。指隐居待时。《宋史·邢恕传》:“公著(吕公著)荐于朝,得崇文院校书。王安石亦爱之,因宾客喻意,使养晦以待用。”  相似文献   

6.
一、丞簿选愞怖急选愞,属文言中同义并列的语词现象,共释为“怯懦”。 1、选: 通“巽”,八卦之一、《易》巽:“象曰:‘随风,巽。”引伸为懦弱。例句(1)恐议者选耎,复守和解。(《汉书·西南夷传》) (2)选懦之恩,知非国典。(《后汉书·清河王庆传》) 2、愞 读nuò怯懦例句:匈奴入雁门,太守坐畏愞弃市。(坐;因为) (《汉书·武皇纪》) 二、县尉得张黄盖,拥纛 1、盖:遮阳障雨的工具。例句(1)轮人为盖。 (盖:指车篷) (《周札·考工记·轮人》)  相似文献   

7.
“属”是古汉语中常用的实词《说文》:“属,连也 从尾,蜀声。”《击传》:“属,相连续。若尾之在体,故从尾是也。引申为会合之义”“属”的本义是“连接”,其读音及主要义项有:一、zhǔ1.连接例如:①属引凄异。(《三峡》)——(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相似文献   

8.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情态。例: ①生男女,必货视之。(《童区寄传》) ②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例①中的“货”,古代指金玉布帛之总称,名词,用作“视”的状语,表示将宾语“之”视为“货”,译成“象对待财物那样地”;例②中的“兄”,名词,作动词“事”的状语,表示将宾语“之”视为“兄”,  相似文献   

9.
“风骚”一词,在中学课本和诸多典籍中时常出现,含义颇多,极易混淆,现撮举如下:1.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如:①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钟嵘《诗品》)②莫不同祖风骚。(《宋书·谢灵运传》)③自司马相如、王褒、杨雄诸贤,代尚诗赋,皆体  相似文献   

10.
初度:指初生之时。《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来也称人的生日为:“初度”。例如:《元史·顺帝纪八》:“朕初度之日,群臣勿贺。”襁褓:泛指背负或包裹小儿所用的东西。后来特指未满周岁的小儿。总角:泛指儿童时代。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例如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例如《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因为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  相似文献   

11.
由于有的词语相互之间字音或字形近似,以及词义近似等原因,学生经常把它们搞混淆。故此,必须仔细地对其进行辨析,才能有效避免失误。一、“王”与“皇”辨析“王”与“皇”有相同之处,都是指古代的帝王。例如:“故百王之法不同”(《荀子·王霸》);“余语汝三皇五帝治天下”(《庄子·天运》)。但  相似文献   

12.
宋琳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1):153-154
一、晏①、明②。阳也。①“晏”,晴朗。《说文·日部》:“晏,天清也。”《文选·杨雄<羽猪赋>》:“天清日晏”李善《文选注》:“晏,无云之处也。”②“明”,指白昼。《左传·昭公元年》:“明,阳也。”二、旰①、晏②,晚也。①“旰”(gan),晚,天色晚。《左传·襄公  相似文献   

13.
“典故”是指诗词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者词语。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历史故事;②古代书籍中使用的词语。例如:①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②唐宗宋祖,稽逊风骚。(《沁园春·雪》)例①引用汉代的历史故事,汉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刊狼居胥山为纪念胜利,筑土为坛,封山而还。表示宋文帝刘义隆想建立如霍去病那样的功绩。例②“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的《离骚》,引用古书中的词语。  相似文献   

14.
一、南巢《尚书·仲虺之诰》:“成汤放桀于南巢。”《孔传》(汉孔安国传):“南巢,地名。”《孔疏(唐孔颖达疏):“桀奔南巢,汤纵而廹,故称放也……《周书序》有‘巢伯来朝’。传云:南方远国。郑玄云:南方远国,《世本》一见者。桀之所奔,盖彼国也。”《春秋·文公》(经文):“十有  相似文献   

15.
1、三味意指三种书的“味道”。三种书即经、史、子。典出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序》:“无若诗书之味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也。”又如宋代李叔《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 2、方寸本指心,后引申为心绪、思绪。如《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庶(徐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大思想家、文学家,世称“柳河东”,他自己也说:“河东,古吾土也。”(《柳河东集》)卷三十二《送独孤申叔序》。以下引(《柳河东集》只注卷数和篇名)《旧唐书·柳宗元传》说“河东人”,《新唐书·柳宗元传》说“其先盖河东人也”。他的文稿在其临终前交好友刘禹锡整编,名《河东先生集》(中国书店1991年版,名《柳河东先生全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名《柳宗元集》,收录文同《柳河东集》)。可“河东”很大,唐有河东道,是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河东道道治,在贞观时治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原镇),开元时治蒲州(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辖境最大时有今山西全省及河北东北部内外长城间之地。可这里所谓“河东”,不是指唐河东道,而是指秦汉以来的“河东郡”。  相似文献   

17.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高中语文三册《训俭示康》)课本将“鄙吝”理解为两个词,分别注为:“鄙;没有见过世面”。“吝。舍不得花钱。”还有《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文言文选读》(第一册)的注释也与课本相同。这样注释并不恰当。“鄙吝”不是两个词,而是一个词。早在司马光之前的占书中就把“鄙齐”当一个词来使用。《后汉书·黄宪传》:“同郡陈蕃周举常相谓曰:‘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存乎心。”又见《世说新语·德行》。《晋书·周礼传》:“其鄙吝如此,故士卒莫为之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贵义轻财。”司马光以后的人也是把“鄙吝”当  相似文献   

18.
课间一笑     
我“嘘”你莫“嘘”一个私塾老师讲话有个习惯,一句话后面总要带个“嘘”字。这一天,他教读《三字经》,“人之初,嘘——”学生当然也跟着念:“人之初,嘘——”“性本善,嘘——”众生也照念不误:“性本善,嘘——”  相似文献   

19.
文科博览     
外国人的姓名跟我国的不一样,字数多,规律不一。大致说来,区别如下: 一、英美语系 ①名字·姓。例如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即诺尔曼(名)·白求恩(姓);②名字·父名·姓。例如:美国进步作家马克·吐温(笔名),他的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名字)·朗荷恩(父名)·克雷门斯(姓)。 二、俄语系 名字·父名·姓。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尼古拉(名字)·阿历克赛维奇(父名)·奥斯特洛夫斯基(姓);革命导师列宁的全称是:弗拉基米尔(名字)·伊里奇(父名)·乌里扬诺夫(姓)——也可只写“名字·父名”而不写姓。如列宁可写作“弗拉基米尔·伊里奇”。  相似文献   

20.
“远指”就是代词指代的对象比较远。古汉语中表示远指的指示代词,主要用“彼”,也用“夫”、“其”。它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里”、“那样”等。如:①“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史记·商君列传》)“彼”,那个。②“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魏风·伐檀》)“彼”,那些。③“息壤在彼”(《老子,三十八章》)“彼”那儿。④“以俟夫观者得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