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一)文学阅读的目的关于文学的创作和欣赏,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有这样的认识: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基面,觇文辄见其心.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在观察、体验生活基础上,总是先有情感、思想的酝酿,然后用言辞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有诗缘情而绮靡的说法.艺术的创作总是源于艺术家对人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理解,是艺术家个体经验的艺术表述.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相似文献
2.
3.
4.
本文分析了在一般文学阅读过程中关于陌生感的具体表现,并用实例阐明了几种常见的阅读陌生感,从而对文学阅读陌生感体验的意义引发了比较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陈伯海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5):4-7
对"杂文学"、"纯文学"、"大文学"三个递进演化的文学观念作梳理和辨析,可引申出的结论是:古代传统的"杂文学"体制的缺陷在于混淆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纯文学"的要害在于割裂文学与相关事象之间的联系,限制了文学史家的眼界,造成了残缺不全的文学史景观;"大文学"观则以"文学性"在前二者的两难境地之间寻求合理的折中与结合。历史上的"沉思翰藻"和"缘情绮靡"可供我们从传统中提炼出足以构成中国文学"文学性"的质素。其中"沉思翰藻"主要指表现技巧方面,不涉及作品审美内质;"缘情绮靡"将文学内在生命与外在形体结合起来,体现作品的审美性更为周全,它可获得新的时代内涵,用以会通古今文学,给大文学史的编写创设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文学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对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是文学教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阅读数量入手,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规定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文学名著。中学生的文学阅读现状如何?笔者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一次中学生 相似文献
7.
对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众多关于女作家创作的命名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放弃传统意义上对"女性文学"的简单理解,并尝试对"女作家的创作"、"女性主义文学"、"女性写作"、"女性文学"四个命名做新的解释.认为这四个命名既是共同存在的同时也是递进发展的,而其中又以"女性文学"作为女作家创作的最高阶段. 相似文献
8.
9.
“藏”即“曲藏”。它是一种曲折含蓄、旨隐意藏的言语暗示艺术。刘勰《文心雕龙》曰:“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又说:“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意思是不把语意和盘托出,而是将深刻的思想、浓厚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和传神的形象寄寓在字里行间,留给读者去仔细揣摩。 相似文献
10.
《校园英语(教研版)》2015,(28)
高校英语教学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英语文学阅读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由于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在大多数的高效英语教学中还不是很完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做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郎琦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1)
<老子>是一部探索宇宙、社会、人生的书.老子之"道"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对于老子之"道",它的提出背景是其认知之前提,涵义考略是其认知之基础,对首句的理解乃是认知之关键.老子之"道"具有"返璞归真"的哲学意境. 相似文献
12.
陶爱琴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2):115-117
阅读中的感悟,是指有所感触而领悟,是读者从对文本的表层意义的把握深入到深层内涵的认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感悟意识,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而“创设情境、加强对话、链接生活、关注空白”正是“获得感悟基础、丰富感悟内涵、体现感悟个性、实现感悟创造”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情与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建军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1(3):72-73
作为人学的文学,其中自然蕴涵了丰富的情与理,情与理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占有不同比重,它们在作品中的复杂交融,使得文学形成了不同类型,主要概括为:明理型、宣欲型、抒情型、综合型四种。 相似文献
14.
郭华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7(1):89-95
深度学习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信息时代对知识教学的反思和改进。对于深度学习,应从深度学习的性质、内容、过程以及任务与目的等方面去理解。深度学习不是自学,而是在教师的帮助和带领下学生主体的主动活动。深度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有挑战性的学习单元,深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学习过程。从根本上来看,深度学习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是历史上一切优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凝炼、提升,是良好教学的理想形态。深度学习的目的是培养能够创造美好未来的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相似文献
15.
韩李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0(2):94-95
语言能力的获得、掌握与应用,应该是高校汉语口语课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角度出发,论述分析了朗读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语感教学为核心的重要性及培养学生语感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6.
何懿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23(6):27-29
迈向新世纪的文学,面对工商文化语境下大面积的文化溃败,面对物欲、商海及市场法则的洪流,应如何走出低谷,重塑辉煌呢?这是时代赋予美学、文艺学的崭新课题。我们应重新认识文学艺术的功能,消除工具意识,淡化政治色彩,回归其自身独特性。同时,文学应与其他意识形态一起担当起拯救人类精神,建构和谐人性的崇高使命,以理想的话语形式为人的生存架起超越性的坐标,为人的发展提供现实的价值理想,创设高远的人生意境,从整体上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促进入的全面发展。这是文学的崇高使命,也是人文知识分子无法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7.
郭白泉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1):134-136
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以新的任务:培养创新人才。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中,语教学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语教学正在呼唤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是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8.
单春樱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22(4):30-35
“把字”句要求谓语动词具有处置性,对于一些动作性不强的动词来说,只要在后面带上表示结果或趋向的补语,也能体现处置性。处置性有的见诸行动,有的只是意念上的。处置主体与处置对象之间有的存在双向互动性。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