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12年铜仁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行子女在铜仁市中小学就读人数达1.3276万.对于一个财政压力巨大,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西部落后地区,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行子女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问题显得格外的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铜仁市城镇化、工业化战略能否顺利推进.为此,我们对当前铜仁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行子女的受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通过问卷、走访、座谈等方式,得到了铜仁市进城务工人员随从子女人数多、增长快的特点,同时进城务工人人员随从子女在城市受教育存在“入学难,上好学更难”的问题.我们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解决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农民已由过去分散、跑单帮式的流动进入家庭化人口流动阶段,许多城市都出现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化现象。2003年举家在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为2430万人,占所有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的21.3%,家庭化比例已经达到相当程度,且目前仍呈进一步增强趋势。“家庭化”过程的直接结果就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数量的急剧增加。由此引发了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在内的一系列相关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5,(56):164-165
本文以饶平某镇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为例,对饶平某镇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饶平某镇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探讨解决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对策,通过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意识,改变思想态度;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实施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资助奖励制度;重视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等举措,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4.
据《光明日报》2021年2月22日11版报道:根据权威数据,截至2018年8月底,我国有留守儿童697万余人。这是按照"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者单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没有监护能力的儿童"界定的留守儿童人数。而如果按父母单方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人数进行统计,对应的数字达5800万之多。众所周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根本之策是让孩子随父母一起生活,即消除留守儿童现象。外出务工人员"就地过年"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一个较有启发的思路,即以"就地"的思路,保障务工人员子女在父母务工地就地求学、升学。此前,我国以"异地中考""异地高考"来解决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升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研究缘起 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属于被边缘化的人群。随着时代的变迁,目前进城务工方式已经由过去的独身外出打工逐渐向举家流动转变,出现了进城务工家庭激增的势头。由此,不少研究者开始进~步关注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等。但对其家庭内部的亲子互动,特别是对其子女仍处于学前期间的亲子互动研究较少,近乎为零。且以往研究也缺乏对互动场面描述的真实性和连续性,不能生动地展现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场景。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体制的日益主体性,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而外出务工。但是由于经济能力的限制,这些务工人员的子女没有办法跟随其父母进城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广西五省农村地区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控制样本的自选择偏差,分析了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及学校适应性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外出方式、外出时长情况下对不同性别留守儿童的效应差异。结果显示,父母外出务工并没有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业成绩方面的劣势,相反,父母双方同时外出或长期外出,对留守子女的学业成绩具有提升作用。然而,无论父母选择何种外出形式及时长,留守子女都会出现非认知发展问题。特别是在母亲外出和长时间外出的情况下,留守子女容易出现隐性的、较为严重的适应性问题。本文也就此提出了解决外出务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与保障子女心理健康之矛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调查背景 目前浦东新区初中阶段外省市借读生占学生总数的19.3%%,达一万三千多人,在公办学校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尤其突出,在目前浦东农村中学起始年级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生数的50%上下,其中最多的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总数的70%,他们外来务工人子女群体的教育已成为教育研究不能回避的问题,外来务工子女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样的发展和浦东教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近年来湖州市吴兴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存在着外来务工家长自身素质和家庭环境影响其子女成长及民办学校师资队伍良莠不齐、教师收入待遇较低等诸多问题,应科学安排经费,统筹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积极整合资源以促进各类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好地融入当地的城市教育,使他们真正成为所在城市的一员。  相似文献   

10.
农民外出务工在增加农民家庭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创造有利于农民外出务工的良好外部环境,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解决农村外出务工引发的这些问题。本文主要以西华县大王庄乡为例对农民外出务工的现状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政治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也是青年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开端。水族,是一个拥有自己民族发展历史、民族语言、民族文字、民族生活方式的少数民族,水族独特的文化对当代水族青年政治观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在阐述当代水族青年政治观现状的同时,分析当代水族青年政治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探析引导当代水族青年政治观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2.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音乐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方式、地域观念的变化,以及其它外来文化的影响等,使本土原生少数民族音乐在强大的现代文化面前渐渐引退。通过分析当前民族音乐传承方式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传播方式在本质上的差别,提出应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纳入教育总体规划当中,以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对如何把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应用于幼儿教育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鉴于新疆具有多民族文化并存的特点,本研究一是根据地区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民族文化内容;二是根据各民族幼儿所生活的环境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各民族幼儿的个体差异;三是引导少数民族家长参与到幼儿教育中采,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园本课程.研究促进了教师、幼儿及幼儿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民族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除了要担负起振兴中华、建设国家的历史使命外,还要对本民族的各项建设事业负有重要的责任.在新形势下,加强对民族大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贵州是一个有着17个世居民族的多民族省份,民族教育问题一直为社会所关注.民国时期吴泽霖、陈国钧等著名学者在对贵州民族社会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一直关注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汇于《贵州苗夷社会研究》一书中上述学者的相关论述,代表了一代爱国忧民学者对贵州民族教育发展的关注、认识与期待,其中显现出的大力发展苗夷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以化愚昧为文明;重视民族妇女的教育和培养民族地区基层干部,以促进民族社会进步;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以教育促进经济发展;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救国教育,以提高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在教育中加强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传播,以抵御外来文化侵袭,掌握教育的主动权等等观点,对于当代贵州民族教育的发展、贵州民族人口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仍然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女子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其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至今鲜有人研究,文章以汉族女子、全国女性及少数民族男子作为参照物,以教育机会均等为突破口,揭示少数民族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民族与地域差异,并进行原因探析和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7.
欧以克 《高教论坛》2005,(5):169-171,104
本文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进行探讨,从政治的角度分析民族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途径,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重要措施及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要从根本上得到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从实际出发发展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基本的模式是灵活多样、按需施教、注重实效;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指导,通过多方面努力,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民族的素质。近10年的研究表明,国内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汉族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以及年龄、性别、人格特质等个体因素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不过这些研究主要是一些质性的研究,且大多探讨的是一些消极的影响因素,具有民族特色的研究较少,教育干预研究较为缺乏。今后应该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深入探讨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发掘少数民族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加强教育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与民族性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教育有必要重视并强化教育的民族性理念,提出了在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中植入民族性理念的观点,并将其体现在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