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沈从文的全部创作,可以看作是他出走故乡湘西后给早期的全部生命体验以一种完整的文学归宿。作为一个有独特创作个性的作家,沈从文创作的基本情感取向、艺术风格与其独特的家世、湘西独特的自然风貌及历史文化传统,尤其是与其早年的人生经历都具有直接而深刻的联系,沈从文的创作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这些综合性因素的潜在影响。探寻沈从文的早期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可以发现沈从文创作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2.
毕淑敏作为一位影响广泛的当代散文女作家,其散文被读者亲切地称为是“心灵的鸡汤”。她的散文睿智温情引人向善,激发人的生活热情。然而毕淑敏散文为什么有这样的风格特色,显然这是与她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在这里主要讨论的就是毕淑敏的散文创作风格与其人生经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路遥是我国当代作家.其作品多反映“城乡交叉地带”生活,饱含对土地和农民的赞颂。他关注时代的变迁.怀着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行创作.作品中充满了激人奋进的力量,被誉为“用生命和良知进行创作”的作家。  相似文献   

4.
曹丕是一个才兼文武、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是魏国太子、守成之君、开国皇帝,他还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邺下文人集团的领导者。可以说,各种身份的迭加以及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个性气质,使得他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异于普通帝王将相及一般诗人的独特面貌。本文将力图从分析曹丕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及诗歌创作入手,来阐释曹丕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吸收了现代西方文论的一些合理的思想,对建立文学史学及文学史研究转型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苏轼一生的主要经历来研究苏轼的文学创作过程,以代表性作品分析、探讨作者在人生观基础上所形成的艺术风格。苏轼的文学作品极富有艺术生命力,这与其内在情感和人格魅力有着紧密联系,作品反映出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佛老思想影响下的平和心态、豁达的人生态度等。苏轼作品真实地体现出作者对自然界的思考,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超然物外的人文精神,对后人的文学创作影响广泛而深远。  相似文献   

7.
享有"英国契诃夫"之称的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家凯瑟琳创作的新西兰题材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让世人对那片"未发现的国土"刮目相看。这一系列题材的小说从选材、布景到人物和主题,无一不与新西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基于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曼斯菲尔德运用娴熟的写作技巧将内心的"真我"——对新西兰无尽的热爱,真切自然地呈现给读者,也让读者目睹了二者密不可分、紧密依存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曹植一生所追求的是建功立业,在政治上发挥作用。然而他的特殊的人生经历却使他成为一个成就辉煌的诗人。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讨论传统史学范围;从史学文化的角度论述了传统史学的历史价值;并从历史智慧与社会人生修养的关系,阐述了史学对人生修养以及构建现代中华文明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何申是九十年代中国文坛上在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何申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对其创作的三大影响 :对作品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对作品浓郁的生活气息及反映生活的深度方面的影响、对作品语言的影响 ,阐述何申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与他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江西诗派在中国诗歌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诗歌创作理念对诗人创作的影响自然不可忽视。文章通过对生活在南北宋之交的汪藻的诗歌作品进行分析,看他受江西诗派的影响及其与江西诗派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在唐代开元天宝盛世里,王昌龄可算是最为悲怨痛苦、也最具悲剧色彩的诗人.这不仅表现在他家庭困顿、仕途坎坷和最后死于非命,而且还更本质地表现在他生前面对坎坷仕途、一连串沉重打击时深深陷入的选择与放弃、坚执与超脱、希望与绝望的煎熬、挣扎中,纠缠于出处行藏的艰难抉择中.前者是外在的显性之痛,后者是内在的隐性之痛.而这隐性之痛正是其精神之痛、心灵之痛,更是深刻的生命之痛.王昌龄人生悲剧、心灵痛苦深层文化原因主要在于:他既不能像杜甫那样入于"儒"而沉于"儒",又不能像王维那样人于"儒"而逃于"佛",也不能像李白那样入于"儒"而出于"道".因此身处儒、佛、道的夹缝之中,并徘徊、摇摆其问,使自己的心理遭受煎熬与折磨,使灵魂无所皈依.  相似文献   

13.
盛唐盛世造就了王维,造就了"荣光外映而秀色内含"的王维体,造就了以高华雅丽为主流趣味的王维时代。以王维为领袖的、以都城诗为中心的盛唐诗坛,其诗歌"词秀调雅,意新理惬"的主流趣味,即盛世贵族的时尚趣味,成为盛世诗歌美学的主流趣味,代表着盛唐诗坛最风行的主流势力。从王维诗歌的上层社会受众面的现象可推知,其诗歌在题材、意旨、气格和品级上迎合了上层社会的审美接受期待,而"一代文宗"的王维因为时代的造就,也成为盛唐诗坛的首席代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是一漫长而艰辛的历史过程,其中既有值得我们今天进一步弘扬的经验,也有我们值得记取的教训。只要我们全面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反对教条主义,坚持史学研究科学性与现实性的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方法论与中国传统史学及西方先进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结合,坚持双百方针,鼓励多元化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就一定能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孙犁个性心理及其文学创作的独特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童年时代的家庭生活经验。他自幼就形成了胆小内向、恋家思旧、情感细腻、注重细节等倾向于女性化的个性心理特征,他早年的文学创作也呈现出相应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生活体验与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青少年的生活体验缺失问题,病根在家庭,表现在学校,社会让病情加重.身心发展失衡,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现实,使青少年难以获得人格发展所需要的生活体验.成长中的青少年,需要次序与和谐,需要连续生活历程体验.由于成长中的生活缺失,青少年将产生对生活缺失补偿的渴望.生活的过程也是道德学习、品德建构的过程,开发日常生活资源,让青少年体验生活,发展社会适应行为,不仅是社会认同和健全人格的需要,而且也是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在经学与史学上均有精深造诣。他援经论史,以史证经,把经学与史学的密切关系表现得十分透彻。其中王夫之《春秋》学见解直接成为他史学研究的思想根源,所以,研究王夫之史学离不开他对《春秋》学的理解。而《春秋》学对王夫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春秋》书法上,即《春秋》"尽而不汙"和"惩恶劝善",使王夫之史学研究形成了直笔和致用思想,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命体验指的是对于人的存在的超越性的直接觉知。熊十力一生中可以探知的生命体验有六次,可分为观空与悟有两类,分别从大空、大有两面表现出其对终极存在的直接体验。熊十力借助于儒、佛二教及西方哲学理论,把生命体验解说为见体、证量、性智等,它是本体的自知自明,是非对象化、非经验的,可以称之为本体认识论。熊十力以性智概念为基点,衡论中西哲学,并以之建构起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感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是古代中日学中同样常见的主题,区别在于:中国诗人的忧思更多地与现实政治、人生境遇相连;日本诗人的忧伤则更多源自于自然生命本身的悲剧性。自然风俗物的感怀与生死忧思的萌发交汇、融合亦是中日学共有的艺术思维方式,所不同是;中国诗人凸现自然的永恒、宁静、万古不易的品格,以之与生命的短暂、脆弱构成反衬;日本诗歌则关注自然的变易、飘零、毁灭,在物我命运同一体验中追求主体生命意志的高扬。  相似文献   

20.
王玉民是邢台土生土长的作家,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他用心思索着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本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其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了解析,并从中领略生活的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