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率部队进军西藏 1949年10月,全国除西藏、台湾以外均已解放。因此,解放西藏,实现祖国大陆统一.就成了当时国家最迫切的任务之一。中共中央和毛主席从国内外形势和西藏的特点出发,确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正确方针。  相似文献   

2.
喻晓 《军事记者》2015,(4):65-66
人的一生,许多事没有预约,或突发奇想,或邂逅伯乐,或偶遇知音,然后掉转船头,闯荡天下,为梦想与光荣仗剑而行。2001年8月,我已年过60,准备退休,最后一次下部队去哪儿?我脑际灵光一闪:去西藏!那次,我几乎走遍了整个西藏地区,到达了中印边境  相似文献   

3.
西藏历险记     
在许多人眼里,记是一种很浪漫的职业。殊不知,这种浪漫背后是艰辛、坎坷,有时甚至还有牺牲生命的危险。在西藏部队服役16年,从战士报道员到军事记,我的足迹踏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总计行程不下10万公里。其间,多少次身陷绝境,又多少次死里逃生,已无法准确计数。这里,不妨从记忆中挖掘几个镜头,读从中可窥一斑。  相似文献   

4.
一兵 《军事记者》2001,(4):38-38
摄影作品《在新分得的土地上》产生于 1959年的西藏,距现在已经 40多年了。岁月虽然流逝,但照片却留住了一个永远的春天。   1959年 3月,驻西藏的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取得平息西藏叛乱的胜利。随后,雪域高原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西藏部队随军摄影记者蓝志贵,跟随部队参加了平息叛乱和民主改革,《在新分得的土地上》记录的就是这一伟大的社会变革。   画面上的藏族阿妈,正在夯实新分土地上的界桩,她脸上那灿烂的笑容,洋溢着春天里的喜悦,宣告昔日的奴隶成了土地的主人,西藏百万农奴翻身站起来了。   作者抓住…  相似文献   

5.
一转眼,我在新疆西北边防已走过了21个春秋。我的军旅注定与高原边防、与戍边将士结缘,与极寒、缺氧、紫外线这些名词紧紧相连。我所在的南疆军区是全军自然环境最恶劣、守防条件最艰苦、担负任务最繁重的单位,部队驻守着分跨新疆、西藏2个自治区、5个地州的90余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周边与7个国家接壤,卫戍数千公里边防线。  相似文献   

6.
我是1984年4月正式被任命为解放军报记者的。从事军事新闻工作十几年来,我从一个部队通讯员成长为一名职业军事记者,自感走过的是一条欢乐与痛苦结伴、艰险与机遇同行的难忘之路。我13年间一直工作在西北、西南较为艰苦的边疆和边防线上。我军驻守西藏、云南7000公里边防线上的连以下边防点,我基本上跑遍了。14年来,我到师以下部队采访的时间,每年平均在6个月以上。从业13年来,我每年都超额完成了规定的刊稿数量和质量指标。1993年以来,连续4年刊稿数量在军报记者部排位第一。13年间,我参与和组织完成了大小…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退伍军人,从部队回 到地方工作后,应用在部队学到的新闻写作知识,发挥了我的特长。去年,我在国家、省、市、县四级报刊、电台上共被采用新闻稿件104篇。全年平均每三天半便有一篇见报,其中《书伴人生》还获得农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亚农杯”竟赛“个人优秀奖”。 我所在的云南会泽县大海乡,是省列扶贫攻坚乡之一,最高海拔4017.3米,最低海拔780米,素有滇东北“小西藏”之称。去年全乡人口2.7万余人,人均经济纯收入446元。作为业余通讯员,我有亲临基层一线采写稿子的优势,也…  相似文献   

8.
我和西藏有一种割合不断的缘分,我称之为“西藏情结”。因为这个情结,我在西藏工作了近10年,又因为这个情结,我在离开西藏到新华社山东分社工作的10年间6次回到西藏,创作了一系列纪实和学作品。我有一个愿望:老了就去做一个研究西藏问题的专家。  相似文献   

9.
作为进藏的第二代,我已经在西藏生活了二十多年,算起来,做新闻工作也有十几年了。可以说,在西藏做记者,特别是广播记者、编辑、主持人集于一身的生活,给我提供了一个认识西藏,感受西藏,记录西藏的绝好机会。新闻工作的经历,使我渐渐从心底里认识了西藏,从感情上走进了西藏。这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生涯,使我有机会从方方面面、特别是从农牧民群众生活和观念的变化中感受着和记录着进入新世纪以来,西藏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为隆重纪念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50周年,成都军区《战旗报》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结合部队实际,创新报道形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帮助官兵进一步认识50年来西藏社会的历史性进步和西藏人民命运的巨大变化,同时以翔实的史料、故事化的报道手法展示了西藏人民与驻军官兵的鱼水深情,对凝聚军心、鼓舞士气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块头丹多,是我们西藏日报摄影记者,他常爱微笑,眯成一条缝的眼睛里,透着亲切、和善,又不乏聪慧。就是这双眼睛,通过镜头,把西藏高原上一些重要的瞬间变为永恒。拉萨第一次骚乱,发生于1987年9月27日。反骚乱中的出色表现,使丹多成为西藏新闻界的新闻人物。当时,丹多调到西藏日报干记者这一行当还不到一年。在此之前,他在部队度过了17个年头,当过工兵、火箭兵,也干过炊事员、船工,参加过平叛斗争,也曾提着铜锣,奔跑在部队的麦田里赶麻雀。他的第一张摄影作品,是16年前在工布江  相似文献   

12.
1943年5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过一场重要会议——太平洋会议。出席方有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首脑人物。中方代表是时任中华民国外交部长的宋子文,英方代表是丘吉尔首相。5月21目的会议上,丘吉尔对宋子文说:“听说中国正在向西藏大举增派部队,准备进攻西藏,那个国家现在很恐慌。”  相似文献   

13.
苗苗 《档案天地》2010,(4):11-15
我是在北影大院里长大的。因为我父亲是1941年的老八路.他是在1949年北平解放后。跟部队一起来到了这座城市。进京以后,那会儿好像什么都是要军管似的。就是需要派部队的人去代表管理某个单位。我父亲就是去了北影厂.当时他们好像有4个人吧,其中还有谢铁俪老师。当时他们其实很不愿意离开部队.像我爸爸那会儿在部队担任连长.他非常喜欢部队生活。  相似文献   

14.
叶介甫 《档案天地》2013,(11):29-34
抗美援朝初期,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防空部队在夜间没有掌握制空权。为有效配合地面高炮部队和歼击机部队的夜间作战,打击来袭我重要目标的美国空军的轰炸机,中央军委遂决定扩建防空部队的探照灯团,赴朝参战。  相似文献   

15.
曹守礼     
曹守礼,1944年9月生,山西省原平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大同日报社第一副总编辑,高级编辑,大同市第十届政协委员。 该同志于1961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技术学院自动控制专业学习,次年奉命赴西藏参加对印自卫反击作战,后留西藏改学外国语至196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70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79年起做部队新闻领导工作。1984年初从西藏  相似文献   

16.
糌粑惰     
春节前夕,我的一位在西藏那曲地区从事新闻工作的朋友回内地休假来看我,特地送给我一小袋糌粑。离开西藏20多年没有再吃过糌粑了,如今一闻到糌粑的香味,就引起了我对糌粑的回忆。  相似文献   

17.
刘毅 《新闻战线》2012,(8):65-66
"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在"走转改"活动中,我实地探访"天下第一站"——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气象站,采写了《西藏安多:海拔4800米的守望》。雪域高原守望者们的故事,感动了  相似文献   

18.
进藏先遣连是我军挺进西藏阿里的第一支人民武装。该连在独立骑兵师一团党委委员、保卫股长李狄三,连长曹海林,指导员李子祥和副连长、特级战斗英雄彭清云的率领下,历尽千辛万苦,穿越“万山之祖”的昆仑山,成功到达西藏北部的扎麻芒保,并与后续部队胜利会师,完成了解放阿里的历史使命。在进军阿里的前前后后,全连50多名同志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19.
西藏人民社虽然处于边远地区,但成功进军了北京的教辅市场,出版一系列教辅类图书,深受学生族的青睐。近日,西藏人民社又在第一时间与北京高考文科状元阎天在北京一家藏吧完成了新书签约仪式。 据阎元介绍说:“我之所以选择将书稿交给西藏人民社,因为西藏人民社赶在第一时间、第一个找到了我,当时该社派来面谈的老师与我的想法又是不谋而合,之后很快就带来了合同样本。虽然在洽谈之中,还有其他一些出版社抢着要与我签约出版,但  相似文献   

20.
糌粑情     
春节前夕,我的一位在西藏那曲地区从事新闻工作的朋友回内地休假来看我,特地送给我一小袋糌粑。离开西藏20多年没有再吃过糌粑了,如今一闻到糌粑的香味,就引起了我对糌粑的回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