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尔德是一个谜,他最后一部作品《雷丁监狱之歌》又仿佛给我们提供了某种线索。这首诗主要记录了囚犯们悲惨的监狱生活,但同时又从一个死囚身上昭示了诗人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对同性恋生活的欲罢不能,和对早年夭折的胞妹的无限哀思。从这三个角度来看,该诗给读者展示了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王尔德。  相似文献   

2.
楚辞产自楚地,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楚地歌谣的特点的分析,来推测楚地歌谣衍化为楚辞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刘子立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1):40-42,32
《木兰诗》的创作年代、创作地域以及本事,一直是学界争论多年却没有定论的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来自民间的文学作品,有时亦蕴含着正史所不及的历史讯息,往往可以作为“诗史互证”的宝贵资料。本文即试图从几个前人聚讼已久的问题入手,搜罗爬剔材料,并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卡森.麦卡勒斯通过对三位主人公的刻画,体现了现代工业社会中人的孤独感以及对爱追求的挫败感。当爱的释放受到阻碍时,人终将无法摆脱被孤独禁锢的命运。心灵被扭曲的情况下,爱不再是温暖的力量,而是将自我驱向更孤独的破坏力量。  相似文献   

5.
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一反传统文学的审美观,塑造了爱米丽亚这样一个男性化的女性形象,安排了一番令人费解的三角之爱,充斥整部作品的怪诞风格蕴含了人的自由选择这一哲学性命题。三位主人翁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示了现代人所处世界的荒谬,与萨特存在主义思想有着惊人的契合。从存在主义视角研析《伤心咖啡馆之歌》的思想和主题,从而探讨人的生存价值这一深刻的命题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周易》卦爻辞的兴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卦爻辞简短古朴,不仅蕴含着深远的哲学内涵,而且具有浓郁的文学意味,它保存了远古兴诗,具有诗句短促单章独句,兴多兼比喻意明显,事辞言事客观明了的特点。与《诗经》兴诗相比, 《周易》兴诗更为古朴,它客观上展示了《诗经》前兴诗的发展轨迹,是研究我国远古歌谣民族特色的重要文献材料。  相似文献   

7.
忠实与背叛是翻译实践与理论中长久争论的话题。传统翻译论中的忠实与背叛都是在原文本具有确定的中心意义的条件下探讨的。解构主义影响下的翻译理论也涉及这一问题,但却是在否认文本终极意义的基础上引入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拓宽了我们对忠实与背叛的认识,解释了为何在不同的时代甚至在同一时代都有各种译本存在的事实。在从解构主义的视角说明绝对的忠实只能是我们难以企及的梦想,而翻译只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叛逆存在着。  相似文献   

8.
中学英语朗读教学点滴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语朗读对中学英语教学具有促进作用,忽视朗读将产生反作用,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西洲曲》产生的地理环境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六朝建康自然环境的考察,并结合唐人温庭筠等人诗文中对建康风物、掌故和地理环境的记述,《西洲曲》中的"西洲"、"南塘"等地点应该在建康附近,这首杰出的民歌亦应产生于六朝建康地区,描写的是发生在秦淮河畔的爱情故事。从建康的人文地理环境和《西洲曲》的艺术特征分析,《西洲曲》应产生于建康地区的文化氛围之中,它最后完成于齐梁文人之手,属于"吴歌"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对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进行了彻底的背叛和消解,他以怪诞、夸张、超现实等叙事手法和话语方式,表现社会生活中的混乱、恐怖和疯狂以及带给人的惶恐与无奈。它对传统文学艺术的超越性,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反英雄”的主人公,“反小说”的叙事框架和以喜写悲,语言夸张荒谬。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古代情变叙事文学中可以明显看出,空间转移是其情变的一个重要甚至直接的因素,因此构成情变文学的叙事动力。而返乡回家、进京或发迹他乡则成为两种主要的情变模式。导致情变的空间也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刘国正的阅读教学观以其多维化拓展的构成形态显露着阔大而丰厚的内涵。它包括对阅读本位的现实思考,阅读功能与能力构成的多元通视,对阅读主体性的确认与建构,以及关于阅读优化的动力源、阅读达成的途径、阅读教学的多层次、开放式等多方面的深层追问和创新构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借助Leech的小说文体学理论分析刘半农翻译的某短篇小说原著,发现其在词汇、句法、语篇和修辞等层面的文体特征与"民间文学"、"歌谣"非常接近,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刘半农的早期翻译活动对其后来首倡歌谣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系统功能语法语篇分析在英语泛读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语篇分析理论,在分析泛读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指出泛读课的目的在于对整个语篇的理解。通过教学实例得出从篇章结构入手分析全文能有效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中心,进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篇章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5.
桐城歌是安徽桐城的地方民歌,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影响广泛而深远。从当地居住与交通的视角看桐城歌的物质民俗,既展示了栩栩如生的地方风情,又彰显了魅力无穷的地方文化,为研究桐城地方民俗文化打开了又一扇窗。  相似文献   

16.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者要在深入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加深感受,产生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多面手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引起共鸣,激起感情从而达到朗读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者要在深入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加深感受,产生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多面手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引起共鸣,激起感情从而达到朗读目的。  相似文献   

18.
运用焦点-背景理论,从语音、韵律、词汇、结构等层面对诗歌《忧郁之歌》的意象进行解读,认为上帝不是纯粹信仰的对象而是敌人。与上帝开战,即使输给了上帝,也虽败犹荣。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判性思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这种思维能力,在教学上应努力完成三个根本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以讲析为中心到以语言实践为中心的转变;从以形式为中心到以内容为中心的转变。这三个根本转变应当经由“激疑-质疑-释疑”的路径来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University educators have observed the concurrent problems of student attrition, higher than normal or desired failure rates and students struggling to complete assessable and non-assessable work, for instance, set readings. Recent public commentary has pointed to the widening participation agenda with its lowering of university entrance scores and consequent increase in university places as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problem: many students are entering university without the preparation or dispositions that helped their predecessors succeed. University teachers are at the coalface of this problem. These teachers do not set entrance scores or course caps but are tasked with supporting an increasingly diverse student population.

This article offers a case study: a university teacher’s encounter with a university’s Key Accountability Measures around failure and attrition, and offers a teaching response to this policy. In response to these changing conditions, The Reading Lab was designed as a large-group learning and teaching activity in the form of a series of interactive lectures devoted to the practices of reading. The Lab sessions sought to address a problem that many scholarship-of-reading researchers have communicated: our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often not resilient readers and as a result often do not complete set readings. This article evaluates what the Reading Lab achieved (and failed to achieve). For instance, if it is possible (in the current climate) that the failure and attrition rates might never radically improve, how ca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be more positively directed towards the student experience, for even minor gains in the inclusion and the retention of stud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