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沈复的忆语体自传《浮生六记》最突出的美学特色有三点:一是真实,读着它,就像与多年老友对面晤谈,完全坦诚相待;二是空灵,文字富有表现力,充满了空明灵动的情趣;三是诗意,就像一首韵味隽永的诗词,既表现在所写的内容方面,又体现在叙写方式方面。这是此书之所以有这么经久不衰魅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译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翻译的代表作,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以及古汉语特殊句式使得翻译难度更大,林语堂先生在翻译时不仅将许多中国文化独有内容翻译得精准到位还兼顾了语言风格尽量与原文一致,需要后生学习的东西非常之多。本文将主要从变译角度以及文化传递角度分析这篇上乘的翻译之作。  相似文献   

3.
李红梅 《文教资料》2007,(5):171-172
翻译的目的论认为,译本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时兼用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从而达到了其向西方人讲述东方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翻译学家,他精通英语,有良好的双语功底。他一生创作并翻译了很多著名经典的著作。《浮生六记》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译作,为西方读者广为接受,甚受好评,是中西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典范。林语堂在措词句篇修辞手法,文章的意境处理上都以美学作为自己的主要指导思想。在做到忠实,通顺的同时,保留了原文的美感,也让西方世界读者更好的领略到了中国古文学的美感。  相似文献   

5.
《浮生六记》虽非园林专著,却对山水园林有着独到的评述,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其英译应更注重美学功能而非交际功能。通过三个译本对山水园林英译的比较,分析了不同译者审美再现的手法,以及其中所观照的译者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6.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占的地位与陈芸同等重要,可惜迄今未有从其文学形象角度切入的研究,这在《浮生六记》的研究方面是一个重要的缺憾。透过《浮生六记》的文本,我们可以分析并得出结论:沈复是一个忠于所爱、率真洒脱而又有独特审美眼光和很高美学修养的人。  相似文献   

7.
论《浮生六记》的情爱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恋情美、性爱美、相思美、情趣美、至爱美等方面,对《浮生六记》的情爱美作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论述,从而揭示了作品表现的人的积极本质力量和人文精神。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与审美价值,理应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文学史上拥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如何让中国文学走出国门实现跨文化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林式译本《浮生六记》成功再现异质文化,广受西方读者的喜爱。鉴于此,以林语堂《浮生六记》为例进行英译研究,以翻译生态论为引导,选择与适应生态翻译环境,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实现中国文化的输出,深入了解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思想与策略,从而打开文化翻译的镣铐实现跨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对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的研究呈现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研究相结合、翻译主体与翻译客体研究相结合的特点,但研究视角相对粗糙、研究方法也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是学贯东西并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功底与英文造诣极高。由于根深蒂固的东方文化情结,他致力于用英文写作介绍中国文化,同时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翻译成生动的语言为西方世界所乐于接受;他的《论翻译》一文系统地阐述了其独到的“忠实、通顺、美”的翻译观,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并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从美学视角解读该译作,认为该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与形式上高度吻合,译入语读者获得了与原语读者相同的美感体验享受。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负载词则是大量承载着文化现象或者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日益密切,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传播中国文化任重道远。该文将以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对书中文化的负载词进行实例分析研究,梳理其中的文化现象与翻译困境,评析林语堂在文化翻译方面的贡献以及对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研究了英译《浮生六记》林语堂版本、白伦和江素惠版本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选择、译文的优劣及其读者接受程度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林语堂的翻译家身份。林语堂在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思想和文化的过程中,译介了不少中国古代作品,其中最负盛名译作非《浮生六记》莫属。新世纪之后,对此译本的研究越来越多,不仅研究范围广泛,而且研究视角也呈多元化趋势,在量与质上都有巨大突破。但该研究领域也存在重复、深度不够、研究手段不科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翻译中,归化法与异化法是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林语堂的译作之一,《浮生六记》一直都是翻译界研究的热点对象。本文试图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探讨其在翻译中的灵活运用,进而使得我们当代译者从中能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李小亚 《海外英语》2014,(13):126-127,148
文学作品中通常包含许多文化负载词,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对发展翻译事业,弘扬我国优秀文化意义重大。基于直译(音译)、直译(音译)加注释、直译(音译)加意译、意译、省译五种翻译方法,该文对《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分五类进行描述性分析,指出林语堂针对每种文化负载词所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使西方人了解到了一对中国夫妇恬淡而可爱的生活。此书的译成是早于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出现的实践性的跨文化交际成果,该成果源于译者独特的价值观和翻译观,且无论从其交际内容、交际层次还是交际作用上来分析,该译本都可谓是实践性跨文化交际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助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把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深入分析意识形态对林语堂翻译活动的影响。他对原语文本的选择及其翻译策略的使用都受到了来自目的语文化意识形态的制约和操控。  相似文献   

18.
《浮生六记》是清朝文人沈复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其中的女主人公陈芸是沈复的妻子,书中的这一形象深入人心,被林语堂先生评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从多个方面对书中这一女性形象的"可爱"之处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19.
清代中期的乾嘉年间,江南文化已进入了最为成熟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浮生六记》显示出了江南文化的特点.江南文化所具有的艺术境界,都仿佛在《浮生六记》里再次显现.《浮生六记》的意境空灵明净,这正是江南式的清艳情致.《浮生六记》里的艺术追求与艺术境界也是江南文化诗性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从弗美尔(Vermeer)和诺德(Nord)的翻译目的论角度出发,结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分析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的具体目的,论证、阐述了林氏译文中的精妙之处和灵活手段。并得出结论:从事翻译应从翻译的目的出发,须考虑文化差异、读者需求等方面因素,其标准不尽为传统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