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晓菊 《教师》2011,(2):85-86
"教"与"不教",一直都是各级教师们讨论的热门话题。而在教学实践中,"教"什么,如何"教","不教"什么,如何"不教",这些都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与"不教"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各有所长,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们。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本文探讨了以“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度、时间利用率”为标准的有效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策略的宗旨:“使教师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而多学,让校园充满欢乐。”真正作到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落实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因此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分别从为导而教、导为善教、教导结合三个论点展开论证,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文就阐述了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3.
教与不教,一直都是各级教师们讨论的热门话题。而在教学实践中,教什么,如何教,不教什么,如何不教,这些都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与不教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各有所长,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们。  相似文献   

4.
“为了不教而教!”数学老师们更应该理解它的深刻含义,即课堂中老师站上讲台的时间很少,讲台几乎被学生“占领”。老师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数学问题情境,特别愿意留给学生自己出现错误的刺激,老师适当地把时间“让”给学生;适时地把讲台“让”给学生;适度地把纠错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在相互争论、相互激荡中得以提高,得到增强。其间老师每一句话都很精练、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却恰到好处,每一个板书都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老师常常在远离讲台的地方,让学生展开一场场思维的碰撞、思辨的表述,经反复玩味之后再与学生或剖析或探讨或教学生成。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有认知参与其中,是活的知识,是智慧!渐渐地,以达到“不教”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授课老师尽量“少教”甚至“不教”,其课堂表现便是少讲甚至不讲,这对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教师绝对主导地位无疑有积极意义。但必须首先厘清为什么需要教、教什么、如何教这些基本问题,才能在新课改倡导的理念指引下,扎扎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漆淑萍 《教育艺术》2007,(11):48-49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环节都存在着教与不教的问题,教师若能熟练地掌握教与不教的艺术,处理好教与不教的矛盾,使之和谐统一,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轻教师的负担,使学生善学、会学,使教师乐教、会教,而且有助于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旨在通过教育者的“教”和“导”,使受教育者形成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教”与“不教”的辩证统一,达成对象是学生,关键支撑是教师,实现途径在实践。要实现“不教”的价值目标,就需要建设教师队伍,改革课堂教学,进行课程开发,开展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8.
“教是为了不教”理念的流行,导致不少人将“不教”作为理想教学的特征并努力追求。叶圣陶先生倡导“不教之教”,意味着能让学生获得发展的“不教”,需要以特定的“教”为前提。教师需要通过“教”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帮助学生克服一些依靠自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为“不教”赢得空间。教师需要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方式,将“应试”与“育人”统一到一起,带领学生既积极、主动地追求考试分数,也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当核心知识被教到了位,其他内容即使“不教”,学生也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圣陶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立足于教,指向不教,是一种教育的理想境界。叶圣陶认为,读书是要让学生知道"已往",为"未来"做准备。那怎样才能使读书跟人发生关系,要怎样读书才能引导学生为未来做准备?由此,教师要询问:教科书里的材料是不是切合人生?是不是为未来做准备所必要的?离开了教科书,是不是别无教授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是叶圣陶先生对多年语文教学的认识和总结。该思想具备深厚的科学内涵,既是宏观指导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盘,又是具体指导教育教学实施的方法论。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该教育思想内涵也该有新的解释。本文基于新时期的教育背景,对该思想重新进行解读,以期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说法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最早提出的,不过其真正对中国教育产生影响还缘自叶圣陶先生的提倡和重新定义。近四十年来,人们对“教是为了不教”的研究包括四个层面,分别是解读层面、迁移层面、反思层面以及丰富内涵和构建体系层面。该理论之所以有如此强劲的生命力,是因为其具有现实针对性、教育学理性、学术启发性。“教是为了不教”的研究是近四十年“高效课堂”探索工作的一个缩影,对今后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亦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东 《考试周刊》2010,(16):109-110
“教是为了不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主旨。他的这一主张准确地说明了教学工作的根本目的,理清了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关系。这一思想不仅对汉语教学,而且对于我们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真正的目标,正确处理好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作者通过对这一教育思想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分析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诸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徐美华 《科幻画报》2022,(4):201-202
随着生态环境的发展和生态教育的推进,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建立生态意识开展生态式美术活动,已逐渐成为教师们自觉的意识和实践的标准。但对于生态式美术活动这一全新的教育形式,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们对其理念的理解还有不少误区,尤其是对于生态式美术活动中的“教”与“不教”存在许多困惑。所以,对接当下,深度解读、思考、实施、重塑生态式美术活动中的“教”与“不教”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今后开展高质量生态式美术活动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教学中,笔者不断地教学实践,发现“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是一条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先学”让学生觉得更有探究性、创造性,“后教”让教师教得更具针对性、效果性,做到“先学后教”,会大大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教是为了不教"思想与《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互相契合,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把"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运用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林振华 《考试周刊》2009,(12):169-170
随着我国中学新课标的贯彻实施,信息技术教育也面临着改革,改革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把握好“教”与“学”的互动关系。本文作者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教”与“学”的对立辩证统一关系.指出了教学互动对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对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危害.最后具体论述了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应构建协作型、理论结合实践型、启发探索型的教学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以对现实人的本质的肯定,对儿童具有自主学习、发展、创造需要与潜能的肯定为前提和起点,构成了它的科学基石;以"不教",也即使学生养成自主全面发展,能够离开教者、超越教者,终身自学、创新实践的现代中国人为目的和价值,构成了它的核心理念;以"为了不教"之"教",也即科学、生动、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终身自学的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为方法和路径,构成了它的实践智慧;以教师自觉追求"教是为了不教",成为自我教育者和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终身自学的"善教者""教育家"为关键和保证,构成了它的主体精神。这四个方面科学内涵整体联系、辩证统一,由此使"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发展中原创的既富有哲学意蕴又充满实践智慧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新课改强调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宗旨是要为学生服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从不会的不教、会的不教、教是为了不教三个角度进行教学研究,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运动技术为主线,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练中去,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程实施后,按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化学教学周课时相比较有了明显缩减,而教学内容和原有教学内容相比并没有减少,有的反而有所增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好教学任务,作者根据三必(必教、不必教、必不教)原则进行教学,有效地解决了难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深刻地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收效甚微,关键在于没有朝着"不需要教"的目标努力。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语文教师要改变"逐句讲解"和"精批细改"的陈旧方法,注重启发诱导,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语文的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