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郑立新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2):120-123
公文作为言语行为,是一种受规则制约的以言行事行为.关注和研究公文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运用“充分定义法”,从构成性规则的角度对公文言语行为的特质做一探析,提出了公文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政治性准则、话语权准则、受话权准则、易读性准则、行文必要准则、客观真实准则、得体性准则、时效性准则、程序性准则、信息安全准则、媒介适宜准则等.  相似文献   

2.
基于“言语行为分析”的法律语言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任何学术研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某种范式 ,我国的法律语言的研究范式自最初的“语修逻分析”后 ,先后出现了“风格分析”、“语体分析”、“话语分析”等等范式 ,本文试图提出一种新的模式 :法律语言的“言语行为分析”。基于言语行为的法律语言研究意味着 :任何“言语行为”在根本上都是人类“行为”的一种 ,任何言语行为都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任何行为都有其运用的规则 ,任何“行为”的规则都是由这一行为的本质所内在地规定的 ,要分析一种“言语行为” ,首先就要从分析这一“行为”的规定性开始。由此 ,需要首先对“法律”这一行为充分加以定义 ,才能获得“法律言语行为”的充分定义 ;得到“法律言语行为”的充分定义 ,才能逻辑性地区分“法律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和策略性规则 ;并由此定义推导出法律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 :法典准则、程序准则、话语权准则、一致性准则、证据准则、时间准则、易读准则等  相似文献   

3.
独立句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说话者往往出于某种语用目的,有意把话语的真实意图省略,听话者可以根据独立句的句法特点,建构起一个可能的心理空间,该空间与真实心理空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认知距离,听话者可以根据当时的情景语境以及认知语境激活言语行为脚本的核心成分,从而把握说话者的隐含意义。从认知和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了独立条件句和歇后语的认知特点及其语用推理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4.
吴英语 《今日教育》2012,(10):37-37
学校就好比一个组织,组织是根据一些决策规则,协调个人行为相互关系的系统。规则都是为了完成具体的目标而存在,而组织就意味着规则,没有规则组织也就不可能存在。把这些观念运用到教育管理中,"规则"就是"法","组织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规则"即意味着"依法治校"是管理机制建立的内在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金国旗 《现代语文》2006,(10):29-31
一、引语 初等教育过程中,表扬是教师最重要的教育口语.表扬包括书面表扬、口头表扬、态势表扬等多种形式.本文只分析作为口头表扬形式(以下简称"表扬"),意在寻找这一特定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和策略性规则,以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电视新闻栏目尽管风格各异,但其表层结构即表现手段和结构形式却大致相同:都是运用画面、语言、字幕、音响等符号综合、立体、全息地传递新闻信息,都是由片花——技术性言语——新闻文本——技术性言语——演职员表等构成的板块性结构。在电视新闻栏目的表层结构下都蕴含着一定的深层意义,即电视人的观念、意识和态度,主要包括体现“注意力经济”观念、表达“把关人”的态度、显示“真实性”与“公信力”、打造栏目品牌意识、突出“受众本位”意识等。  相似文献   

7.
汉语语用学一向缺乏对基本范畴之间逻辑关系的专门讨论,由此,也就很难发现新的语用范畴.语用学应该是一种基于某个核心概念而逻辑展开的一系列范畴和命题的理论假设,其核心概念应该就是"言语行为".任何言语行为都必有一定的"行为主体",由此,"言语主体"同样应该成为语用学分析的一个基本范畴,并由此推导出得以解释一系列语用问题的范畴和命题.而"言语主体"不仅仅意味着"我".也应包括"我"的对位"你",还应包括"他"的存在;"言语主体"不仅有显性的还有隐性的;任何言语行为都是"叙述者"、"接受者"、"核查者"、"驱动者"的同时作用,即使"叙述"的本身,也已经蕴含了四种行为:自驱、自言、自听、自查;言语主体的分析参数至少包括:角色是否虚拟、是否代言、是否单一、是否冲突;"核查者"意识是现代言语行为与前现代言语行为的根本性区别,是"言语行为的现代性"的基本标志之一.同时,言语主体范畴也为语法分析提供了"角色语法"分析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人际间的交流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一是通过言语行为,二是通过体态语行为.体态语主要是指手势语、身势语、体距和接触行为等.正如DavidAbercrombie所指出的,"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一般说来,在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冲突时,人们倾向于相信后者.比如某人在言语上夸奖另一人,但一边讲一边摇头.他的语言与他的动作是互相矛盾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说话人的内心,可能不是真的这样认为的,即"言不由衷"或"言行不一".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交际是以一定的符号为手段在一定的规则指导下进行的,因此交际就是符号活动.非言语符号在交际中传递比语言符号大得多的信息.但非言语符号中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又是约定俗成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非言语符号承载的不同的文化信息,认识它们的约定俗成性,对促成有效跨文化交际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人称代词是言语活动中的重要语言成分,英语和汉语的人称代词体系各自都由三种人称构成,即: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在现实的语言交际活动中,说话者、听话者以及除了该两者之外的第三者构成了言语活动的三角体系。对人称代词的研究有从  相似文献   

11.
12.
Teenagers with nonverbal learning disabilities (NLD) have difficulty with fine-motor coordination, which may relate to the novelty of the task or the lack of "self-talk" to mediate action. In this study, we required two teenagers with NLD and two control group teenagers to touch the thumb of each hand firmly and accurately to the fingertips of the same hand, in an order specified by verbal or tactile instruction. Brain activity patterns (measured using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uggest that unlike control participants, the NLD participants used internalized speech to facilitate the novel task only when instructions were verbal. NLD participants also showed activity in a more widely distributed network of neural structure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remediation strategies that encourage internal speech.  相似文献   

13.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Knowledge about Inner Speech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wo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preschool children have little knowledge and awareness of inner speech. Study 1 showed that, in contrast to 6-to7-year-olds and adults, 4-year-olds usually did not infer that a person silently engaged in such intrinsically verbal mental activities as reading, counting, or recalling items from a shopping list was saying things to herself. They also tended to deny that covert speech is a possible human activity. Study 2 demonstrated that 4-and 5 year-olds are much poorer than adults at detecting their own inner speech. Children seem to acquire this sort of knowledge and awareness during the early school years, perhaps through experiencing their own inner speech while reading, writing, adding, and subtracting.  相似文献   

14.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超文本成分这一概念渐渐被应用到非文学领域研究中。新闻编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活动,不仅受控于意识形态和中西媒体价值观等不同因素,同时还受到读者的知识结构与读者期待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本文将超文本概念引入新闻编译研究中,以《参考消息》的编译新闻为例,探究在具体编译新闻活动中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超文本因素,更好揭示新闻编译工作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帕克具有很深的哲学教育背景,他始终追求对研究对象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帕克从哲学视角研究新闻的论述,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对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知识形式的研究中,他认为新闻是介于"熟悉的知识"和"关于的知识"之间的一种特殊知识类型,兼具感性认知和理性思维的特点。这种特性决定了新闻对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闻”作为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术语,历来都是新闻理论研究的重点。但新闻界在“新闻”的定义上。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在新闻理论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从“新闻”“新”的相对性出发,结合语言学相关知识.提出“新闻是相对于受众认知而言新的事实信息”的定义。  相似文献   

17.
面子与修辞     
面子不仅是语用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而且与以言语交际为基准的修辞学紧密相关。在面子的言语形式修辞策略中,话语建构和话语理解的关键是对话语中社会角色的认知和把握;在面子的逻辑形式修辞策略中,积极和消极两类面子分别与传统的演绎和归纳模式相对应。东西方在上述两点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在言语交际中予以重视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One influential expla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verbal short-term memory in children argues that short-term memory capacity is a direct function of speech rate. This theory predicts that children with pathologically slow speech will show reduced verbal short-term memory capacity and will show less evidence of speech-base coding on verbal memory tasks. To test this prediction, verbal short-term memory span was assessed using a task that did not require a verbal response in 37 speech-disordered children and 37 age- and sex-matched controls (age range 4-15 years). The speech-disordered group had a significantly lower short-term memory capacity, a smaller word length effect, and reduced speech-motor activity during rehearsal periods. Covariance analyses revealed that these differences were not a function of general intellectual or motor spee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and that speech rate as a covariate abolished group differences in short-term memory.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peech rate may be a causal determinant of verbal short-term memory capacity.  相似文献   

19.
突发公共安全危机可以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类。如果说,对于国与国之间爆发的“外源性”危机的管理首先是一种“维护面子”的行为,则一个政治系统内部发生的“内源性”公共安全危机的管理首先应该是一种“社会动员”行为。任何社会动员行为都可以看作首先是一种言语行为,而作为“社会动员行为”的言语,为了确立社会动员行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一个基本语用规则就是应该“实话实说”。但是,在危机管理中,却可能出现:政府在“实说”,但听众却并不以为是“实话”。由此,“实话如何实说”便成为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转述引语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部分,它被认为可以增强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以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从消息来源、转述方式和转述动词等方面分析了三篇英语新闻报道中的转述引语。研究表明,新闻报道中的转述引语并非绝对客观公正,报道者往往以各种方式对转述引语加以控制,使其按照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交际目的采展示给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