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心似双丝网 中有千千结——解读茨威格笔下的心灵激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茨威格的小说以心理描写著称,他善于将人物置于激情的把玩之中,表现人的心灵空间,再现人物在激情驱使下的遭际;既探寻这种激情的生成,也关照激情的宣泄及其给人带来的心理影响。心灵激情是我们体察茨威格心理描写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2.
论茨威格笔下女性形象的人道主义激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斯蒂芬·茨威格是位对女性描写情有独钟的作家。他致力于女人性心灵的开掘 ,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充满生命激情和人性光辉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不仅表达了茨威格的人道主义精髓 :仁爱、热情、牺牲精神 ,而且蕴有作者自身遭际的悲剧性内涵。她们是茨威格式的女性形象 ,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激情  相似文献   

3.
斯蒂芬.茨威格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声誉,著名作家高尔基先生称之为"世界第一流的作家"。他平生善于撰写中短篇小说,并以中短篇小说著称于世。以斯蒂芬.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创作艺术为主题,探讨作家在创作中所惯用的手法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罗曼·罗兰称茨威格是一个"灵魂的猎者",茨威格擅长探索人物精神世界的和描绘人物心理活动。巧妙的构思、戏剧性的情节、悬念的设置以及形象化的语言使其小说有着强烈的文学魅力和艺术特色。通过着重分析其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环境描写对主题思想的体现,揭示了当时社会道德标准对妇女情感的抑制以及女性内心主体意识的复兴。  相似文献   

5.
奥地利犹太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以精神描写而著名。他的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强调了女主角追求生命最后的意义。这种女性的疯狂的爱打动并震撼了如此多的人,因此也可以说女主角终其一生投身于为爱的伟大行为艺术中。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从人物的态度和主人公一生的经历中探寻这刻苦铭心的爱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6.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他善于进行心理分析,采用内心独白、现身说法、自由联想和写信等手法,以精神分析为透视点,将心理描写与现实主义手法结合,用激情、冲动作为塑造人物的手段,淋漓尽致的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7.
詹长青 《初中生》2007,(27):13-16
什么是细节描写?对人、物、环境的某个细微处所作的描写就叫细节描写.老师平时的作文指导中强调的具体描写主要指细节描写.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主要体现在语言和动作两个方面.语言细节如电影里的蒋介石,动辄就骂一句"娘希匹",这句口头禅便是语言细节,凸现了这位政治大人物在上海滩里熏染出来的痞子气和在关键时刻缺少沉着的狭隘气度.所谓动作细节描写,顾名思义,就是对人物细小的动作的描写.进一步讲,描写人物动作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要写出他在怎样做,特别是他"怎样做"时常常被人忽略的细枝末节,即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动作",以此来凸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茨威格心理分析小说的理性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是介于传统现实主义和现代派之间的一位心理分析小说家。他倾心于探寻人们丰富的精神世界.然而这并不是其创作的终极追求。其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总是反映着物质世界的刺激作用。有深刻的社会原因。这种社会合理性借助于作家对心理的冷静细腻的剖析得以凸现,同时体现在极具情节性的意识流程之中。这些表现动因、内容和形式都使茨威格的心理小说呈现出一种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9.
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式的文本阅读方法为基础,通过解读这些作家作品中的象征物,分析"性"主题和"死亡"主题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及他们对待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描写"的不同态度,阐明其学说对"迷茫一代"现代派作家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的塑造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青春期是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同时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该文论述了人道主义作家茨威格对青春期儿童心理的细腻把握,既展现了他善于刻划人物的卓越才能,又体现了他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1.
在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里,作者以"死亡"为基点,阐述了生命的自我揭示原则."死亡"既是小说里人物情感的悲剧性特色,同时,也是作品艺术价值生成的媒介.从而,"死亡"成为这部作品的双重风景.借助于"死亡",使得小说由第一本文成为第二本文."死亡"是生命的自我审视,是激情的闪电宣言,是自由的过渡和桥梁.  相似文献   

12.
“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是一个系统、发展、动态的审美范式,它以人的三重生命作为辩证逻辑起点,以人生命的精神的自由实现为最终日的。追求的层次不同,其精神实现就有所差异,有的生命,在这一层不关,但在另外的一层上看起来却非常美,这取决于人对自己生命的掌控、追问方式的不同。三重生命表现出来的芙,它们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共生,理归一元。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心灵深处激荡着一种饱满的自由意志。鲁迅的自由意志是尼采用的“酒神”和首家的 “狂士”性格的集合。杂文是鲁忱自由意志最充分的载体。鲁迅的自由意志决定了鲁迅洞察黑暗、与黑暗进行殊死搏斗的品格。自由意志使鲁迅专断、霸道而缺乏宽容。  相似文献   

14.
《庄子》和《瓦尔登湖》是庄子和梭罗的代表作品。二者在人生观看法上有着内在一致性。他们都反对人为物欲,追求精神独立;都要求回归自然本真,崇尚天人合一;他们都追求精神的自由。庄子和梭罗对人类存在表示极大的关注,他们的思想是他们对生存价值和幸福权利的思考与追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作为对主体性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南京师大附中以全面唤醒关爱意识、以心驱行为其教育机制,以自由激扬青春激情、倚情促慧为其教育策略,以规划幸福生涯、谋求终生发展为其教育取向,在以人为本、回归教育的本然道路上充满生命的劳绩和诗意。  相似文献   

16.
福克纳的小说与现代悲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克纳小说中生活在历史变革时期的美国南方人集中体现出现代悲剧精神。现代悲剧精神的核心之一是现代个人在多重生存困境中,对可望而不可及的自由生存和理想人性的苦苦追求。其二是对现代人所理解的人的生存的真正的、真实性的、无尽的苦苦追求。从小说中悲剧人物身上体现出的现代悲剧精神,我们看到了南方的未来和希望。  相似文献   

17.
作为对主体性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南京师大附中以全面唤醒关爱意识、以心驱行为其教育机制,以自由激扬青春激情、倚情促慧为其教育策略,以规划幸福生涯、谋求终生发展为其教育取向,在以人为本、回归教育的本然道路上充满生命的劳绩和诗意。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中的妇女形象,集中体现了蒲松龄呼唤人类自然天性的回归,崇尚平等自由,讴歌人道主义精神等民主思想意识。且以理想追求与非现实情节及人物完美的结合,原物之特征与人物性格的自然统一,浓郁的情感色彩与传神细节的高度融合而形成独具一格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以《萤窗异草》为例,探讨对"情"和"痴"的思考以及对自由人生和本真状态的追求。《萤窗异草》在"情"这方面既肯定和赞美情爱领域内的情,主张"凡人有情";又将情扩大到人的欲求领域,认为"情"是欲望的根源,只有突破情关,才能获得自由状态,主张"圣人无情"。在"痴"的方面有三个层面,一般意义上的傻、智障;出自肺腑的天真和善良;绝无所欲,绝无所求,是纯天然没有经过世俗污染的一块心灵净土。  相似文献   

20.
"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牡丹亭》之"情"独特缘于一梦,并由"梦中情"发端,历经"人鬼情",最后却又回归到"人间情"。"至情"支持并鼓舞了他们将这番穿越生死的历程进行到底。它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类执着地追求自由、理想、幸福的讴歌,历来为人称道。作为人性中天然的美好的情愫,对"情"的追求乃是人的正当情感。而只有认识了自我主体和生存的环境,且能为了理想而不畏生死的考验,方能营造出"有情"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