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佚名 《高中生》2012,(31):13
在约80年的人生经历、60载的从艺生涯中,乔羽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歌词,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思念》等的歌词。近日,乔羽向记者讲述了这些歌词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邓超 《语文知识》2014,(1):43-45
《陈情表》自问世以来,获赞誉无数。为文中之真情感动者有之,如宋代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1]为文章结构之精妙赞叹者亦有之,如清人余诚在《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七中说道:"层次说来,无一语不委婉动人。固是至性至情之文。而通体局势浑成,步骤安详,更极尽结构之妙。读者须细玩其词旨,及其转落承接,方不辜负作者  相似文献   

3.
提起乔羽,我们便立即会想起他的一系列优秀作品,如电影《刘三姐》、《红孩子》、歌曲《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思念》、《说聊斋》等等。乔羽是山东人,1927年生在微山湖畔、大运河边的济宁——一座夹在孔府与宋江营寨的古城,他的家庭清苦但却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母亲口头的民歌和民间故事,父亲的几箱诗文小说成了他幼年的精神乳汁,这一段童年的经验,对他以文  相似文献   

4.
《诗经·采薇》中"雨雪霏霏"中的"雨"字的读音和意义历来颇受争议。有人认为读为[yù],用如动词,意思为"落"、"降下";又有人认为读为[yǔ],用如名词。前者为历来教材通用,但是笔者从《十三经注疏》对其的训释,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则以及《诗经》的体例特点考察,认为此处"雨"字读为[yǔ],作名词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5.
正阅读经历吴炜旻(以下简称"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您分别读了哪些类型的书?又是如何读的?和我们平时理解的"读书"有什么内涵或者形式上的不同?为什么很多教师抱怨书读了都记不住而您似乎没有这方面的困惑?陈日亮(以下简称"陈"):小学时无书可读,从不记得老师有过读书方面的指导,也不知道读书有多么重要。中学开始读些童话故事,更多的是反复读《水浒》和《说岳全传》,全然是凭兴趣,除了教语文  相似文献   

6.
平时一提到经典,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国学经典,如中国的《三字经》《弟子规》《论语》《易经》《道德经》《史记》《孙子兵法》,这些经典其实早已跨越国界成为世界的经典,还有如《吠陀经》《金刚经》《新约全书》《古兰经》等,这些堪称为文化"元典"的万世之作全世界也不超过一百部,如果坚持读,花上一年时间就能读完,但很可能一辈子也难以读透一部,但是经典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却被越来越多的人牵挂,很多人还是被它们的无穷魅力深深地  相似文献   

7.
正"隔与不隔本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用来评价文学作品是否自然,能否使读者毫无障碍地进入作品意境的。"[1]本文所说的"隔",则指文学作品阅读中,学生与作品、作者无法进行心灵的对话,阅读中缺乏情感的倾注与体验,使得主体(学生自我)、客体(文学作品)无法合二为一,文本得不到重新创造的状态。究其"隔"的原因有很多:如缺少阅读的习惯,或者是以读图代替读文,读网络文章代替读经典作品,使得文学作品的阅读从客观上、心理上都疏远  相似文献   

8.
鲜读二     
著名词作家乔羽创作歌曲《思念》的素材是文章的一大亮点,除了和文章的主题契合紧密外.乔羽的看蝴蝶正好有力地反驳了  相似文献   

9.
好文章读之如饮醇酒,如品芝兰,会令人击案叫绝,怡然自喜,只觉得情趣盎然,意味绵长。文章,就要写出这样的味儿来。情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古人说“读《出师表》不哭谓之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谓之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谓之不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是诗人,也是散文家.他的早期散文中有不少是写景的名篇,如《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等等,在状物写景方面的艺术技巧是很高的.读《荷塘月色》,如与作者一起在朦胧的月光下漫步,共同"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令人沉浸在那"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的美景之中.鲁迅在谈到我国"五四"时期的散文时说:"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所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  相似文献   

11.
说到乔羽老先生的词,其同的故事 一抓一箩筐。最有趣的当数《难忘今 宵》。乔老说,当年写作这首歌词,前后 用了两小时。那是1984年,在中央电视 台春节联欢晚会排练现场,当时总导演 黄一鹤突然觉得缺少一首与整台晚会 相映衬的歌曲,于是匆匆地来到乔羽办 公室,开口便直接要歌词,"你马上给我 写首歌词,春节晚会上要用。"乔羽当时  相似文献   

12.
张和风 《广西教育》2013,(36):31-32
最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网上搞了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在对近3000名读者的意见进行统计之后,得出的结论为:《红楼梦》高居该榜榜首,是读者反映最多的"读不下去"的书;榜单前10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也"不幸"跻身前10名。这份"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一出,  相似文献   

13.
天下书原读不尽,虚斋云:“欲为一代经纶手,须读数篇要紧书”。书读要紧者方好,文中子云:“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李光地:《榕村全集》开卷疾读,日得数十卷,至老死不懈,可曰勤矣,然而无益。此有说也:疾读则思之不审,一读而止,则不能识忆其文,虽勤读书,如不读也。冯班:《钝吟杂录》  相似文献   

14.
《家教世界》2012,(3):50
当说再见的时候,中国人常说"拜拜",可孩子们不敢往考卷上写。终于,2011版《新华字典》认定"拜拜"是正式的写法。并且"拜"在这时读二声。知道"晒"的新释义吗?新版《新华字典》注明:"展示",多指在网络上公开透露(自己的信息),如"晒工资"、"晒隐私"。2011版《新华字典》还收录了许多口语词:出租车为"的士",  相似文献   

15.
著名歌词作家乔羽近日接受记者采访。对流行最广的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中,许多读者关心的问题作了解答。乔羽当时回到长影,导演沙蒙立马让他看样片。并让他看在长影摄影棚里搭的“上甘岭坑道”。沙蒙对乔羽说:“你的歌就在这洞里唱……你就写一首将来我的电影没人看的时候,但大家还要唱的那种歌。”乔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闷了几天,对沙蒙说:“在这洞  相似文献   

16.
现在通用的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自读提示”,有的有益于自读,有的看似有用,其实却是存心不让人“自读”的“提示”,或者只是随意的而又僵化的“框框”。一、现有的“自渎提示”有哪些可取之处?1、介绍作者、背景。如《芙蕖》、《祭妹文》、《火刑》、《故都的秋》、《论积贮疏》等。只可惜我们的课本虽有这样的意愿,但往往所提供的材料多是简而又简的。2、精要点评文章某一突出之处。如《故乡的榕树》  相似文献   

17.
<正>教养难说。你问我,多读书是否就是有教养?不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改变气质"吗?我笑了笑,不敢说什么。这事,也对也不对。有时候,还得看读的是什么?或者该这么说吧,有些书,是必读的,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乃至一个华人,最好都能翻翻读读。这,或者就跟教养有关了。这些书,多半已成经典,譬如《史记》、譬如四大奇书;有些不好说它必是,但也几乎就是了,譬如《唐诗三百首》、譬如《古文观止》。前一类,那是"天",是想象  相似文献   

18.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然而,当今的情况是学生不喜欢阅读或者阅读收效甚微。我认为,学生在阅读时不会为自己创设问题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的前提是要先有"问",没有问题的阅读,也就无所谓思考,学生只会越读越迷惘,越读越不爱读。一个不会创设问题的学生,他的思维很容易慵懒,  相似文献   

19.
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性爱美人尽皆知。教读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时,总是惊羡于词中女主人公的娇慵之美,妩媚、多情之美,喻之于心,有不吐不快之感。《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作为温庭筠的代表作,历来不乏研究者,对作品主题的认识也因所处时代、文化背景、思维角度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感士不遇"说(如张惠言《词选序》、陈廷焯《白雨斋词话》),"闺怨"说(如刘熙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挑山工》一课时,学生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本课中的“黑黝(YōU)黝的肌肤”中的“黝”为第一声,而《小英雄雨来》一课中“晒得黝(YǒU)黑发亮”中的“黝”为第三声。“黝”字在本册中连续出现两次,但是声调却不同,查《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均发现“黝”字为一个声调(YǒU),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是普通话连读变调的缘故。什么是连读变调呢?语音上在连读音节中声调发生变化的现象,叫连读变调,如“不”字,单念时读第四声Bù,称为原调、本调或者单字调。如果它的后面有个音节也是第四声,则读做第二声Bú,如“不去、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