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1年2月,中共中央华东局秘书处将中央文库内保存的中央档案送到北京,移交给中共中央秘书处。在这批档案中有方志敏在狱中书写的《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清贫》、《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等文稿数篇。方志敏被俘后关押在南昌监狱,从南昌到上海数百里,文稿从监狱安全传送给中央是一件可歌可泣的事件,反映了方志敏的谋略策划、结交朋友的诚实可靠和档案人员的机智勇敢。  相似文献   

2.
著名革命烈士方志敏的遗著《可爱的中国》、《清贫》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和高尚的革命情操,激励和鼓舞千千万万的读者。这些气壮山河的遗著在狱中是怎么写出来的?又是怎样转交给党中央的,其经过鲜为人知。现在让我们揭开尘封的历史档案,了解这一段秘闻。英雄入狱1934年11月,方志敏率领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在江西省玉山县陇首遭国民党军队阻击,由于叛徒告密,落入虎口。  相似文献   

3.
一本只有十余万字和二百余幅图片的小书,在"牢记两个务必,弘扬清贫精神"读书征文活动中,却受到了各大专院校莘莘学子的欢迎,引起了极大的共鸣,这就是<清贫精神--重读方志敏>一书(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何以能够激发起广大学子的阅读热情呢?  相似文献   

4.
革命烈士方志敏在文学方面有极高的天赋,在学校读书时,方志敏就十分喜爱文学,从1919年秋方志敏考入江西省甲种工业学校,到192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4年多的时间,方志敏创作了一系列抨击黑暗社会现实的文艺作品,如话剧《私塾的怪现象》、《旧婚姻制度下的牺牲者》;小说《私塾》、《谋事》;诗歌《哭声》、《呕血》、《血肉》、《快乐之神》、《我的心》、《同情心》等。在方志敏的诗词中,对仗工整的古体诗只有一  相似文献   

5.
我长期在烈士方志敏的家乡江西弋阳县从事编史修志工作。当年曾与方志敏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及他麾下的幸存者,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不少成为党、政、军领导干部,他们自然都是小小弋阳县的"人物"了。编史修志者要征集文物和史料,更要"抢救"活资料,因此,走访这些老同志就是我们必做的功课了。  相似文献   

6.
林雪  邓明斌 《大观周刊》2012,(43):266-266
前清光绪元年(1875)张之洞在四川提督学政任上,撰有《书目答问》一书,编写目的是教导当时的举人秀才们如何读书,读什么书。受到《书目答问》的启发,后人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要不要告诉现代的读书人,他们在课外应该读什么书?要不要给他们提供一份课外必读书目?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只读各自专业的书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其他方面的一般知识,也就必须读一定数量的专业以外的书。书是人类的益友,善读,得以医愚。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8月25日晚中央1台播出《东方主战场》第一集《东方危急》,出现方志敏等人被捕后气宇轩昂的形象,画外音解说:"1934年4月,中国共产党以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筹备会的名义,发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随后‘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成立,在北上抗日途中,遭国民党军重兵围攻,领导者方志敏被俘。在狱中,方志敏写下了《可爱的中国》:‘谁要想将有四千年历史  相似文献   

8.
鹤壁市工商银行营业部,1988年开始给10名报道人员每人订了一份《新闻爱好者》。为了充分发挥这本辅导写作刊物的指导作用,成立了读刊用刊小组,建立了读刊用刊制度,专门印制了读刊用刊登记表,随每期《新闻爱好者》一并发给报道人员。要求读刊用刊组成员每月填写“你最喜欢的小栏目”、“最喜欢的文章”、“受到何种启示”、“有什么收获”等栏目,  相似文献   

9.
1927年4月12日的武汉《民国日报》,赫然登着一篇火药味极浓的章——《李烈钧原来如此》。该作署名方志敏。(注:见《方志敏集》第241页)。李烈钧何许人也?为什么方志敏在该中如此激烈的抨击李烈钧呢?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李烈钧是辛亥革命的先驱之一。他在讨袁护法中领导湖口起义,功勋卓,曾一度名声显赫。但在大革命的高潮中却站到了民众的对立面,压制工农运动,成了蒋介石的帮凶。  相似文献   

10.
正阅读影响着一个民族思想的深度和高度。如果过分热衷于"浅阅读",无论于国于民,潜藏的危害都将是巨大的。在阅读已呈大众化、通俗化甚至娱乐化的今天,很有必要重新呼吁深度阅读。而在考量浅阅读与深阅读关系时,不应该忘却读和写之间的紧密关联。《人民日报》报道:读和写不可分割。读者读什么,取决于作者写了什么,而作者写什么,一定程度上也受到读者读什么的影响。浅阅读泛滥,一定程度上与浅写作的"繁盛"不无关系。近年来,许多论文和书籍虽呈井喷趋势,但学术含量和思想含量却并没有显著提高,仿佛写的目的不是为了阅读,而仅仅是为了发表和出版。这种写作的"浅",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1.
苏裕民 《档案》2013,(2):37-39
一,吴栻遣著概况清代乾嘉时期的文坛,被誉为"甘肃三吴"(秦安吴澄、狄道吴镇、碾伯吴拭)之一的吴栻,一生所作诗文内容丰富,遗憾的是他一生清贫,著述无缘付梓.书稿传之曾孙吴化洽时,才斥资到兰州刻版印出《云庵杂文》《云庵赋革》《赘言存稿》《云庵四六文革》四部书籍,遂赠送亲友,其余无力再付梓."文革"中,所刊印版及其书籍被视为"四旧"而焚毁.时至1999年,吴化洽之孙吴景周,不顾年迈(时72岁),开始整理家存的吴栻遗作.  相似文献   

12.
《咬文嚼字》杂志刊文指出,"甄嬛"的"嬛"字在《甄嬛传》里应该读"xuān"而不是"huán"。昔日冷僻的"嬛"字因热播大剧《甄嬛传》一夜间妇孺皆知,电视剧制作方的一个失误,让几亿国人跟着读错。  相似文献   

13.
《新疆新闻出版》2015,(3):20-20
《文汇读书周报》2014年6月27日刊有《利刃与苦药——读奈保尔〈守夜人记事簿〉》一文。文章说奈保尔和鲁迅有点相似:"……有种‘两间一小卒,荷戟独彷徨’的孤独意味。"其中"两间一小卒"错了,应是"两间余一卒"。文中所引是鲁迅《题〈彷徨〉》中的诗句。全诗是:"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相似文献   

14.
"我请读者想象我们正在德黑兰读《洛丽塔》,"阿扎尔·纳菲西女士写道,"这部小说叙述一个男人为了占有、俘虏一名十二岁少女,间接导致她母亲夏洛蒂死亡,并将她当成禁脔长达两年。读者可能不解,为何是《洛丽塔》?为何要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相似文献   

15.
解灵芝 《图书馆论坛》2002,22(1):103-104
我非常喜欢读《图书馆论坛》杂志 ,它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富有特色。特别是“从业抒怀”栏目更倍受青睐。从这个栏目中 ,我们可以看到图书馆界无数同仁特别是那些老前辈们 ,在图书馆这个清贫而平凡的工作岗位上 ,几十年如一日 ,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甘为人梯、无怨无悔 ,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从而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党的事业的忠贞与执著、热爱图书馆事业、忘我工作、克己奉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正是“辛勤耕耘撒汗水 ,俯首甘为孺子牛”。最近 ,读了《图书馆论坛》 2 0 0 1年第一期“从业抒怀”栏目中黄…  相似文献   

16.
《铁窗英魂》是一曲催人泪下的历史悲歌,更是一曲激越高昂的时代壮歌。因为方志敏无论在监狱中还是刑场上,他都坚守信念,拒绝投降,一身正气,笑对死亡,慷慨就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所具有的可贵的革命气节和英雄本色,给我们竖立了一尊不朽的历史雕像。 方志敏虽然只有36年的短暂人生,但其革命经历还是丰富曲折的,然而剧作家却没有历时性地描写他的革命人生的全过程,正如剧名所示,作品截取的仅是方志敏铁窗斗争生活的几个片断,也是他短暂人生的最后时刻。因为这是方志敏最富光彩、最为亮丽的人生景观。在狱中,无论方志敏坚强…  相似文献   

17.
读广播     
李强 《视听界》2014,(6):127-127
以开放的姿态面对挑战,坚守自我的优长,是一个成熟的媒体应有的态度。2007年,《她的另一面》在《视听界》发表,开始了我"DJ论道"的专栏写作。身无长物,只懂广播,双月一篇的千字文写作,是自我检视、自我修正、自我提升的过程。有人说,读《视听界》爱从后往前读;有学生做论文,循着文章找我深聊某个观点;有人告诉我,某篇文章曾在他们的业务例会上通读……不管是溢美。  相似文献   

18.
雷从俊 《军事记者》2011,(10):54-54
"有病早治、没病早防"。《萧山日报》孙道荣的杂文、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颈椎病的非医学因素》从题目上明确了内容与医学无关。一篇文章,探究一种病,又无关医学,使为人熟知的"颈椎病"多了一丝神秘,文章添了一丝撩人魅力,有病没病都不妨一读。"讳病",是人的普遍心理。  相似文献   

19.
"走转改"活动是中央从全局的高度、从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从舆论引导和新闻队伍建设的高度出发而大力推动的一项大规模的实践活动。 近期,中央电视台《重访郭明义》和《招工局长陈家顺》两个"走基层"系列报道备受关注。这两个系列报道都在《新闻联播》中以一天一集、持续五天的方式播出;这两档"新闻连续剧"既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也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20.
读了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海西木里地区冻土成功钻获"可燃冰"》,我们感到失望。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