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课堂要求从“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走向“师生对话论”。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教学的本质就是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过程。对话,不仅是一个时尚的名词、一个新锐的理念,而应是一种实实在在、付诸课堂实践的全新的教学行为和语文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其实这里面包含着两层含义:(1)阅读是读者与文本间主体的对话过程;(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主体间的对话过程。这里面蕴含着语文教学对话的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2.
教学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学生单纯接受的被动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交往的互动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均是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在师与生、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使得师生共同达到对文本深刻理解的过程。那么,有效对话就成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魏彦平  魏艳丽 《考试周刊》2013,(25):162-163
文章提出教学交往的实现途径:从交往主体上,构建有效和谐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实现教学的优化;交往内容上,打破生活世界和教材文本的阻隔,关注师生现时生活和未来生活;交往方式上,在教学交往的对话过程中,一方面,是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直接言语对话,另一方面,是师生与文本(教学内容、教材)之间的间接对话;实现创造、超越寻求并实现教学的共生性成长的交往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王扬飞 《生物学教学》2005,30(12):18-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对话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它可以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因此,对话教学不仅仅是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方式,更是一种以对话为原则、以对话精神为主导的新的教学形态,它不仅是言语上的对话,也是精神上的对话。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对话教学":它是文本、师生、生生基于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或感悟而交往的,它强调师生、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使师生的认知、思想、性感在互动、交往中渐进与提升;这种对话也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平等对话,又要让学生超越教材,培养创造性的学习意识;既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又要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进行质疑和批判,使教学既遵循文本,又超越文本.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呢.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很显然,新课程凸显这样的"学习观":学习是一种"对话"。从这个层面来思考,促进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就是追求走向"对话"的学习生活。一、交往、互动,搭建对话平台  相似文献   

7.
“对话”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叶澜教授也曾说过:“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中共同创意的过程。”但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而忽略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从而构筑理想课...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标提倡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阅读教学为例 ,教学的过程应当说是学习主体 (学生 )和教育主体 (教师包括环境 )交互作用的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不同个性和文本不同理解的教学环境 ,本文就文本多样化的解读问题进行一下探讨。一、多样化的解读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发挥的基本特征主体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就是选择性。学生的学习过程 ,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到学习手段 ,无一不是选择的结果。由于这种特殊的选择性 ,因此 ,学生对外界…  相似文献   

9.
对话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叶澜教授也曾说过: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中共同创意的过程。但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而忽略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0.
段昭喜 《时代教育》2010,(1):222-222
语文阅读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心智对文本解析、品味、感悟、欣赏等的过程,具有共生的特点。对话是老师与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教学思想、文本宣扬的价值观等交流、探讨的途径和手段。可以这样说,对话就是在读书。本文所指的对话,包括教师解读文本,学生探究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文本等活动,不能局限于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这是符合"教学相长"原理的,也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教学规律。  相似文献   

11.
孙燕 《小学语文》2008,(10):17-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主要体现在课前老师钻研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而课堂上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那就是要让学生去读书,去涵咏语言文字,去“悟道”。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生生和师生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12.
有效课堂对话的前提——课前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严 《生物学教学》2008,33(8):20-21
教学活动中创设有效的对话情境能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符合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话运用于教学就是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式。进行有效课堂对话必须在课前实现课前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资源和设备对话。  相似文献   

13.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言:“教学的根本意义是交往与对话。”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对话,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是师生之间一系列互动的外化,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狭义的“你说我听”式的语言交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致力于营造对话的氛围,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究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一、与文本对话,自主感悟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  相似文献   

14.
<正>学生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是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体验文本的过程。从课堂教学看,学生个性化的感受、体验、领悟文本是在师生间、生生间的教学交往与对话中实现的。交流对话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他的启发、引导、点拨、激励,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闵洪波 《教师》2012,(30):51-5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一种“互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师生在互动中生成,在生成中发展。阅读教学中的互动是发生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批判;二  相似文献   

17.
吴红英 《考试周刊》2012,(61):34-34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正如克林伯格所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所以“对话式”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教学形式。那么“对话式”教学有哪些表现形式呢?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话式”教学至少存在四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叶澜教授也曾说过":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对话"已成  相似文献   

19.
在非构思语文阅读教学下,教学内容是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以及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的过程中生成、创造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对文本意义创生的过程,就是多重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非构思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批判;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