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风筝》一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鲁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作者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  相似文献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版)七年级选了鲁迅的散文诗《风筝》,该诗最早发表于1925年2月《语丝》周刊第12期,后来收入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
王波 《语文知识》2003,(6):27-28
《风筝》是鲁迅在1925年写的一篇散文,收在散文诗集《野草》里。初读这篇文章的人,可能会有一种感觉,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沉重心情是不是有点渲染过分了?  相似文献   

4.
《野苹》展示了鲁迅的生命哲学和生命存在。在面对生存固有的有限性时,鲁迅以他特有的热情和精神拒绝了平庸。本文侧重分析他所展示的具体的生命存在。  相似文献   

5.
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问题较多,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关于本文的主旨,历来有多种理解,且多强调作品的政治性——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批判。这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加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  相似文献   

6.
杨增华 《学语文》2004,(1):10-10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提问学生是否读过鲁迅的作品,然后请同学们欣赏文中的插图,并说说这个画面的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师:画面中有个小孩手拿着书,背对着热闹的场面,似乎对放风筝不感兴趣,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朗读课文。(板书课题)二、朗读练习,熟悉课文请同学们  相似文献   

7.
谈起鲁迅先生的文章 ,初一学生的感觉大多是沉重、深奥、难懂、不喜欢 ,每句话都难以理解 ,很难与文本沟通。《风筝》这篇散文 ,写的是鲁迅先生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认为这是没出息的孩子摆弄的玩意儿 ,对其态度还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后 ,鲁迅才醒悟过来 :自己当年的行径 ,简直是“对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 ,善于解剖自己的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 ,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 ,使“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全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人教版实验教材把这篇散文编入家庭、亲情为主的单元 ,与单元重点…  相似文献   

8.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字形,自主发现识字规律。  相似文献   

9.
教材简析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全文以“友谊”为灵魂 ,以“纸船和风筝”为线索 ,讲述了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动人故事。虽然他们的友谊有过波折 ,但纸船和风筝又让友谊重新回到了他们的身边。课文语言优美 ,感情真挚 ,是对学生进行维护友谊、友好相处的范例。本文的三幅插图 ,惟妙惟肖地表现了松鼠和小熊的心情 ,对学生的朗读感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课文第一部分 (第一至七自然段 )生字较多 ,第二部分 (第八至十二自然段 )情感丰富。生字既要会认 ,又要会写 ;生字读音难点较…  相似文献   

10.
《风筝》是一篇由景及事、缘事抒情、深切感人的散文诗,意蕴丰富,“宜采用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深层含义,理解全文”,“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其二,《风筝》篇幅较短,艺术成熟典范,可通过探究性教学,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理解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梗概:培养学生课外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2.
陈玉中 《现代语文》2003,(11):26-26
《风筝》是鲁迅先生写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一篇散文,它所闪现的“儿童教育”、“自我解剖”、“亲情温馨”及对“美好事物追求”等思想光芒,即使在今天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文中的映衬艺术,也是匠心独运,值得细细品味。以“寒威”与“温和”相映衬。在文章开头的第一、二小节中,“我”由眼前“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出现于远处天空中一、二风筝的浮动,”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春光明媚的图画:天空,抬眼看见的是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耳边听见的是沙沙的风轮声;地上,杨柳已经吐芽,山桃也多吐蕾。这就使现实中严冬的“寒…  相似文献   

13.
《影的告别》这首诗歌,写于1924年9月,收入鲁迅散诗集《野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教材分析、设计思想、媒体设计思路等方面叙述了笔者教学的思想和过程,以供同仁高榷。  相似文献   

15.
16.
17.
《影的告别》出自鲁迅的散诗集《野草》,个人认为它是《野草》的代表作品。鲁迅的作品中,小说是新化革命的号角,杂是政治斗争的匕首与投枪,诗则是写给自己的,是纯粹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学。这不但是理解鲁迅的入口,而且是扩张我们对诗理解的至。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充满深沉的忧患意识的文化散文。作者在参观、寻访古希腊文明的“石头”时,激起了无比丰富而鲜活的历史想象。当代希腊人尊重古代文明“原貌与原状”的做法,让作者由衷地敬佩。文章含蓄地流露出对中国保护古代文明遗产的忧思,表现了一名文化工作者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本文想象纵横驰骋,文笔优美蕴藉,精警之语迭现。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目标:1.学会区分和运用“飘”和“漂”二字。2.学习利用重点词语串讲故事,培养学生讲故事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曹津源 《现代语文》2003,(12):24-24
“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四句中的三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策勋十二转”只是言木兰记功次数之多,也不能理解为木兰被提升了十二次。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古汉语中不但有“虚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