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课文《怀念母亲》是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这是继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之后,学生再一次学习季先生的文章。对于季老的生平成就,学生并不陌生了。相对于其他课文,《怀念母亲》比较特别。  相似文献   

2.
2009年07月11日,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因突发心脏病病逝。他的两篇散文《怀念母亲》《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如同两朵娇艳的鲜花在我们的心中永远开放着。他高尚的爱国情怀和他崇尚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美好境界永远指引着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今  相似文献   

3.
都说季羡林先生写的东西朴实无华,可你不一定能读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怀念母亲》。文章不长,我读了好多次,以为一目了然,以为枯燥无味,觉得他说的就是大白话,就是在实实在在地讲述,讲述他对两个母亲的怀念。于是课堂也是让学生找找“从哪里看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圈画勾点,却始终走不进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4.
正一、起:感知"怀念"师(播放季羡林小时候与母亲对话的录音):这是我国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小时候和妈妈的一段对话。你们猜猜他是谁?生:季羡林。师:录音中的母亲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感觉?生:她很爱她的孩子,很关心她的孩子。师:这样一位慈祥的关心、自己孩子的母亲在季羡林先生二十岁的时候,却永远离开了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生读课题。)  相似文献   

5.
《怀念母亲》是“祖国在我心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笔耕一生、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季羡林以罕见的真诚,引用日记、散文中的语段.剖露自己的心路历程.抒发自己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没有赤子之心,无法写出这样披肝沥胆的文字。没有情感的投人,也无法真正领略文本的内涵。十二三岁的孩子.缺乏现实体验和背景认识,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当代作家史铁生在1981年创作了叙事散文《秋天的怀念》,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自己与母亲朝夕相处的一些细节,表达对已故母亲的回忆与怀念。从叙事角度对《秋天的怀念》中蕴含的情感元素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怀念母亲>是"祖国在我心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笔耕一生、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季羡林以罕见的真诚,引用日记、散文中的语段,剖露自己的心路历程,抒发自己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同的怀念.没有赤子之心,无法写出这样披肝沥胆的文字.没有情感的投入,也无法真正领略文本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正>何谓"意脉"?"意"指文本所确定的主旨、情感,"脉"指内在的联系、条理。"意脉"就是文本意旨的脉络。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这篇文章就整体看,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的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生动表达了季老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但在写作形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明当时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时,作者借助日记和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这是区别于其他同类文章的特征,是这篇文章的个性。这个性化的特征既是显性的,也是隐性的,可以称之为文本隐藏的"意脉",一旦被解读出来,就无疑是该文本的主要特征。在本文教学中,如能  相似文献   

9.
【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既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  相似文献   

10.
<正>一都说季羡林这个老先生写的东西朴实无华,可你不一定能读懂。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季羡林的文章《怀念母亲》,不长,原文如下: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朴实无华的散文。文中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地感恩之情。本文从"抱出了意外"、"抱出了感恩"和"留下了感动"三部分出发,拟对该散文作一番解读。  相似文献   

12.
无缘无故地,我喜欢上了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也莫名其妙地,我居然选择它上研讨课。这可不是我的风格呀!其他教师总说我是课堂煽情的高手,细想一下也不无道理:《匆匆》、《长征》、《索溪峪的野》……我拿来精雕细琢的,哪篇不是字字  相似文献   

13.
沉浸是指全神关注某种事物的心理状态,是学习、工作时的"最佳体验",它带来的内在满足感能使人们在做事情时满怀兴趣、提高效率。"沉浸阅读",即在自然的或预设的情境下,全身心浸润在语言环境中,进行潜心阅读。我们可以走进名师课堂,去领略沉浸阅读带来的无限精彩。一、情浓处沉浸阅读,悟其情《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文章感人至深,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怀念母亲》(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选自季羡林先生的回忆录《留德十年》。该文写尽了季老先生在德国羁旅生涯中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读罢余音绕梁,齿颊留香。基于"在运用中理解,在实践中悟情"的设想,笔者认为该文的重点难点教学,应观照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有效的语文实践中,引领学生穿越季老的浓浓回忆,体悟其怀念两位母亲的拳拳赤情。从而逐渐领悟语言文字的应用规律。下面分三个板块来谈。  相似文献   

15.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入了朱德同志为纪念母亲创作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执教时应抓住回忆性散文叙事抒情的特点,立足文本,体会朱德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从以读促悟、体会情感,找关键句、梳理事件,创设问题、品味情感,小组讨论、整体感知等方面谈谈对回忆性散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李斌 《语文天地》2013,(18):10-11
《秋天的怀念》是作家史铁生的作品,这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文章篇幅短小,还不到一千字,语言质朴平易。沪教版新教材将它编在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中。对于《秋天的怀念》,应该确定怎样的教学内容,应该怎样进行分析,值得探究。一、传统教学内容如果这篇文本的教学目标只是设定在"通  相似文献   

17.
正我轻轻地读完了这篇感人的《怀念母亲》,泪水不知在什么时候悄悄地流了出来。母亲,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她给予我们生命,给予我们幸福,给予我们……但是,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母亲,那是一件多么悲惨的事呀!《怀念母亲》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季羡林爷爷从小就离开了母亲,在上大学的时候,母亲去世了。母亲的去世,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打击。他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悔恨自己没有照顾好母亲。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在"呀!这又使我想到了自己:有时我没达到妈妈的要求,却不知伤了妈妈的心。其实,妈妈对我  相似文献   

18.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借项脊轩的兴废来表达三世变迁、物在人亡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的散文。若能理清《项脊轩志》的情感层次,也就走进了归有光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9.
《怀念母亲》(人教版六年级上)一文,哀婉地叙说了季羡林教授对已离世的生母的无限思念和愧疚,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爱恋。细研读之,作者灌注于文本之中的深切情感,真挚感人,作者在行文方面的高超技艺,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20.
《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所作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对于散文,季羡林先生不同意所谓的散于形的说法。他在《漫谈散文》中说:“纵观古今中外各名家的散文或随笔,既不见‘散’.也不见‘随’。它们多半是结构谨严之作,决不是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的轻率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