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习得性无助"现象,主要表现为过度的自卑和无望感,过分敏感而自尊,学习动力不足,集体观念淡漠,班风、学风不正等消极被动的状态。这种现象的形成与社会、学校、学生自身都有密切的关系,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纠正,引导高职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习得性无助”是长期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重要问题,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习得性无助”现象,对学生成长和高职教育效果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这种现象的形成与社会、学校、学生自身都有密切的关系,如何科学地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实施矫治,引导高职学生健康成长,已成为目前高职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动物在愿望多次受挫以后 ,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这时的基本心理过程是退缩和放弃 ,对人来说 ,还有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自我设限等 ,使人变得悲观绝望 ,听任外界的摆布 ,任自己的命运随外力的强弱而波动起伏。对中学生而言 ,如果在某一方面总是受到他人的批评或负面评价 ,他们倾向于渐渐形成一种信念 ,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真的不行 ,从而放弃努力。同样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 ,如果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 ,他们也会倾向于放弃再试一次的努力。当他们说“理想已被现实磨平”、“现实带给我一次次打击 ,我终于放弃”…  相似文献   

4.
“习得性无助”学生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教学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动力 ,缺乏进取心 ,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 ,乃至对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 ,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所谓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 ,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 ,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由于这一现象涉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问题 ,所以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征“习…  相似文献   

5.
“习得性无助”学生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这种现象是由赛利格曼通过实验在狗的身上发现又在人的身上得到证实的,“习得性无助”现象具体到学生身上,表现为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低自我效能感和消极的定势等心理特征,这一现象形成可归于外部因素,但更重要的应归于内部社会学习机制的作用,对于“习得性无助”学生,教师应采取的主要教育对策有:形成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创设良好班级学习气氛,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以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相似文献   

6.
习得性无助是个体在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听天由命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帮助学生合理设置目标、转变学生消极思维、打破学生信念障碍,能够帮助学生走出习得性无助的泥潭。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用狗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把狗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首先,他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无法逃脱的笼子里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能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伤害狗的身体.这些狗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离笼子,但经再三努力,发现根本无法逃脱后,狗的挣扎程度逐渐降低.而后,实验者把这些狗放进一个中间放置隔板的笼子里,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  相似文献   

8.
当下,部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当中存在习得性无助效应,表现为消极消沉,缺少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明显下降,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大威胁。对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突破心理习得性无助效应,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他们能够突破数学学习中的重重困难,增长学习智慧和才干。  相似文献   

9.
习得性无助是学生出现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本文围绕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从"信心丧失、教师评价、学习兴趣"三个方面总结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习得性无助的原因,同时对症下药,从"分层教学、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学生兴趣的培养"等方面论述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习得性无助感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失败和挫折,由于缺少社会经验,或其他原因,学生往往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所谓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人或动物在不断的受到挫折后而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简称:无助感。”(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①这种心理状态一旦产生,就会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在做事时消极被动、缺少热情。在认识上,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瞧不起自己,有自己不如人的感觉,担心自己笨拙,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习得性无助感常以一种消极防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嫉妒、猜疑、羞怯、孤僻、迁怒、自欺欺…  相似文献   

11.
习得性无助是指有机体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学生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使学习被动,成绩难以提高,进而成为学困生。研究学困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成因及教育对策,帮助学困生摆脱困境,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习得性无助是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其形成是目标过高、要求太严,不恰当的归因及成就动机的目标定向不正确等,要克服这一心理障碍,就要做到教育教学任务难度适中,给学生多提供成功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积极强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成就动机指向,教师积极的期望和态度.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上把“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败后,他们开始相信自己的确缺少取得成功的能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力,不愿再为完成任务付出认真的努力,久而久称为“习得性无助”。在中技学校,这样的学生不之,就会患上习得性无助“疾病”。另外,来自家少,找到产生这样“不求上进”现象原因及有效长的消极评价也不容忽视。多数家长对学生在校干预措施,对提高技工学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成绩的“格外关注”,让那些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义。压力增加,特别是一些家长因自己工作或事业而一、“习得性无助”行为产生原因对子女的小小…  相似文献   

15.
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群体中,有为数不少的人在学习中存在习得性无助现象。这种现象既与高职学生不同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特点有关,也受到社会大环境和高职学校本身因素的影响。从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角度出发对这种现象进行干预,有助于预防和缓减高职学生的无助感,防止这种消极情绪的出现乃至恶化。  相似文献   

16.
论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海 《中学教育》2002,(12):3-6
在教学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动力 ,缺乏进取心 ,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 ,乃至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 ,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 1earnedhelplessness)。所谓习得性无助 (Learnedhelplessness) ,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 ,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由于这一现象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问题 ,所以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习得性无助”是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因频繁挫折体验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具有学习动机不足、缺乏自我效能感、自我评价过低及情绪失调等心理特征。可运用创设机会体验成功、正确归因、分层次教学、教师期望效应等教育策略帮助他们恢复自信。摆脱无助。  相似文献   

18.
王秋英 《考试周刊》2014,(62):181-183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成绩,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又是摆在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习得性无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失败或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调节,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比较普遍,本文在分析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四种表现、两种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9.
习得性无助是个体通过学习后天形成的,表现出无所适从、无能为力、无济于事、无可奈何和无动于衷的消极心理状态与行为倾向。学困生习得性无助体现在放弃主动求助,丧失积极动机,爆发心理问题。树立积极、正确的教育理念,进行心理疏导和正确归因,增强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成功体验,形成理性的教育评价和积极的教育期待,是引导学困生消除习得性无助的有效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高一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学习表现,分析了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对改善这种状况提出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