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概念整合理论以其强大的解释力阐析了众多幽默话语。爱尔兰作家王尔德的喜剧以机智、幽默见长,但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剖析的研究并不多见。事实上,之于任何主体,对文本意义的构建均有赖于对各种进入心理空间的概念进行整合。文章拟从该理论入手,运用概念整合网络模型例证王尔德讽刺风俗喜剧《不可儿戏》中幽默效果的动态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2.
王尔德的童话故事除了遵循一般童话中的惩恶扬善、锄强扶弱、劫富济贫及褒美贬丑等主题外,还以唯美主义观点探讨"幸福"、"真爱"、"心灵之美"、"灵魂"等重大命题。王尔德的童话故事颠覆了以往传统故事的模式,在传统的童话故事中往往都是以喜剧结尾的,但是在王尔德的故事中死亡却很常见。本文分析了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情节,阐述了其对读者产生的心灵震撼,从而发现其童话的崇高目标。  相似文献   

3.
王尔德通过对莎乐美这个唯美形象的塑造,阐释了他创作中的唯美意识,即具有"艺术美"的莎乐美体现了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原则。但褪去唯美这层薄纱之后显露出的则是王尔德对现实社会的妥协,即王尔德借莎乐美的悲剧结局,抒发了他处于困境中的悲剧性唯美情怀。  相似文献   

4.
王尔德对现实不满,想摆脱生活对作品的束缚,追求唯美主义,但是他又始终无法摆脱社会现实的影响,所以他作品中的唯美主义都带有一种悲剧色彩.笔者以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夜莺与玫瑰>和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为文本对象,分析了王尔德唯美主义作品中的悲剧色彩及成因.  相似文献   

5.
国内王尔德喜剧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915年我国就开始了对王尔德喜剧的翻译,迄今为止,王尔德的所有喜剧皆有一个或几个中译本。对王尔德喜剧的研究则始于上世纪20年代。80年代至今,是王尔德喜剧研究的繁荣期。此期王尔德喜剧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对王尔德喜剧作品进行具体、客观地分析,以此探讨王尔德喜剧的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第二,从唯美主义角度研究王尔德的喜剧;第三,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与国内王尔德唯美主义研究相比较,对王尔德喜剧的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关王尔德喜剧的诸多问题仍是众说纷纭,因此,王尔德喜剧研究是一个有待深入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倡导者,也是唯美主义的实践者。他的童话塑造了唯美的艺术形象,讲述着爱、美与艺术的故事,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进行着一定的道德阐释。笔者从分析王尔德童话的创作背景与唯美主义观点开始,通过三个侧重点,挖掘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点在其童话中的具体体现,进而揭示唯美主义与现实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末,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试图从消费和时尚文化的角度去考察王尔德及其唯美主义思想。受此影响,本文分析了19世纪末维多利亚时代崛起的商品消费文化,并且以王尔德的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小说中的商品消费、享乐观以及时间体验。力图从文本和历史之间横亘的属于无意识层面的文化权力来证明文化作为一个意义系统是如何影响着王尔德的主要作品的。  相似文献   

8.
《莎乐美》体现了王尔德“以感性为美”的唯美主义艺术思想。本文从该剧的色彩、语言和意象三个方面的特点分析三者在《莎乐美》中的完美统一,以此来论述王尔德特立独行的唯关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9.
关于奥斯卡.王尔德和文学理论的关系,大家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唯美主义和生活模仿艺术的观点,然而王尔德的理论体系不仅仅是这么一点,吴刚教授所著《王尔德文艺理论研究》,作为国内第一部综合专门论述王尔德文艺理论思想的专著,从王尔德理论中批评及批评家的功能和位置,艺术和道德,艺术和自然,艺术和社会的角度深层次地分析了王尔德的理论体系。这种研究角度和方法为王尔德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莎乐美》是奥斯卡.王尔德的杰出作品之一,王尔德首先用法语写成这部一幕剧,然后又亲自把它译成了他的母语——英文,在这部作品的两种语言版本中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发现很多语言学中的"真朋友"和"假朋友",因此,这部作品中的语言具有很大的分析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与追求大团圆结局的传统童话不同,王尔德的童话弥漫着死亡的气息,有着对死亡异乎寻常的关注。但是,死亡在他的童话中丝毫不见血腥与残暴,反而成了表现美的最佳形式。对王尔德的童话进行细致梳理,可发现王尔德对死亡异乎寻常的关注以及将死亡审美化的倾向源自其对"唯美主义"理想的追逐和对永生的渴求。因此,王尔德死亡美学的本质就是生存美学,是以自由精神对抗理想的陨落和侵蚀、超越死亡的恐惧和困顿。  相似文献   

12.
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和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被认为是其唯美主义的代表作。这两部作品中人性与神性的紧张冲突与对立,折射出作家隐藏于写作背后的宗教信仰困惑与焦虑:一方面,作为唯美主义者,王尔德向往古希腊文化中肉体的崇拜与感官享受;另一方面,他又对基督文化中强大的宗教道德力量深感恐惧。而王尔德对这两部作品结局的处理则表明,他最终抛弃了对希腊多神教的信仰,转向了公正、悲悯、宽容的耶稣基督以寻求救赎。  相似文献   

13.
韩静  胡文莉 《海外英语》2012,(13):173-174
Oscar Wilde’s poems are rarely researched in China,especially his last famous poem The Ballad of Reading Gaol which focuses on the story of the execution of a convict for the brutal murder of his wife and shows Wilde’s meditating on betrayal and the need for prison reform.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betrayal of form,content and theme in the poem through the brief analysis of the text to give a better appreciation of the thematic and artistic values.  相似文献   

14.
Oscar Wilde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a controversial writer.A variety of literary criticism has been made on his works in the pure literary way.In this paper,the writer tends to obtain his viewpoints from analyzing Wilde’s piece of works Model Millionaire with the approach of Appraisal Theory,which is part of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相似文献   

15.
死亡是自然万物不能摆脱的宿命,以此作为创作主题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作为19世纪善于思索人生的杰出文学家之一,王尔德也把创作的视线投向了死亡这一主题。死亡主题在其小说、戏剧以及童话中都有所呈现,其中当属童话着墨最多,而王尔德童话中死亡主题所揭示的深意也是很值得人们思考和探究的。  相似文献   

16.
王尔德的童话在继承传统童话风格化模式下开启了个性化童话的新途径,他的童话有着更广泛的读者语域,因为他的童话由表及里孕育着不同层次的沃土,期待不同的人群去挖掘.这样的文学魅力是与王尔德所使用的文体手段分不开的.在他的童话里,王尔德似乎始终在暗示着这样一个宇宙大观:圆周式发展.他使用大量的圆周意象,其中有可观的,也有可感的...  相似文献   

17.
五四前后,在新文学阵营里,对王尔德作品的译介曾形成一股热潮。郁达夫是最早将王尔德介绍给中国读者的作家之一,他不仅翻译了王尔德的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而且还翻译了王尔德为这部小说所写的《自序》。与此同时,王尔德对于“美”的执着追求,他的非功利主义和非道德主义的文艺观,以及他对表现颓废、堕落等带有“恶之美”色彩的生活的偏爱,都在郁达夫创作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相似文献   

18.
Oscar Wilde is perhaps the most well-known historical homosexual in the public imagination. However,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queers less connected to “gay” labels, Wilde appears other and forgettable. To reanimate Wilde's memory for twenty-first-century queers and ensure his legacy going forward, I read the 1997 Oscar Wilde monument in Dublin, Ireland. Through discursive, visual, and material analyses, I argue the monument first complicates Wilde's sexuality, casting doubt on his gay label. Second, the monument reframes Wilde as the practitioner of a proto-queer sensibility. In doing so, the monument marks historical anachronisms and renders Wilde a more resonant figure for contemporary queer audi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