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曾写过一篇《丑媳妇不怕见公婆》的写作体会,寄给《中国记者》,10多天后,收到退稿并附有该刊编辑的一封信。信中说,此稿不适宜在《中国记者》上发表,但可寄给别的业务刊物,有希望发表。我按这位编辑的指点,将稿件修改后寄给《荆州报通讯》,不久就被该刊以较大篇幅发表了。《中国记者》让有希望在别的新闻刊物上采用的稿件另稼给婆家,这种  相似文献   

2.
当记者,没有不希望自己采写的新闻被人重视的。但我们新闻界,一直存在一种怪现象:看到自己的稿子成了小小豆腐干,登在一个角角上,往往就脸红心跳;黑压压登上一大块,就自我安慰终于写了篇“大”文章。这样,尽管一些报纸编辑部时不时号召记者写短稿,可短风吹进编辑部总是一阵子。究其根源,根子在记者本身——未真正尝到写“短”消息的甜头。 若是有谁写出了象《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那样的传世短消息,我不相信他会不愿为之。当然,这是比较困难的。但对消息写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三联书店出版了《绿色的五月》一书,陈原同志读后给出版社负责同志写去一信,谈了他对出版这类书籍的一些想法,并就该书印校上的问题提出了意见。信不长,却写得情真意切,值得一读。刚看到《绿色的五月》样书,非常高兴,不能自已,给你写这封信。这本书是很有意义的,编辑得也比较得体(虽则有些纪  相似文献   

4.
据说给编辑、记者规定创收任务,是许多新闻单位近年来采取的一条“搞活经济”的措施。这种做法可取吗?要编辑、记者“创收”,势必影响搞新闻报道的精力,也容易促成“有偿新闻”。我给你写新闻报道,你给我赞助经费。这样“稿钱交易”就难于避免,“出钱就报道,不好也说好”。稿钱交易,还使得一些人以稿谋私,腐蚀新闻队伍,损坏新闻单位形象。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记者唐·怀特黑特在《简明扼要并非易事》(见《美国名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一书,新华出版社出版)一文中说:"一篇好的报道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讲出来的。我这样说的意思,是指写作要具有对话的特征——仿佛记者正和读者交谈。记者采用这种方法,可避免使用呆板的句式和令人费解的措词。许许多多的初学者往往想方设法按新闻腔的风格写作,其实简单陈述句本来是可以使他们的报道交待轻松一些,作品更容易为人阅读的。他们的这种做法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如果一篇报道朗朗上口,那么它读起来就会流畅、自然。你要是不相信这一点,那么你就试着大声朗读写得  相似文献   

6.
这篇“记者思考”写得很好。文章总结了对新闻资源进行再次或多重挖掘的三种形式,还讲到了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新闻信息资源中把握可用信息的办法。没有较为丰厚的新闻采写实践基础,没有善于理性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是写不出这样有真情实感的鲜活体会文章的。本刊向读者推荐此稿,并期待着这样的来稿多多益善。  相似文献   

7.
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动态性,更具有一定导向性.思维方式的科学与否,决定着我们工作的好坏和工作成果的大小.驻站记者远离报社编辑部,面对诸多的事情,更要求有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我认为,驻站记者要想把工作做得让编辑部满意,让地方赞许,应具备以下三种思维方式.一是交叉性思维.记者站是报社的派出机构,驻站记者是报社派出人员,从角色上讲,驻站记者一不同于编辑工作人员(就业务范围而言),二不同于地方工作人员,这就决定驻站记者要扮演双重角色,也就是说要具备交叉性思维.从地方来讲,自然希望驻站记者多报道,多写一些有深度、客观反映当地经验的新闻,这一点同编辑部要求一致.但某一地区的某项工作出色,并不等于这项工作在全省、全国也出色.在这种情况下驻站记者就应该站在编辑部角度分析、从全省乃至全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来写本地的新闻,而不能去做“井底之蛙”.当然,驻站记者又长期在一个地区工作,在接受报社领导的同时,应接受地方领导,搞好本地区的报道,这是驻站记者应尽的职责.做好这一点,驻站记者在同编辑部各部门的交往中,需要扮演“地方干部”的角色,换言之,就是站在本地区的角度,多反映当地的情况,增加编辑部对当地情况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及时把当地的经验、成果反映出来.二是“形象”性思  相似文献   

8.
"一位困惑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 2001年12月9日,本刊编辑部收到了一封署名"一位困惑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信是这样写的尊敬的编辑同志: 您好。我是迫不得已才给您写这封信的,我之所以给您写这封信,乃是因为我心中有太多太多的困惑和迷茫,——我想得到您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一位通讯员给编辑部写来一封信,信中说:“平时,我很喜欢写广播杂谈,但是写起来总有个毛病,通篇文字干巴巴的,往往连自己都不能满意。”信中问:一篇广播杂谈稿,怎样才能写得有文采有感情呢?作为一个编辑,我很愿意同通  相似文献   

10.
写真要像真     
陈允传 《军事记者》2006,(12):25-26
新闻,要把真的写得像真的。解放军报著名记者江永红在《与新闻研究生徐蕾的对话》一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笔者对此深有同感。“小说把假的写得像真的,为什么新闻会把真的写得像假的?”诚如江永红所言,当前在一些报纸刊物的版面上,在荧屏上和无线电波里,经常会看到、听到一些新闻不像真的。要说作者故意造假恐怕是冤枉了人家,但读起来听起来总觉得有点儿别扭,不像那么一回事,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的本质要求。我们所呈现给广大受众的每一篇新闻,都应当是真实可信的,而决不能有一点虚假。这就要求我们…  相似文献   

11.
你我之间,自从采用通信方式,讨论如何做一个优秀记者以来,将近三个年头了。三年来已经给你写了五十九封信,对于做一个优秀记者的方方面面,除了一些具体的技巧性问题以外,差不多都谈到了。这些信写得比较随便,不拘一个格式,有的写得长些,有的写得短些;有的写得比较深,有的写得比较浅;有的写得比较紧凑,有的写得比较松散;有的偏重于讲道理,有的偏重于摆事实;其中有我自己的体会,也有别人的经验;有中国记  相似文献   

12.
陈植源 《新闻天地》2002,(11):48-49
有人听了可能会不解:新闻怎么又会藏在新闻里呢?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怪问题。按理说,记者通过采访抓到了新闻,就应该写出新闻来。但有的就写不好新闻,常常将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淹没在次要的材料里或一般的叙述中。于是,有人就把这种新闻叫做"藏在新闻里的新闻"。对这样的新闻,记者必须耐着性子细心地从头读到尾才能找到新闻,而对一些习惯于快节奏生活的读者来说,一见开头没有新闻,就很可能弃而不看了。可见,这种"藏在新闻里的新闻",是不受读者欢迎的。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新闻单位,没人爱跑会议、没人爱写会议新闻,但负责跑党政机关的记者,却天天离不开写会议稿,开各种形式的会。我在跑党政新闻的所谓“枯燥乏味”里,却寻找到了在文山会海中挖掘新闻“金矿”的乐趣。一、跳出程序寻突破把党政新闻写活跑五大委的记者几乎绝大多数的新闻都是写会议报道、领导活动。这类稿子最容易写成程序式的“八股新闻”,不但读者不愿看,而且这类稿子多了,也严重影响了报纸的质量,时间长了,连记者自己都懒得写懒得看了。本人在采访此类稿件中,注意跳出程序化的束缚,真正把新闻写活、写生动,写得老百姓爱看…  相似文献   

14.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和创造着这样那样的“事实”。无穷无尽纷纷繁繁的“事实”中,有些一看就感到重大和新鲜,这样的新闻应该说是容易  相似文献   

15.
新闻要新,是当前新闻改革中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这里有主要是记者如何采写新闻的主观因素;也有客观上的一些原因,结果往往使新闻变成旧闻。我想就后者谈点看法。(一)记者为本报写的昨日新闻,第二天应当见报,如果两三天内见不了报,应允许记者将稿件另投其他新闻单位。不属于昨日新闻的稿件,最好也规定个见报期限,比如十天、十五天,过期还不见报的,应允许记者撤稿,另作处理。这样做,一方面能调动记者抓新闻的积极性,抓到了新闻有处发表,促使其多抓昨日新闻,多写好新闻;另一方面,各新闻单位之间有竞争,看谁家的昨日新闻多,总之,达到一个目的,使报纸上的新闻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新闻界开始注意新闻语言表达研究,报道比原来写得生动、感人了。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仍有不少新闻作品写得枯燥乏味,陈词套话多,程式化、概念化的语育举不胜举,下面就自己在编稿过程中遇到的实例作一些分析,以引起通讯员和记者的注意。“该”字是新闻稿忌用的词“该”字是一个指示词。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一般多用于公文。可有的通讯员和记者在写新闻稿件时,大量使用“该”字。“该”字并不是说不能用,但在一篇新闻稿中,多处出现令人感到乏味、重复。严格来讲,“该”字它不是新闻语言。请看下面一例子:  相似文献   

17.
尊敬的《军事记者》编辑:你们好!道一声:辛苦了!我是一名基层新闻报道爱好者,也是一名新闻函授学员。今天提笔写这封信,是感谢编辑们把我的一篇小稿《某团为报道组增添新设备》改后在今年第6期的《军事记者》刊登出来了。  相似文献   

18.
可取的窍门     
“你是晚报总机吗?我们这里下了冰雹,我想用电话发个稿,请给接编辑部。”“编辑部的人下班了,不过不要紧,他们备有录音机,等我接通后你就念稿吧!”羊城晚报想得真是周到!这样一来,记者和通讯员,有些应急发的稿,就可随时通过电话传给报社,再不用担心新闻迟到了。目前,新闻界正在讨论改进新闻的时效性问题。决定新闻时效有诸多因素,通讯工具即是其一。在没有条件利用电传打字机等发稿的条件下,羊城晚报为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借助  相似文献   

19.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语:“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  相似文献   

20.
事件或事物有没有新闻价值,这牵涉到记者的选题问题。……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有些东西没有新闻价值或价值不高,还拼命在那里写。——前北京日报总编辑王立行 业内人士常说:有了好题材,这篇报道至少成功了一半。这话不无道理,一篇报道的新闻价值高不高,就看记者选择什么样的事实来说话。但是,在新闻工作中也有这种情况:同一个部门、同一个地区的记者,有的人好题材用不完,常常出大稿、好稿;有的人虽然忙忙碌碌,却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总也抓不到好题材,等到别人报道了方感遗珠之憾。其实这里体现的是新闻记者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反映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