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中的“以” ,是什么词?答 :连词。“晋侯、秦伯……贰于楚也”是因果复句 ,“晋侯、秦伯围郑”是果 ,“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是因。“以”处于中间 ,起着连接两个分句的作用 ,可译为“因为”。问 :“贰”课文注为“从属二主” ,您的看法如何?答 :这样的注释不太准确 ,会使人以为当时郑国是晋国和楚国的附属国 ,但这不符合史实。这里的“贰于楚”应注为“郑对晋有二心 ,而对楚亲近”较好。问 :本文谈到秦国和晋国的军队 ,为什么都用“师”而不用“军”?答 :在先秦 ,出征在外的军队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语文》84年第5期载有秦礼军同志《〈左传〉“贰于×”解》一文。就《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句的“贰”字,对当前通行的一些古文选注本注解为“二心”,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样解释,“贰”与后面表对象的补语“于楚”合起来,就得解释为“对楚国怀有二心”,同原意恰恰相反。究其原因,在于这些通行的选注本不加辨析地师承故训,只就大意为说,没有按字词对应作解,因而绳之以语法,便显现出了  相似文献   

3.
“以”是古代汉语中用得非常广泛的一个虚词,它表原因时意义容易识别,词性难以分辨。首先看下面这一例句: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僖公三年》)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九七九年版),上册第一分册第20页上,注此句中的“以”为因,没有指出它的词性。下册第一分册第121页常用词部分,“以”字条下云:“以,连词,因为”。上册第二分册的通论部分介词项又云,“以”字作介词用法  相似文献   

4.
1.烛之武退秦师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相似文献   

5.
一、课文悟读本文写的是郑国在秦兵直逼城下的危急形势下的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烛之武这位出色的“外交家”在见到秦穆公之后,既非据理质问,又不苦苦哀求,而是以超此事件之外的姿态,动之以“利”,晓之以“理”,终于使趋“利”而来的秦兵,不仅立即避患而“退”,还反过来“与郑人盟”,派军队留守郑国,帮助郑国抗晋。秦国为什么要行军千里,与晋国合打郑国呢?理由很简单:为了一个“利”字。课文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无礼于晋”,指的是当年重耳流亡到郑国时,“郑文公亦不礼焉”(《左传…  相似文献   

6.
晋候、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觅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相似文献   

7.
2 知识通论释疑解难1)关于被动句中的“见”字谓语动词前用“见”字表示被动,“见”是助词,是表被动的标志。中古以后,动词前用“见”字的,有的已不表示被动。如《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的“见”便是。2)关于“其”字的语法功能代词“其”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是否全是定语,存有不同见解。关键是除经常做定语外,也用做主语,用做分句主语,或主谓词组主语。例如:(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相似文献   

8.
一、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B.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越国以鄙远,君之其难也 一{既东封郑 乙.弋 · f又欲肆其两封 。.{兰萋耋釜于晋,且贰于楚也 二、与“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人才济济 B.同舟共济 C.济世之才 D.无济于事 三、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四、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以其无礼于…  相似文献   

9.
阅读下文,按要求逐一答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困乏,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相似文献   

10.
人教社课标版必修《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中对“贰于楚”是这样注释的:“[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  相似文献   

11.
《左传·崤之战》中有这么一句:“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有的高中课本注云:“秦国就是无礼,为什么要报答它呢?”为,表示疑问语气。何施,宾语,  相似文献   

12.
《语文知识》2015,(3):98
新高考,需要新知识与新练习。高考语文成绩是以丰厚的语文知识为基础的。高分考生的实践表明:丰厚的语文基础知识与能力表达知识,是语文成绩提升的保证!高分学校的复习实践表明:扎实的基础知识与能力表达知识,是语文成绩斐然的前提!为此,我们引进了"学习单"模式,组织编写了高中《语文知识·"新考练"》。高中《语文知识·"新考练"》基于2015-2018高考语文关  相似文献   

13.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氓》中有"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一句出现"二"和"贰"字,在必修五的《郑伯克段于鄢》中"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国不堪贰","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等几次出现"贰"字,在古汉语中"二"和"贰"分开使用,他们有没有异同呢?在这里做一个简要探讨。首先看看"二"的字义。参看2006年版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p369)、2013年陕西出版社出版的《字海寻趣》(p117)、2012新世  相似文献   

14.
刊登在《语文新圃》2006年第10期"师苑文存"栏目的文章《如何关怀弱势》,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刊登于《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年第3期(上半月·高中读本)"随笔美文"栏目里.……  相似文献   

15.
随着出土墓志整理与研究工作的不断推进,墓志的语言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汉语大词典》编纂之初,就运用了不少墓志材料。近年来,新出墓志整理成果丰硕,它对大型辞书的编纂与修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新中国出土墓志·江苏贰南京》收录解放后入藏南京市博物馆的出土墓志305方,这些墓志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可为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与修订提供丰富且真实的语料。论文以《新中国出土墓志·江苏贰南京》为语料,对《汉语大词典》12条例证方面的疏漏与不足提出了补正意见,以期有助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和汉语词汇史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王尔楷,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安徽省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第十至十二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先后受邀担任《语文教学与研究》特约编辑、《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特约编委和教师赛课评委、《新作文·高中刊》特约编委、安徽师大文学院国培计划授课专家等职务。曾获得"马鞍山市教学改革先进个人"、安徽省六项电教学术作品评选博客类二等奖、安徽省首届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  相似文献   

17.
释“贰”     
《左传·隐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贰堪。’……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一连用了三个“贰”字。对此,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第10页注[13]、[15]、[21]分别解释为:“贰,两属,属二主。贰于己,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国家受不了两属的情况。”、“贰,指前两属的地方。原先该是两属,现在段则正式收为自己所宥。”释“贰”为“两属”,“属二主”,这是采用晋人杜预的注(《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既而人权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杜注:“贰,两属。”又“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杜注:“前两属者,今皆取以为己邑。”)。 对于《古代汉语》教材(以下简称《教材》)的这一注释,我有如下三点看法:(一)《教材》这样注是有旧注为据的;(二)《教材》的注释又是错误的;(三)《教材》释三个“贰”为一义亦是不妥当的。下而说说自己的意见: 关于第一点,《教材》编写《凡例》五去:“注释一般采用传统的说法。某中有跟一般解释不一样的。则注明‘依某人说’。但不兼采众说,以免增加学生负担。特别是  相似文献   

18.
<正>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社会的角度看,礼仪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礼仪文明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历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广泛深远的影响,《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而对一个人而言,礼仪则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北齐书·皇甫和传》:"及长,深沉有雅量,尤明礼仪。"荀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社会化是一个人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幼儿的  相似文献   

19.
“贰于楚”(见人教社2003年6月版高中《语》第一册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是晋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的两个理由之一。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语文》一些课文后面插有补白,其中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和《孟子见梁襄王》两篇课文后面补的是明代王夫之的《读四书大全说》卷八和李贽的《四书评》中的几个片段。大家知道,王夫之和李贽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们在给《齐桓晋文之事》和《孟子见梁襄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