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白话通俗小说中,有部分以文人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的小说,这些小说对明代城市商业语境下的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格缺陷、性格弱点等方面进行了批评,表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知识分子性格方面的另一个侧面,同时也展现了市民阶层知识分子在面对现实和理想时的无奈和焦虑。 相似文献
2.
鲍晓东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23(1):46-49
《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一书针对当时炙手可热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提出质疑。对于俄国形式主义的存在,巴赫金的态度是独特的,旨在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文艺学;该书同时也初步体现出“交往对话”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3.
邵滢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1):81-85
李长之的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批评特征 ,但他对主体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中主流社会历史批评。本文就其批评中以作家精神为核心来观照社会生活的影响且它与作家艺术世界的关系等特征展开论述 ,试图证明李长之代表了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另一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4.
清代诗学对批评方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意象批评方法的运用;二是对比较批评方法的运用;三是对源流批评方法的运用;四是对摘句批评方法的运用。清代诗学作为我国古典诗学的总结集成阶段,它对不同文学批评方法予以了全面的继承、丰富、深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邵滢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7):80-83,86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其次才是批评家。这决定了他的批评方法中具有“印象的复述”的特征,这一特征由直觉感悟、整体把握、描述传达、比较定位四个层次构成,其中无一例外地烙上“作家”的身份印记。恰是这份独特,使沈从文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独特意义的批评文本,更为批评学提供了“作家批评”的范型,从而获得了批评类型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国宇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6):49-52
60年代中期,陈翔鹤的历史小说受到批判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对陶渊明的评价,借古讽今,嵇康的叛逆精神,历史背景.他的历史小说因为坚持个性化的历史叙述,偏离了主流文学的要求而受到批判,这种政治化的批评给当时的文学创作带来了十分有害的影响.虽然他的个性化创作受到过批评,但在文学史上仍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不仅推动了当时历史小说创作的小高潮,而且其创作方法对后来的新历史小说创作都有很大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7.
孟姝芳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28-32
每一种文学批评理论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由于文学场域不断被冲破,既有的文学批评理论面对新近出现的文学式样表现得滞后僵化,不能给予充分有效的阐释。针对这种文学批评阐释不完整或失效的现状,笔者认为,虽然传统的文学批评模式有其不可或缺性及阐释的权威性,但是其对新的文学样式却缺乏深刻有效合理的阐释,一种新的批评模式——张力性的文学批评结构模式有待深刻挖掘,从而对新的文学样式进行有效阐释和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8.
清代词学对批评方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意象批评方法的运用;二是对比较批评方法的运用;三是对源流批评方法的运用;四是对摘句批评方法的运用。清代词学作为我国古典词学的繁盛与总结阶段,它对不同文学批评方法予以了全面地继承、丰富、深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文学本体论的探寻、坚守与反思 --重读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性与文学本体存在曾是20世纪80年代文艺批评界重要的话语诉求,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也一度被奉为这方面的经典。本文立足于对文本核心问题的解读,但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知识性层面的阐释,而是将韦氏研究文学本体存在的方法与观点置于当前就文艺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问题而展开争论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洞悉其积极的意义与局限。从而深化了对文学研究方法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叶云飞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2):107-109
白先勇是台湾著名的现代派作家。他的小说批评多以读后感、杂文、论文等形式收录在其散文集中。在《谈小说批评的标准》一文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小说批评的三项标准:作品的文字技巧及形式结构和作品的内容题材相互协调;作品中应该有广袤的世界观和成熟的人生观;永恒的人性。在文论中,白先勇从作家的特色谈到作品的艺术世界,从作品主题谈到作家的情怀。 相似文献
11.
王泉根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5):78-83
2004年是中国儿童文学抓住时机、整合资源、创新奋进的一年。深入探讨儿童文学的社会化推广与应用、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儿童文学学科建设、“成长小说”研究取得突破、理论批评积极介入当今创作现状、儿童文学史的研究与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研究有新的发现和创见,这些重要现象共同构成2004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特色与亮点。 相似文献
12.
当代文学批评:回眸与进路一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岱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59-69
新时期以来的当代文学批评, 经历了80 年代的后政向批评( 包括反思批评、审美批评、新启蒙批评等) , 90 年代的1048578; 饭碗 批评( 包括学科批评、市场或媒体批评等) , 世纪之交的文化批评( 主要呈现为大众审美的消费文化批评, 且仍在与文学自律的努力处于论争中) 。这一简略回眸显现出知识分子批评在这一过程中的显隐曲线和某种被遮蔽状态! ! ! 80 年代走向活跃, 90 年代基本边缘, 而世纪之交则不在人们关于当代文化批评讨论的视界中。然而事实上, 国际性的当代文化批评思潮提供了一种非常的可能, 知识分子批评, 或曰作为知识分子批评的文化批评乃是当代文学批评的十分重要的进路之一。 相似文献
13.
殷满堂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30(4):42-46
中国文学批评中保有一种先验的东西,存在着一个先天的前结构,即传统的史学批评。中国古代史学意识的自觉先于文学意识的自觉,史学批评的观念与方法渗透于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各个方面。从思想渊源来看,史学批评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以批评建理论——关于当前文学理论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一直纠结在一起。文学理论的建设,可以尝试从文学批评入手,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结合起来,从具体的批评中来阐发理论。具体说来,先要弄清楚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之间的联系,然后搞清楚文学批评的内在要求,在此基础上,寻找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之间的契合点,从这个契合点切入,可以通过文学批评来进行文学理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刘海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1):36-40
具有敏锐艺术直觉的沈从文善于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情感内容,注重作家的创作心境与作品的情感表达方式。他的审美趣味随着其创作心理与欣赏心态的转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沈从文的这一情感性批评方式与他女性化的情感人格以及楚文化的熏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刘长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
伊格尔顿的文学批评思想注重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批评是政治的批评,它与社会权力问题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批评的政治性决定了批评的视野是整个文化,但文化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当今文学批评面临着“西语化”和“商业化”的困境。中国文学批评界至今言必称西方文论,使我们的文学批评失去了自己的言说方式。“有偿批评”的出现则导致批评准则失衡,批评家艺术感、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的消解。只有倡导建立真正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理论,才能导引当今的文学批评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8.
闫月珍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5):52-56
如何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这是当代文学批评者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而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现代历程的考察,可以让我们摒弃那种盲目乐观或悲观的态度。传统并非一成不变,它在旅行中走向现代和未来。如果把重建的结果当作一个理想的范本,其可能性是值得怀疑的。寻语的过程即是一种重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前进才不至于走向理想主义的陷阱。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孟红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20(1):77-80
80年代以来,随着党对文艺政策的重新调整,文学创作实现了“人”的复归。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文化重新传入中国,文学批评亦不例外。当时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使中国文艺批评急于追赶“现代性”,一时呈现出众语喧哗的局面,从而使80年代文学批评具有了特殊的重大意义,然而,浮躁是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共同特征。进入90年代之后,文学批评成为个人话语言说的舞台,这表明了文学批评开始走向成熟。同时,这一时期的文艺暗伏着一股文化生态失衡的潜流。这一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警惕,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它是我们迈入21世纪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阻隔与沟通:异元批评与对话批评——文论建设中的一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安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1(1):53-58
本从“异元批评”的存在入手,指出“异元批评”使得在批评同一对象时,不仅见解迥然有别,而且批评的各方无法对话。随着对话这一国际潮流向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批评家期盼在学批评领域能够进行平等的交流,实现批评沟通。对话批评需要一定的共识,其中最主要的是关于学和学批评的共识。前构成对话批评的前提,后构成对话批评的原则或根据。批评是对话,是关系平等的作家与批评家两种声音的相汇,对话批评是批评家与对话之间以学本为中介共同探讨人类的价值问题。为了进行对话批评,学批评必须走出自我孤立的窘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