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对琵琶女高超演技的由衷赞叹,点出“了“无声”所独具的音乐魅力。初中语文课本上,也有不少课文描写了“无声”,在文学艺术上显现出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2.
杜庆奎 《现代语文》2008,(12):50-50
正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文学作品中有时写一些无声的行动、场面,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行文艺术可以起到绝妙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歌唱则是用人声表现音乐魅力的艺术,歌唱教学乃至音乐教学自然都是离不开声音的。然而,在笔者的音乐教学中却常常运用一种特殊的歌唱学习方式——无声歌唱。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和条件下,“无声歌唱”比有声歌唱更富学习成效,恰当地使用无声歌唱能够使音乐教学事半而功倍,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相似文献   

4.
自居易《琵琶行》中有两句诗:“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形容一个歌女技艺高超。在鲁迅小说中也有这类“无声胜有声”写法。所谓“无声”就是语言的缄默,有如绘画中的无墨之墨,无笔之笔。这种无笔之笔,无声之语,看似缺乏什么,实则是作者别出心裁的匠心安排,是作者有意为之,因而能形成“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下面且举选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几篇鲁迅小说略谈。  相似文献   

5.
古代诗文,用静(无声)来写静的有《琵琶行》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人们赞扬这种笔法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但是,人们强调“静”的时候,有时却偏偏要用“声”来描写,如:静得连针掉在地上也听得见。事实确是如此,当我们走到杳无人烟的地方,固然有静的感觉,但在寂静中听到声音,非但不感到闹,反而更觉得静。这就是“以声写静”之妙。  相似文献   

6.
“大音希声”是《老子》四十一章所提出的一个命题。它是老子用来说明“道”的特性的一个比喻语。它的字面意思是说,最完美的音乐听起来并没有声音。钱锺书解释道:“按《庄子·天运》:‘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即此意。脱仿前说一四章之例,强为之容,则陆机《连珠》‘繁会之音,生于绝弦’,白居易《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其庶几乎。”①他用庄子语来解释是恰当的,但用陆、白二人之语来解释老子的“大音希声”,我们以为不确。蒋孔阳说,这一命题的意思是“最完美的音乐,是作为‘道’的音乐,是音乐的本身,这种音乐,虽然‘大’但我们却是听不到的。我们听到的,只是音乐的现象,它再好再美,也赶不上音乐本身”②。就是说,老子所谓的“大音”是指作为具体的乐声的本身  相似文献   

7.
王立宪 《学语文》2005,(2):7-37
我们注意到,文学中经常出现“无言”的字样。比如自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李煜《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秦观《江城子》中的“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苏轼《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里,不论是“无言”,还是“不言”,都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东船西舫为什么悄无言?是因为听众已沉浸在美妙的乐音之中,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气不可泄尽,力不可使尽,意不可露尽,意思是要留有余地。国画大师潘天寿说:“我落墨时黑,我着眼处却在白。”戴熙《习苦斋画絮》有言:“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绘画艺术家在画面上留下大片“空白”,意在启发欣赏者驰聘想象去编织不尽的意趣。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时就运用了“空白”艺术,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句:“……此时无声胜有声。”声虽“暂歇”,但欣赏者因完全被美妙的乐声陶醉,仍在回味着“有声”时的妙境,所谓声断情续,就产生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契诃夫说:“我写作的…  相似文献   

9.
“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名篇《琵琶行》中的句子。音乐是以声传情,以声感人的,停拨止弹,难道会比急管繁弦来得好吗?请注意“此时”二字。琵琶女演奏了好一段,从珠落玉盘的嘈嘈切切到间关莺语的流畅,再到“冰泉冷涩”难以为继,已经经历了几个乐段,节奏和旋律变化了好多次。从诗人后面描述的演奏情况看,是“银瓶乍破”、“铁骑突出”,节奏快,在高音区进行的乐章。前面的乐章是清丽芊眠,风光绮丽;后面的乐章是风云突变,动魄惊心。前面的乐章象征着开元盛世,长安妓家奢侈淫靡的生活,后面的乐章象征着渔阳鼙鼓,人民因战乱而辗转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注重内敛、不事张扬的民族。《论语》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老子》说:“大道无言,上善若水。”即便以能言善辩著称的孟子也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他只不过是在不得已的时候才与人辩论。白居易《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本来是形容琵琶女的演技,也常被用作交际场合。  相似文献   

11.
名句往往诞生于名篇,并流传千古。名句又往往因为其独特而强大的艺术涵盖力与辐射性,从而挣脱母篇的束缚,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成为某种艺术精神的反映。因此人们在对某一名篇进行无尽地咀嚼时,也在更多地咀嚼其中的名句。这是古往今来文学领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诗句,正是这样的名句。  相似文献   

12.
在音乐中,休止符是一个美丽的音符,能让乐音保持静默的状态,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创设"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相似文献   

13.
谢步勇 《语文知识》2003,(10):20-21
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古典诗词中的一些常见词语的用法较为特殊,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诗意的把握。下面对此作一简单梳理,以供学生学习。别:另外。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干:空,白白地。  相似文献   

14.
“无声教育”,是相对于“有声音的教育”而言的。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无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的手段和艺术,与有声教育是辩证的统一。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会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一、无声激励,以静克动上课铃响...  相似文献   

15.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就是说,诗文中用比喻的方面很广,有的比声音,有的比形貌,有的比心思,有的比事物,足见比喻的类型之多。那么,怎样才能运用比喻写出优美的诗句呢?首先,古人主张比喻以“切至为贵”,比喻要贴切、准确。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管欧。别有幽愁暗很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语言、音响和音乐三个角度对影片的声音创作进行了分析,分别阐述了语言设计中无声胜有声的独特魅力,几大主题音响设计的精致独到,音乐设计上音响音乐化、风格多元化、注重有声源音乐表现的特点,以此说明《The Triplets of Belleville》在声音设计上的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17.
“无”和“有”是一对矛盾,相辅相成.理解需要“缘”与“悟”.惠能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有形世界,空是无形世界;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鲁迅说,“于无声处听惊雷”.你看,本是什么声音都没有,可白居易却听出了音乐,鲁迅竟听到了惊雷. 数学中,0和1也是这样的一对矛盾,0就是“无”,1就是“有”,二进制就凭这两个原生数字,演绎出大千世界,六道轮回. 0和1有着共同的特点,例如,它们的任何次幂保持不变.解题时,要注意利用0和1在代数结构转化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无声教学是教师用非语言的间接形式,对学生的心理以及行为施加影响,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方法。有声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无声则是处于辅助的地位,但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依赖,互为促进,构成课堂教学手段的整体;在一定条件下,“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教学可能更胜于有声教学,正如一位高中学生在题为《老师的眼神》的政治小论文中写  相似文献   

19.
贺义新 《教师》2012,(19):80-80
东方艺术讲究“留白”,绘画作业的留白,常常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境界。音乐作品的留白.则显示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课,为追求表面的课堂效益.很多教师分秒必争,一味地让学生听讲解和做练习,学生反而兴趣索然而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20.
美无处不在。语文教学不仅在书写、表情达意上具有民族特色之美,而且对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美和科学文化修养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音乐美语文教学中的音乐美,集中体现在朗读教学和语言描写技巧之中。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文在描写琵琶女演奏乐曲时,形象、生动、传神,一直被后人推为典范。“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句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乐曲的粗重、轻细、清脆、圆润表现出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