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公民教育对于提升公民素质与能力进而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民教育的基本思路。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建设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公民这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公民教育,提升公民的素质与能力来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将好公民修改为合格公民,更加符合德育实际与教育规律,是我国公民教育不同层次目标要求的客观体现,也是公民教育理性自觉的必然回归。在教育教学中,厘定公民教育的合理目标与内涵,有利于我们采取比较适切的手段推进公民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3.
4.
和谐社会与人的自觉能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研究和谐社会与自觉能动性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探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把这一理论进一步推向前进;当前,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圭臬,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  相似文献   

5.
论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民社会在中国曾被称为“市民社会”,并且沿用了黑格尔的批判,对公民社会的积极意义存在严重的忽视。事实上,在开放性的工业社会条件下,公民社会正可以成为市场经济下自主、个性道德观的培育空间,同时为推动民主政治和公民广泛参与社会事务创设平台,特别是对今日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将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它可以从生活方式上改变熟人社会的状态,为公众的日常生活注入普遍性内容;另一方面它倡导理性、平等的交往原则,可以化解社会冲突和对立,通过催生公民道德而达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中国公民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民主政治制度的普及,公民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个民主国家培育民主政治主体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公民教育也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和政治民主化的内在主体素质诉求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而我国公民教育主体、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环境上的缺失,呼唤我们要进一步结合和谐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目的与要求,创新教育方式,结合本土文化,构建公民教育的合理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没有公民的公共精神,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公共精神的基本特点是公共性、公众性、时代性与继承性、民族性和普遍性等。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原因,中国人公共精神还有相当的欠缺。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公民的公共精神应该特别强调正义意识、规则意识、生态意识、社会服务意识。塑造公民的公共精神,要注重公民角色认同、内心自觉、保护公权和发展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8.
王颖 《中国德育》2007,(12):12-15
公民身份是现代社会人们处理相互关系的身份基础,是和谐社会社会成员的基本身份。公民教育作为社会的公共事务,是发展公民人格、实现优良公共生活的必要政治制度安排。国家和社会肩负着培养合格公民的责任,国家应该通过开放公共生活、扩大公共交往和公共参与等方式,发展公民教育,培养公民人格。  相似文献   

9.
社会管理创新与公民意识自觉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一致性。然而,在多年的社会管理实践中,公民意识缺失严重影响了社会管理的效能与质量。因此,在失衡与补偿、赋权与尊重的博弈中,理应确立公民意识自觉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的价值基础和实践向度。  相似文献   

10.
国家.社会本位型刑事政策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现实国情,契合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当前刑事政策改革和发展的理性选择。在国家.社会本位型刑事政策模式中,公民参与既是犯罪治理的客观必要,也是刑事政策科学化的需要,更是现代社会公民的权利要求。我国目前刑事政策实践中的公民参与,无论在参与的范围还是参与的程度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完善我国刑事政策中的公民参与,需要在社会基础构建、意识培养、制度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建设呼唤新的精神文明。造就具有公民素质的一代新人不仅是实现经济建设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立足点。公民素质是在民主生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公民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有价值引导的文化过程使人从内在本质上成为公民。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科学发展观出发,公民教育应致力于主体精神、公共意识、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和谐共生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并从内容、方法和主体的教育文化过程等方面的协同性出发,思考和探索公民教育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2.
公民意识是社会公正、和谐的关键。我们要把公民意识的培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论大学生公民素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大学生公民素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出发、在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现状不能满足和谐社会的需要的基础上, 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公民素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之谓“和谐”,从伦理意义上指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实现这种和谐,离不开独立自主的人格、平等原则、契约精神等一系列人的自律精神,而公民社会包含了这诸多因素,因此,只有培育公民社会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从多方面解读。从人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须以大量的合格公民为基础。在现代社会,公民资格被普遍给予社会成员,但具备公民资格并不意味着就是合格公民。公民从名义到实质需要一个过程。合格公民的造就离不开教育,而公民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基本手段。因此,加强公民教育就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公民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但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总体水平还较低,仍处于不完善状态。针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疏通政治参与渠道、塑造理性公民、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等推进和完善公民政治参与的对策,期望达到公民政治参与的理性化、程序化、制度化,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的人本视角与公民政治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在本质上表现为以人为本的主体和谐,其理想境界是人的交互主体性和谐。因此,我国建构和谐社会,需要从政治上建构和谐的公民社会,促进公民政治主体性的提高,推行公民政治。由于公民政治的本质内容就是公民利益博弈、分配和满足的规则体系,所以,建构和谐的公民政治社会,又需要健全公民进行利益博弈的政治市场机制,发展公民社会自治,以实现社会利益的主体共享,达到以人为本的主体和谐。  相似文献   

18.
只有通过以公民权利为核心价值的改革,促成公民社会的尽快成长,通过公民运动聚集成改革的力量,才能真正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公民意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提高公民素质.以激发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民意识是高素质公民的内在思想基础,公民意识教育是提升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艰巨性和公民意识的薄弱性突显公民意识及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20.
常先厚 《考试周刊》2011,(89):118-119
文章从文化自觉的视角,提出我国体育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应当自觉地肩负起使命与责任,找到一种文化的自我定位。高层竞技体育发挥对中华体育精神的引领作用.学校体育担当体育文化的传承使命,社会体育肩负健身娱乐的传播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