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敬程 《学周刊C版》2014,(9):172-172
“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然有土木材料,而不善设施者甚多,终不可为大匠。”(清·刘大櫆)写作亦是如此,如果没有素材,即使构思精致、方法巧妙,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相反,如果有了素材,不能把握住“典型”“新颖”“扣题”“合体”的原则,也写不出好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正>时下,高考作文的命题,虽然已经走向了考查具体情境与典型任务的路径,但是不管命题如何的呈现,对素材的选择、提炼及运用始终是制约考生进行宽度拓展与深度挖掘的一个瓶颈问题。《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评分共计有四个标准,分别为"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其中"丰富"所涵盖的"材料丰富""论据  相似文献   

3.
<正>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素材,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在此,笔者就这个问题介绍两个方法,以期对学生作文有所帮助。"散""聚"两依依,从思维的发散与聚合的角度使用好我们手中的素材。"散",把一个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发散出去,让它闪耀出璀璨的光芒。我们思考的角度可以是多向的,而作文材料也往往具有多面性。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意义,一则材料,往往能同时说明多个道  相似文献   

4.
清代学者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得很绝:材料对文章而言,“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显手段,何处设施?”而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学生感到最头痛的恰恰正是材料问题——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随手拈来信手写。究其原因,前者是不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写作素材,后者是不  相似文献   

5.
<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同样如此。一篇文章,即使有再好的立意和构思,如果没有典型而有力的材料作为支撑,也只是一个空架子而已。宋人朱熹曾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写好文章,材料积累必不可少。那么,怎样积累作文的素材呢?  相似文献   

6.
清代学者刘大在《论文偶记》中说得很绝:材料对文章而言,“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凤尽显手段,何处设施?”而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学生感到最头痛的恰恰正是材料问题———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随手拈来信手写。究其原因,前者是不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写作素材,后者是不懂得在一大堆生活素材中选择写作材料。为此,笔者在学生写作训练中,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搜集、感受、取舍写作材料上下功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不同的年龄段对生活有不同的感受我国文坛巨匠茅盾先生说过:“写自己熟悉的事,这对于初学写作者来说,永远是一句正确…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作文不是千篇一律,就是无感而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其主要原因是缺少习作素材的积累。如果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多彩生活,体验多样活动,那么学生就会获得取之不尽的素材之源,从而"乐于写""善于写"。  相似文献   

8.
素材是写作的砖瓦,一篇好文章的背后必定会有丰富多彩、内涵深刻的素材作为支撑。但是在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却往往只注重"怎样写",而忽视"写什么"。把主要精力花在给学生讲"审题""拟提纲""怎样开头和结尾"等写作技巧技法,而不去开凿写  相似文献   

9.
<正>生活是写作的触发点,生活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但生活的精彩与平庸并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拿来",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其一,提取真实丽典型的材料。写记叙文,选取的材料必须真实,即生活中确有其人其事,绝不允许虚构和杜撰;选取的材料也必须典型,能从个别中反映一般,因为这样的材料具有更  相似文献   

10.
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教学素材,教师如果能从教材中的"插图""旁栏思考""本章小结""相关信息""科学家访谈"等处挖掘隐性教学资源,那么对提升生物学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益处。本文从"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教学资源"这一角度,探讨怎样多维度挖掘教材中的隐性资源,提升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真的习惯,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太有用了。"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指导。笔者阐述了在课外阅读中积累、在观察中积累、在活动中积累材料,使学生写作文时有东西可写,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没话可说""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中小学美术教学是青少年接受审美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一、表现祖国大好河山、风景名胜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现成素材我国地域辽阔,名山大川分布全国各地。而这些素材是美术教学和美术创作的现成材料,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佳素材。如,描绘"圆明园废墟""八达岭长城"题材的作品,让学生在描绘这些景物之前,先要回顾灾难深重的祖国的过去。在忠实表现原物时,也要给人历史的沧桑感。这样的作品才能在真实的基础上更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要求议论性文章有理有据,引证丰富,确切有力,要落实这一点,关键是精选活用论据。正如清代学者刘大榭在《论文偶记》所述:“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然有土木材料,而不善设施者甚多,终不可为大匠。”好的材料和组材技巧,是成为大匠的必要条件,同样道理,精选活用论据,才能成就优美文章。  相似文献   

14.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作文比作"炊"的话,那么写作的素材就可以称得上是"米"了,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作文素材积累的重要性。但我们一些同学虽然也积累了一些"米",但因不善"厨艺",没能将"生米煮成熟饭",更不用说酿造出什么"米酒"这样高难度的技术活了。在议论文实际写作过程中,我们同学往往是只会提观点摆材料,而没有一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相似文献   

15.
想让考场作文蟾官折桂,素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作文素材不仅要多积累,更要会选用、善运用。选取典型素材,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素材的张力。典型材料,是指那些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能打动人心、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这样的材料能以一当十,具有典型意义。凡是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正>如果把语文老师比作一名厨师,把学生的作文比作一盘菜,那么,要想做出一盘好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材料优良且充足;二是调料放得恰当且火候得当。所谓"调料"就是我们平时作文课中讲到的技巧和方法,而"火候"则是作文的结构和思路。材料是作文构成中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大部分的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并不能对有限的素材做到灵活运用。掌握大量的素材,一是学生会觉得自己有东西可写,"有恃";二是面对不同的作文材料、题目以及要求,不必担心  相似文献   

17.
李杰新 《考试周刊》2014,(79):44-45
<正>1.作文教学要立足课文,善用素材立意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围绕"写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三方面展开的,"写什么""为什么写"与"怎么写"是本末关系。无"米"下锅时,任何烹调技术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如何借阅读之米,做写作素材立意之炊呢?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学生一拿到作文题目,首先苦恼的是不知道写什么、如何取材。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素材匮乏,写出的文章空洞、肤浅。其实,课本就是一个丰富的材料库,它既  相似文献   

18.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而且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理性认识。所谓"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即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精心提取那些真实新颖、生动典型、有积极意义的材料,使之变得或形象而生动,或抽象而概括,或深邃而精蕴。从而,凸显文章的价值取向和写作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邵春新 《教书育人》2012,(20):25-26
教学常规通常指的是教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环节。也正是这些环节,构成了教师职业生活的常态,也许正因为是"常态",太过熟悉而致于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被我们忽略,试想如果没有那些"常态",又何来正常、规范的教育教学秩序?事实上,也唯有让这些"常态"真正地规范、正常,"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质量""课题研究"等,才有抓手,才有落脚的地方,也才有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笔者常发现学生因找不到生动的材料而感到困惑,也常发觉学生因缺乏生活的体验而使文章干瘪乏味。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平时不善于从细小的生活现象中灵敏地"捕捉"有意义的典型素材。要改善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捕捉"能力。"捕捉",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捕捉"能力主要来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强烈感受和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