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一次在多媒体编创艺术课上,我给学生看了这样一张照片(见图1),当时课堂上一共有83位学生,当问到看到了什么的时候,其中75位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苹果".只有几位同学回答"秋天"、"温馨"、"丰收".诚然,学生是诚实而可爱的,但作为一名未来的数字媒体出版物编创人.他们的回答未免使我感到有些遗憾.  相似文献   

2.
文华情结     
(一) 2007年,收到文华同班同学黄景行研究馆员寄来他新出版的"黄景行文集"及"自传资料(截至2007年)"各一册.今年,又收到他寄来的老照片三张.这是我们图八班同学当年在校时的合影.时间已经过去了60多年,其间经历了许多不平静的年代,老照片能完好地保留至今,弥足珍贵,这也触动了我的心弦.  相似文献   

3.
2014年10月13日,一位名叫高露的姑娘来到门头沟区档案馆,把一本名为《我的回忆——难忘的岁月》的书捐赠给区档案馆.她说:"这是我父亲的回忆录."笔者翻开书,两张照片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姑娘指着一张单人证件照说:"这就是我的父亲鲁鸣,原名谭潾,土生土长的斋堂人."接着又指着一张与毛主席合影的照片说:"这是我父亲1964年与领导人的合影,毛泽东身后的这个人就是我父亲."接着高露讲起了她父亲鲁鸣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二十岁那年到档案局上班.同学、朋友都非常羡慕地说:"你可算到了一个清闲自在的好单位".我美滋滋地也这样想.  相似文献   

5.
每逢翻阅我的老像夹.看到46年前(1952年),我与战友、同学杨风亭并8人的合影。就会想起我一生中最大的憾事.感到十分内疚,而久久不能平静。但我的这件憾事.却引出了歼敌一个团的捷报。现详细叙述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下午好! 很高兴来到复旦新闻学院的"望道讲堂"同大家作交流.尤其是看到在座的很多同学,看到大家风华正茂、青春年少,让我想起自己在南开求学的岁月.同时,也让我想起在人民日报工作的时候所见到过的,有些是自己指导、培养过的一批又一批到报社实习、锻炼并立志投身于新闻工作的同学们.大家充满朝气,充满活力,是我们国家新闻事业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7.
光阴荏苒,36年过去了,我看着同总理合影的珍贵照片,不禁热泪盈眶,思绪万千. 1964年6月6日.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这天风和日丽,在美丽的西子湖"三潭印月",我荣幸地参加了欢迎也门总统萨拉特的行列.  相似文献   

8.
新年之初,媒体传来了"馒头必须是圆的"新闻,这有些让人哭笑不得,我甚至没有点击,因为我以为政府部门不可能作出这样弱智的规定.后来证实,这果然是假新闻.不过很快,这条新闻被"网骂"过后,忙碌的人们的注意力又在汪洋信息中游荡了.网络传播的快捷既加快了有效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加速了一条假新闻的破灭过程.  相似文献   

9.
佟福贵 《中国档案》2007,(10):64-65
我有两张照片是20多年前在辽宁省档案馆工作时拍摄的,并珍藏至今。题图为档案馆技术室的同志1984年夏在沈阳北陵游园时的合影(左二为本人)。另外一张是我与时任中共辽宁省委第一书记的任仲夷同志的合影。这两张照片,引起我对往事无尽的回味。睹物思情,这里面,刻着我青春脚步的"烙印"。  相似文献   

10.
会议消息的改进,就是要从过去的"封闭式"采访,改进到"开放式"采访,创造出新鲜、活泼、多样的会议报道形式.目前,有些地方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体会应该抓好"两手".  相似文献   

11.
刘汉能 《传媒》2021,(3):89-90
第一次约访范以锦老师,是2019年年底.得知他出差了,我和身边同学的第一反应是:范老现在还要出差吗?我们都以为,舟车劳顿不适合一位73岁的老人,可范老却不这样以为:"这是我的工作,而且和大家多交流也会激发灵感."  相似文献   

12.
图片新闻     
第一次跟女孩子合影 7月23日,一名阿富汗国家军队士兵和前来采访的澳大利亚女记者在喀布尔的训练营里合影,这是他第一次和女孩子合影。塔利班时期,人们不能照像,像这样男女“勾肩搭背”的合影更要受到重刑处罚。  相似文献   

13.
9月14日傍晚,忽接友人电话,告知复旦大学丁淦林教授因突发脑溢血于当天下午逝世.放下电话,一时竟难以置信.痛惜之余,次日托人发去唁电,并向丁夫人表示慰问.一时间,我俩最后一次通电话、最后一次合影、最后一次相会的情景,一一浮现在眼前.近年来,丁老师因身体欠佳,北京举行的多次新闻方面的学术活动,难以一一如约而至,但他却一直挂念着新闻教育的动态.如此一来,我俩就形成了一个惯例,不断地打个电话向他通报一下有关情况,有些事情还互相交换一下意见.最后一次通话是在今年8月17日,我告诉他,吴廷俊教授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1978-2008)》出版了,上周开了个首发式,并特意告诉他,书中将他列为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教育界的七位代表人物之一加以介绍.他立即谦虚地回答:"我不够吧……"我说:"你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4.
正笔者在整理老照片时发现一张1949年6月27日拍摄的"中国共产党北平第四修械所支部公开大会全体职工暨来宾合影"。又想起著名红色收藏家金铁华先生曾和我说过他珍藏有一张《新民报》和一张北平第四修械所支部公开大会13人的合影照片,都记录了这次公开大会,并且他还找到照片中的一名党员。为此,我专程拜访了金铁华先生。金先生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他专心致力于中国共产党党史文献的整理收藏。他非常热情地接待  相似文献   

15.
乍见周星星,CJ 不断重复说,他长得太帅了,太帅了,他为什么长得这么帅呢?CJ 在电梯口突遇偶像,腿脚差点软将下去,她忍不住了,和摄影记者冲到星仔的房间,提出采访,然后要求合影。 得寸进尺的要求自然被拒绝,周的随从有些不快。彬彬有礼的同时作激愤状。 我只觉得好笑。事实上我一  相似文献   

16.
认识王兰柱已经超过12个年头了。当《广告人》的编辑来电要我对Paul(老王的英文名字)那个人、那些事儿做个点评的时候,我却不免有些踌躇。如果要对这样一位在事业颠峰冲浪的人物做一番评论的话,我够"认识"他吗?  相似文献   

17.
我的自述     
王益 《出版史料》2004,(1):48-52
1933年,我没满16岁,在无锡县立初级中学读初三。那时离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已有14年,我们的语文课(那时叫国文课)还尽教些《古文观止》上的东西,引起了同学的不满。有些同学怂恿我向老师作些表示,让我在上课时提出质问:“什么是‘时代’?什么是‘潮流’?”我傻里傻气地照办了。老  相似文献   

18.
在从事新闻出版管理工作以前,我担任博士生导师,指导的主要是经济学方面的博士论文.近年,在从事政务的同时又"重操旧业",不过,也改了行,专注于新闻传播和出版业.由于蔡翔同学作的是编辑出版方向的博士论文,所以说这是我参与指导传媒、出版专业博士生的"开篇之作".蔡翔同学敢于向自我发起挑战,从发展战略的角度,第一次围绕我国的大学出版,回顾过去,总结现在,展望未来."开篇之作"和"第一次"重叠在一起,使我对大学出版有许多话要说.  相似文献   

19.
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实践经验不足,对采访活动缺乏掌控能力 实践经验不足首先的一个表现是,部分实习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无法流畅、清楚地向受访者介绍采访目的,甚至较难与受访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有位同学在实习中这样记述:"其实,越来越发现一个问题,我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该好好补补功课了.当我在一种陌生的环境或者是感觉到自己气场很弱的环境下,往往会辞不达意,表达混乱,让别人不理解……"  相似文献   

20.
惊悉梅葆玖大师逝世的消息,令人感到十分痛心和惋惜.由于一张二十多年前凭我在旧书摊所淘的梅兰芳在武汉的合影照片,让我结缘梅葆玖先生.在与梅葆玖先生接触和书信交流期间,梅葆玖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大师风范,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