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学者姚福在《清溪暇笔》中记载:“三不知”一语,出自《左传》。《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中是这样记载的: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文子认为,对敌情不了解,不可轻进。文子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由此可知,“三不知”一语,意思是对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都不了解。但如今已用“三不知”指事事都不知道。“一问三不知”是何意@周亦婷  相似文献   

2.
《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载: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当时荀文子认为对敌情不了解,不可轻进。他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由此可知,“三不知”一语,意思是对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情况都不了解。但现在已把“三  相似文献   

3.
“三不知”源自《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说的是晋国的苟瑶准备率兵攻打郑国.苟文子认为晋军对敌情不了解.不可贸然行动。他说:“君子之谋也,始衷(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这里的“三不知”是对事情的经过全然不知的意思,今天我们常用它表示“什么都不知道”,如“一问三不知”。除此之外.“三不知”在古代戏曲小说中还有其他一些含义。  相似文献   

4.
同学们有没有在课堂上被老师揪起来一问三不知的糗事呢?呵呵。那么“一问三不知”的“三不知”从何而来呢?“三不知”是指哪三个呢?《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有文载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荀文子以为对敌情不甚清楚,不可轻举妄动。他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青溪暇笔》中也说:“俗谓忙遽曰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由此可知,所谓“一问三不知”,是指向某人问某件事,而被问的人对此事的开始、经过和结果都不知道。后人便通俗地把什么都问不明白,不清楚的人称为“一问三不知…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如果什么也不懂,常常被斥为“一问三不知”。那么,这“三不知”从何而来?究竟指的哪“三”个不知呢?据《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中记载,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荀文子以为对敌情不甚清楚,不可轻举妄动,他说:“君子之谋也,如衷(即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青溪暇笔》中说,“俗谓忙曰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从以上两文可以证明,所谓“三不知”是指对于某件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而言的。何谓“一问三不知”!山东@窦云波  相似文献   

6.
“三不知”语出《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文子曰:‘吾乃令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令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说自始至终完全不知。《红楼梦》五十五回: “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学习中,有些学生被视为“一问三不知”的差生,其实谬也。所谓的“一问三不知”,即是对一件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都不知道。据《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一文记载,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荀文子认为对敌情不了解,不可轻进。他说:“君子之谋,始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所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如果什么也不懂,常常被斥之为“一问三不知”。那么,这“三不知”究竟指的是哪“三”个“不知”呢?《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中记载: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荀文子以为对敌情不甚清楚,不可轻举妄动。他说:“君子之谋也,如衷(即“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  相似文献   

9.
现在我们说的三不知,是说什么都不知道。三不知的本意是说对一件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都不了解。  相似文献   

10.
现在我们说的"三不知",是说什么都不知道."三不知"的本意是说对一件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都不了解.  相似文献   

11.
孙玉祥 《老年教育》2006,(11):46-46
“三不知”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坐大,就派大夫陈成子带兵援郑。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不要追赶零星士卒,不要害怕大批人马。’晋军即使出动一千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苟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地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此话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  相似文献   

12.
《家教指南》2006,(3):32-32
缺优良家风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之心很迫切,但自己却不读书不看报,习惯于吃喝玩乐、请客送礼、不学无术,孩子当然是“近墨者黑”。  相似文献   

13.
一 社会发展到今天,教学工作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已为学生所唾弃;填鸭式的“满堂灌”,亦为学生所鄙视;“不学无术”之徒更不敢登神圣之讲坛;“学者型”的教师愈来愈受学生欢  相似文献   

14.
《汉语大词典》之《金瓶梅词话》词语释义存在不少疏漏之处,如“丁八”、“放水”、“水客”、“垫发”、“卖串儿”、“三不知”、“死声活气”、“激犯”。《汉语大词典》在释这些词时,多就某一例为据,或未紧扣词素究源索解,或就句释词未能照应上下文意,或忽视了方言俗语的特殊意义,存在许多未确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一问三不知”这个熟语妇孺皆知,然而究竟是哪“三不知”,知道的人就不一定很多了。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发展到今天、教学工作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已为学生所唾弃;填鸭式的“满堂灌”亦为学生所鄙视;“不学无术”之徒更不敢登神圣之讲坛;“学者型”的教师愈来愈受学生欢迎.因此,现在语文教师的素质已引起充分重视,大家都在抓基本功的训练,“三字一话”  相似文献   

17.
我校以阶级教育为纲,曾经开展过一些“忆苦思甜”、“訪家史”和“参观阶级教育展覽会”等活动。但在总結中,大家都认为不够深入,效果不太显著。有一些学生还是“四不知”:一不知家底,二不知过去苦,三不知现在甜,四不知今后要挑什么担子。学习目的不正确,学习积极性較差。说到底还是不知道  相似文献   

18.
“一问三不知”这句话人们常常说,但恐怕知道“三不知”来历的人不多。“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了防止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援郑。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苟寅自知…  相似文献   

19.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不学无术的教师,消极地指导别人的人是没有躯体的人影,是无雨之云、无水之源、无光之灯,因而是空洞无物的。”刻苦学习本不属于道德范畴,但在教师身上却体现了特殊的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做“有米之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一个笑话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道理。古时候,有个不学无术的酸秀才,有一天,坐在书房里写文章,不知怎样写,急得抓耳挠腮。坐卧不安。这时,他的老婆挺着大肚子走了过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