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鱼论战     
瑶瑶 《阅读》2024,(27):24-27
<正>古文品读子鱼曰:“君未知战。勍(qíng)敌(1)之人,隘而不列,天赞(2)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3)(gǒu),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4)?明耻教战(5),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6)(chán)可也。”  相似文献   

2.
《李笠翁曲话》是清代李渔《闲情偶寄》一书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后人通常把这两部分叫做《李笠翁曲话》,其独到的音乐美学思想:一是追求“独先结构”的形式与“善、奇”的内容相统一;二是重视音乐创作的“合人情”;三是在文风上应“重机趣”、“人唯求旧、物唯求新”、“习俗恶”;四是在音乐教育中应“唱曲情”。  相似文献   

3.
就人类整体而言 ,善是最根本和伴随人类始终的。恶则是非根本的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才产生的。孟子先天性善论有合理性和深刻性 ,但过分理想化 ,轻视了现实之恶 ;荀子论证了现实之恶产生的根源 ,又设计出控制的方案 ,但却以牺牲人的道德自律为代价 ,忽视了人“神性”的一面。宋儒用“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调和孟子和荀子的理论 ,弥补了他们各自的不足 ,虽有神秘主义成分 ,但对自律道德和他律道德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不同运用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旧唐书》卷3《太宗本纪》载:贞观三年十二月“癸丑,诏建义以来交兵之处为义士。勇夫殒身戌阵者各立一寺”。《新唐书·太宗本纪》作“润十二月癸丑”。案十二月丁卯朔,无“癸丑”,而润月有之,为润十二月十七日,《旧唐书·太宗本纪》误。《旧唐书》卷3《太宗本纪》:贞观五年秋八月“戊申(二十一日),初令天下诏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新唐书》卷2《太宗本纪》则云:十二月“丁亥(二日),诏决死刑,京师五覆奏,诸州三覆奏。”案《资治通鉴》卷193贞观五年八月条载:“诏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在十二月…  相似文献   

5.
人性是伦理的土壤,每种伦理理论的构建,不管有没有意识到,都必须建立在明确的人性论基石上。《新伦理学》虽然花了很多笔墨来阐述人性问题,但最终没有涉及到人性问题本身。这在于王海明对人性本身的隔膜,在于他认同了道德人性论传统。客观地看,理性和道德都属于认知判断或价值判断,而人性却是生命存在之内在事实。以此来看,人性客观地敞开为生命存在之自然本性和文化本性两个维度六个扇面,由此生成以“生-利-爱”为轴心,以性爱、血缘为基石,以求群、适群、合群为敞开平台,以“生己-利己-爱己”和“生他-利他-爱他”为两翼生存扇面的人性方阵。这一人性方阵的行动敞开朝向,就是懒馋贪与勤俭智的对立统一运动。在这一对立统一运动的人性朝向进程中,人的利益追求行动和生活是适度乃善,逾度则恶。  相似文献   

6.
人类审美历史的变迁,是伴随着社会历史而发展的。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单纯的美、真、善并不多见,人类创造文明时美与丑、善与恶、自然与畸形、常规与变态经常是同时产生的,因此,我们在自  相似文献   

7.
《学记》是世界上的教育专著,它在教学方面提出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不躐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之谓序”、“当其可之谓时”、“相观而善之谓摩”等教学要求,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很有启发意义。我们要很好地研究它,并赋于它新的科学含义,做到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8.
关于“有教无类”,一般认为是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框子,不分教育对象的等级贵贱、品行优劣,都对之进行教育。其实并不完全如此。“有教无类”是建立在“人之生也直”的道德基础上提出来的。虽然孔子绝少言性,但事实上他还是主张“性善论”的,“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正因为人皆希望正直无恶,追求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孔子便因此而愿意“教”任何人。但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孔子并未墨守这一原则,他曾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  相似文献   

9.
“备经丧乱”的政治家在我国封建社会的长河上,由“大乱”到“大治”的历史时期是很值得研究的。唐初“贞观之治”就是一个典型。大凡论“贞观之治”的,无不赞扬唐太宗的历史功绩。这无疑是应该的。然而,还要讲一讲魏征那样杰出的辅弼重臣,因为他们的卓著政绩是交相辉映的。魏征,字玄成,周静帝大象二年庚子,生于襄国郡钜鹿县,①卒于贞观十七年正月。据说,家境孤贫,通晓书术,三十五六岁前是默默无闻的。而魏征的后半生,则经历了隋末“丧乱”和唐初“大治”两个阶段。“隋乱,诡为道士”。②澎湃汹涌的农民起义怒涛,把这位属意纵横之士卷了进去。正如魏征在《述怀》诗中所说:“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③他曾两次投身于农民军的行伍:先是在李密的瓦岗军里,呆了近一年,十次向李密献计,表明了他的“奇谋深策”。后又在窦建德的起义军里被拜起居舍人,度过了近一年半的光阴。他还两次归于李唐王朝,充当李建成的幕僚,出谋划策,达五年之久;迟至“玄武门事变”后,才与唐太宗结交。这样曲折而复杂的经历,在唐  相似文献   

10.
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是为“安史之乱”中为国捐躯的两住烈士——张巡,许远而写的一篇散文。本文的特点是感情强烈,褒贬分明。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语言都包含着强烈的爱和憎。他怀着满腔的义愤驳斥那些诬陷忠良的谰言怪论,揭露小人们的丑恶本质;热情洋溢地赞扬张巡、许远不畏强敌,坚持抗战,至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这种贯穿于全文的爱和憎的强烈对比,凝成一股充溢全文的“盛气”,使得文章“言宜”——文章无论在表达方式还是语言的感染力以及文章的气势上都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这篇文章的成功秘诀就是——“气盛言宜”。  相似文献   

11.
对西方悲剧理论进行研究,梳理西方悲剧性结局理论形态形成、发展、演变的脉络,并提出西方悲剧性结局经过演变逐渐确定为三种主要形态,即“由逆转顺”型单一结局,“善无善报、恶有惩罚”型结局,“善与善对立、善无善果”型双重结局。  相似文献   

12.
唐初贞观时,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然而在宏伟壮丽的首都长安,一些官居三品以上的宰臣却居陋室,不事营构。太宗的著名谋臣魏征的宅第就很俭朴,室内无正堂,死后连灵柩也无处安放。岑文本官至中书令,仍“居处卑陋,室无菌褥帷帐之饰”。曾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的温彦博也是“家无正寝,及卒日,殡于别室”。这些大臣的俭朴,不可全用当时经济未甚繁荣作解释。高祖对战乱方止,经济凋残,而他并不雇及于此,营宫造殿,连隋的旧臣也以为“倾宫鹿台,琉璃之瓦,并非帝  相似文献   

13.
韩非认为世间万物有其自身发展规律 ,人是可以认识、利用这些规律的。人的“好利恶害”的本性决定了他对万物的态度。韩非对知虑、情感和意志的内在联系作了初步的揭示 ,并从管理的角度分析了欲望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列宁论托尔斯太的文章时,我们常常碰到“托尔斯太主义”这个词。对这个词的含义、概念有不同的理解。那么,什么是“托尔斯太主义”?它的内容是什么?产生在什么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它? 列宁说:“托尔斯太主义的现实的历史内容,正是这种东方制度、亚洲制度的思想体系。因此也就有禁欲主义,也就有不用暴力抵抗邪恶的主张,也就有深沉的悲观主义调子……也就有对‘精神’、对‘万物本源’的信仰……”。(《列·尼·托尔斯太和他的时代》) 概括起来说,托尔斯太主义的内容包括:“不以暴力抗恶”、“人类爱”和“道德的自我修养”。其核心是“不以暴力抗恶”。  相似文献   

15.
在林彪卧室中,他亲自抄录了宋代地主阶级保守派人物苏轼《留侯论》中一段话,写成条幅,挂在墙上,日夜重温,念念不忘。这段话是: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注:《留侯论》原文是“卒然”,林彪改为“骤然”,在“卒然临之”之前,原文有“天下有大勇者”,在“无故加之而不怒”后,原文有“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①“留侯”是汉代张良的封号。苏轼的《留侯论》是专门颂扬张良的。苏轼推崇张良有“盖世之才”、是“天下大勇者”,是一个有“过人之节”的古代“豪杰”。他总结  相似文献   

16.
秦腔(节选)     
贾平凹 《阅读》2023,(48):29-32
<正>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正如长处和短处一样突出便见其风格,对待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是辩证思想的大师,他和他的思想本身都应该受到辩证的对待。在“恶”这个具体的道德问题上,黑格尔用辩证思维的方式探讨“恶”的含义和历史作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恶”的历史发展的杠杆作用的辩证法思想正是在批判吸收了黑格尔的思想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也正因如此,恩格斯在《终结》中指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  相似文献   

18.
见人善,即恩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本文节选自《弟子规》。这段话的意思是,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就要想着去学习,即使现在的差距还比较大,也要立志去渐渐接近这个目标。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或者不好的行为,就要认真反省,如果自己也有类似的缺点,就要立刻改正,即使没  相似文献   

19.
《左传·僖公六年》载:“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士舆榇。”杜预《注》云:“缚手于后,唯见其面,以璧为贽,手缚,故衔之。”《史记·宗微子世家》载:“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史记·索隐》:“面缚者,缚手于背而面向前也。刘氏云‘面即背也’,义亦稍迂。”此后,多数学者及权威著作多用杜预《注》及《史记·索隐》的说法。如周寿昌《思益堂日札》(岳麓书社1985年版)卷1载:“面缚:僖六年《传》:‘许男面缚。’注:‘缚手于后,唯见其面。’案:面,背面也。”《辞源》第4册(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是我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我国最伟大的文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写道:“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先生在1926年讲授《汉文学史纲要》时,又称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