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从美国多校园大学系统与中国多校区大学的管理比较研究的角度,着重讨论了我国多校区大学管理的理论研究问题。主要讨论了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的理论视角、多校区大学管理的多校性、多校区大学与校区这宰的关系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美国多校园大学系统与中国多校区大学的管理比较研究的角度 ,着重讨论了我国多校区大学管理的理论研究问题。主要讨论了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的理论视角、多校区大学管理的多样性、多校区大学与校区之间的关系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浅论多校区大学管理   总被引:59,自引:3,他引:59  
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质性合并,形成一批由多个校区组成的新大学,本文在对我国多校区大滨形成过程作了简要回顾的基础上,研究了多校区大学管理的特殊性,提出实施多校区大学管理的基本途径,即实施战略管理,正确地对校区功能定位,实行学院制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等。  相似文献   

4.
邱玲 《陕西教育》2009,(1):71-71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多校区大学管理模式主要涉及了大学管理的集权与分权关系问题.文章分析了多校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多校区大学管理的特点和模式,以及影响多校区管理的内外在因素,重点提出了多校区管理应把握的原则,系统解决其引发矛盾和问题的办法,以及提高管理效率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论述多校区大学管理面临着严峻挑战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集权与分权管理的优劣势,并认为多校区大学的战略目标、组织规模、校区功能定位直接影响了多校区大学管理模式的抉择,进而提出多校区大学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应遵守“一个大学”的理念,遵循“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有权有度”的原则,遵循因时、因地制宜在动态中求平衡等建议,以期对我国多校区大学管理模式的实践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外多校区大学管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通过对国内外多校区大学办学的经验及模式的考察,就中外多校区大学办学管理模式进行了比较,指出各种管理模式的长处和不足。多校区大学管理要树立“一个大学”的管理理念,要明确各校区的功能定位,根据多校区大学办学的需要采取因地、因时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组织结构是多校区大学管理的核心问题,研究多校区大学的组织结构是多校区大学管理的现实需要。目前,我国多校区大学组织结构存在着管理层次过多、决策程序不科学、工作职责不明确等问题,影响了多校区大学组织结构的有效性。因此,应进一步优化我国多校区大学的组织结构,完善大学管理机制,使之运行更加高效。  相似文献   

8.
组织与控制: 多校区大学管理的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校区大学的管理通常被认为有“五难”:行政管理难、学科融合难、人心凝聚难、整体规划难。这五难归根结底就是多校区大学的组织与控制难。美国多校区大学研究专家尤金·李(Eugene Lee)和弗兰克·鲍恩(Frank bowen)认为多校区大学的基本原理是“在协同合作的前提下实行劳动分工,采取多种方法以促进跨校园的教育的专门化、多样性和协调”。①因此,如何合作与分工,采用何种方式与方法,以促进多校区的专门化、多样性和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多校区大学管理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一、多校区大学管理的合作与分工1.系统、结构与功能。多校区大学…  相似文献   

9.
多校区大学作为现代大学发展的重要形式,其管理面临着诸多难题。笔者认为,基于多校区大学作为大学的共性特征与其所特有的特点,多校区大学管理过程中更要把激励机制贯穿到管理实践的始终,同时在激励理念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公平性、有效性、多样化等原则。  相似文献   

10.
多校区大学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校区大学管理是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普遍关心的问题,其关键和基础是组织结构设计。本文根据多校区大学的特点,运用组织结构设计理论,提出了多校区大学组织设计的思路,研究分析了多校区大学组织结构设计的自变量、基本组织结构和沟通协调机制设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多校区大学在国内外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办学模式,在我国也经历了较长的演进过程。但中外的多校区大学有着不同的内涵,我国多校区办学分为四种类型,拥有不同的形成背景、特征、投资主体、面临的挑战和管理体制。因此,不同类型的大学之间不能照搬办学模式,而要坚持实施特色化战略、注重内涵发展、建设"绿色校园"、丰富与拓展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2.
高校"一校多区"办学模式的出现,使多校区的大学生日常管理应急机制建设显得更为重要,构成了多校区高校管理的主要内容。同时,"一校多区"学生管理应急机制建设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也给高校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在多校区办学的过程中,高校的人、财、物、办学空间等都有了显著的增加,这为高校扩大办学效益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由于规模与效益的非线性关系,如何控制办学规模已成为多校区办学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对于多校区办学的大学,同样也存在规模效益,当在校生人数在20000人左右时,其规模效益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呈现规模经济,且其规模效益的增加主要靠人力资源的提升。但多校区办学所带来的成本增加较快,特别是不可控的可变成本或边际成本大幅增加,过大的规模将会引起规模不经济,应合理控制办学规模。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多校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从文化性创新的概念、多校区高校的基本特点以及多校区高校学生管理文化性创新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等几个方面入手,初步探讨了以文化性创新理论为指导,推动多校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校区高校校内外经济活动及经济关系日趋复杂,使得预算管理在学校财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出.必须对多校区高校预算管理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本文针对多校区高校预算管理的特点.提出现阶段预算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多校区高校的增多和建设步伐的加快,多校区管理面临诸多难点困境,通过对多校区管理的分析和探索,着力解决多校区管理的突出问题,构筑新的发展优势,寻求最优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推动并校从“组合”升级为“化合”,实现新型的综合性大学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台州学院为例,分析了一校多区格局下,新建地方性高等院校图书馆在运行机制、资源配置以及读者服务等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只有确立综合性大学综合性管理理念,理顺管理运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多校区图书馆的建设才能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步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mpus-based tensions which are emerging in the multi-campus university during a critical period of structural development. A multi-campus system easily generates intrinsic tensions between ‘localist’ campus-based interests and system-level interests, in which the interests of external stakeholders often play a central role. These campus-based tensions are empirically explored through two illustrative examples involving the University of Eastern Finland, which is a multi-campus university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merger of two universities in 2010. The key theoretical idea of the analysis derives from a multi-scalar framework, in which the actors and processes of structural development are analyzed across multiple geographical scales. The findings of the case studies ar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addressing the competitive spatial horizons of the main university actors and stakeholders. From a management perspective, structural development in a multi-campus university is seen as a difficult balancing act between campus-based and system-wide interests.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不仅是大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和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实现民主管理的客观需要。大学生参与意愿强烈,但参与的内容和范围比较狭窄,也缺少一定的组织机构与制度保障。建议强化“一种意识”,实现“二个转变”,完善“三项机制”,着力构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