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禅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以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禅法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广大教外人士。禅宗的禅法是奠立在什么思想原则上的?指导禅宗修持实践的理论要旨是什么?本文拟通过简要的论证,说明心性论是掸宗的理论要旨。 一 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只是坐禅。禅宗又因主张“以心传心”,直传佛的心印,而称佛心宗。“以心传心”的心,指佛心,自心。意思是师父不依经论,离开语言文字直接面授子弟,以佛法大义使弟子自悟自解,这也叫做传佛心印。弟子为师父当下直接认可而得到的心印称为“正法眼藏”,即是得佛教正法。被师父直接印可的徒弟可以相承嗣法,为嗣法弟子。如此由师父传弟子,弟子传徒孙,一代一代内证传承,构成禅宗的“法脉”。禅宗的特征通常被概括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即不依据文字,不依据经书。三论宗吉藏也有“不立文字”的说法,而“教外别传”却是唐代中期以后禅宗的特色。“教外别传”是“不立文字”说的发展,它并不是与经教完全绝缘,而是强调在传授上不依文字、言教,即另有“心印”。故禅宗又称作别传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指深究、彻见心性本源,从而成  相似文献   

2.
禅宗的觉与迷汤一介对禅宗的觉与迷的问题的讨论可以分两个层次:其一是禅宗如何论述觉与迷的;其二是禅宗的“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是否是一个真问题,还是一“戏论”。如果依照禅宗的理论与方法可以达到其成佛的目标,那么“一念禅,即佛;一念迷,即众生”就...  相似文献   

3.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说:“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吴指唐代吴道子,二李是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张彦远所谓“山水之变”,乃指中国画由人物为主向山水为主之“变”,而此时之山水,系指着色山水,亦即青绿金碧山水,而非水墨山水。所以,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谓“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五代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亦说到此点:“李将军理深思远,笔迹甚精,虽巧而华,大亏墨彩,”称“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亏墨彩”恨无墨”都是指非水墨山水画。  相似文献   

4.
胡丽娜 《文化学刊》2022,(9):236-239
郑谷是晚唐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对晚唐及五代宋初曾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郑谷的诗歌创作保存至今有三百余首,其诗歌均收录在《全唐诗》中。作为唐代晚唐诗人的郑谷,有着和晚唐时期文人一样的境遇,他的诗歌大部分除了展现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描写外,还从自己的经历和遭遇等方面去展现禅宗美学意蕴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禅宗"顿悟"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对后世的哲学、文学影响深远,其思维方式和意义结构的方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以<碧岩录>公案为研究对象,分析认为中国禅宗"顿悟"的思维方式并非神秘而不可认知.首先,顿悟要求不拘泥于佛学经典,这是其实现的必要条件;顿悟的结果必然有创新性的建构,这是其实现的充分条件.其次,从其整体的思维形式看,呈现出非线性、并行的特点.再者,从顿悟的方式来看,则是积极采用了符号建构策略,有意解构符号结构的相互关系,促成符征到符旨的指涉呈现多义性和跨越性,从而统一其实现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总而言之,禅宗顿悟实则为符号的般若,在大千世界和万千生活中体现出灵活多变的形态,空灵澄明的文风.  相似文献   

6.
本文初次从"陌生化"角度分析探讨禅宗诗歌的表现手法.禅宗诗歌业已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陌生化"应用体系,其特点在于外乖常理而内合佛理,以表象的直观传达凝炼的哲理,并通过营造适宜的"心理距离"使参禅者产生"陌生化"的感受.禅诗"陌生化"的手法源于禅宗"但参活句,莫参死句"思想的影响,它和禅宗世界观中作为核心的"自性"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8.
正文化篇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舟山群岛东部海域。相传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普陀山之名称几经更改。它作为观音道场据传始于唐代。  相似文献   

9.
吕向文 《文化学刊》2009,(2):157-159
堪称中国化佛教的禅宗,是我国流传最久、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佛教宗派。禅宗以其一个关于“梵我合一”的精致周密的世界观理论,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一种“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对中国文学产生全方位辐射,渗透和影响到审美及其他各个文化领域,直接推动了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趣等审美心理诸因素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王维的《山居秋暝》及其五个英译本为透视焦点,从中国禅宗与西方身体美学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解读。为了展现出中国与西方、古代与现代之间的跨文化联系与阐释,本文以"非二元性"为基础强调了中国禅宗与身体美学理论之间的共同性。在文中,"非二元性"不仅指对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概念(例如动/静、内/外、主体/客体、身体/精神、人/自然这些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已阐明的概念)的超越,也指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相互超越。本文把文本翻译的过程看作是一种跨文化的媒介交互作用的模式,这种话语模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口头与书面话语。  相似文献   

11.
作为当代学生热衷的文化存在,课桌文化在主流的压制下举步维艰,却依然生机不减。本文将着重探析课桌文化的美学形式,挖掘课桌文化表面的反抗所蕴含的轻松娱乐的特质,由此表明其反抗最终落脚于秩序的维护,从而对正确认识及处理课桌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由作家严歌苓执笔、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一经上映就引起了热议。《芳华》是一部回忆性的电影,影片讲述了在革命年代刘峰、何小萍及文工团众人截然不同的命运,充满了人文气息。从美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芳华》的审美效果和审美价值值得分析。  相似文献   

13.
偶尔看06超女,几乎个个都是面容冷峻,目光锐利,短发嚣张,我不是说中性打扮不美,问题是大家都跟印钞票一样的没有差别,这就怪了。超女十进八,难得两位长头发的女生要么先被淘汰要么抓起来"PK"!已经结束纷扰的"好男儿"选美,也是一个个面如桃花,据说前十名还有40%左右的是同志——江湖上的话不能全信——我不是说同志不好,质疑的是那些母爱横溢的女评委的口味太单一。再来看中央台搞的"梦想中国",男女分开比赛时候,还没有什么话可以说;可是最后合并同台竞  相似文献   

14.
张美玉 《职业圈》2007,(2S):19-20
舞蹈是人体艺术,是抒发情感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艺术。要想提高舞蹈的审美能力要求欣赏者必须做到:深入生活。品位动作的美;提高艺术修养,深入意境,进入舞蹈审美的最高境界;观赏优秀作品,融入深层境界。  相似文献   

15.
人类原本生活在森林中,森林曾经是人类的发祥地和摇篮。因此,当人类睁开眼睛(如《圣经》中记述的夏娃吃了禁果分清善恶)看世界之后,森林中的树木花草可能是首映视网膜的景物。尤其是林中花卉的优美形态和鲜艳色彩。无疑使黎明时期的人类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16.
禅宗五宗之一的云门宗,为宋代禅门之"显宗"。云门三句常为学术界所关注,云门另一个命题"两般病"却少有人论及。云门"两般病"包括"光不透脱"两般病与法身两般病,光不透脱两般病主要是以"空"为中心而展开的,法身两般病是以"法身"为中心展开的,即对两者的自性执着,以及由此而与世间法打作两截。  相似文献   

17.
从对“如何是佛”的回答看禅宗的核心思想方立天佛教是富于理想主义和超越主义思想色彩的宗教。佛教的最高目的是,通过特定的修持,以求超越生死的痛苦,获得人生的解脱,实现成就正果的理想。“佛”是佛教觉悟圆满的理想人格、崇高象征、庄严代表,追求成佛是中国佛教徒...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它不 仅具有社会学的一种特 征,还具有美育学科的审美功能和教 育功能。音乐既反映了人类的社会生 活,表现人们对客观规律的理解和运 用,显示了社会成员主观上的追求和 愿望、意志和憧憬,同时还能够抒发 人们的感情,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 人们的情操,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 在春秋战国之前,“音乐”一词是分开使用的。“声”、“音”、“乐”分别为三个层次,蕴含着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审美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审美文化概念的产生与演变作了考察,特别针对审美文化否定论和审美文化是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论,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并从审美文化研究的对象、范围、内容和方法等各方面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20.
山西面塑,又叫面花、花馍,是当地民众在仪礼、岁时节日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有意味的食品,是一种由风俗习惯积淀而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形式。如今,面塑以绝美的身姿出现在世人面前,是一种融入了民众热情、才思与生活的民间艺术形式。本文从面塑的造型、内涵、技艺等几个层面深入分析,展现面塑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