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前在幼儿园看了两个教育活动. 其一是"角色游戏".游戏一开始,教师分配一组孩子玩"娃娃家",另一组孩子玩积木,这时一个幼儿提反对意见,说不想玩"娃娃家",要玩"理发店",老师说"现在没有理发工具,还是听老师的,去玩娃娃家吧".孩子没生气,用手做成"剪刀",用一块积木当成"电吹风",欣喜地告诉老师"理发工具有了".但老师仍命令这个幼儿去玩"娃娃家",孩子很不情愿,游戏时不遵守规则.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玩娃娃家的角色游戏中,我以客人角色去娃娃家做客,以考察幼儿的待客能力。游戏开始后,正当我兴致勃勃地来到“家门口”时,却被孩子不客气地挡在门外,说:“老师,你不要进来了,我们要自己玩!”他旁边一位孩子还解释说:“这个家太小了,大人不要进来。”  相似文献   

3.
陆海莲 《山东教育》2004,(27):38-38
孩子们分成小组在活动区各自玩着自己喜欢的游戏:芳芳今天来的稍晚,平时她最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有时当“妈妈”,有时当“孩子”.“装”的还真像模像样的。这会儿,她径直走向玩“娃娃家”的小朋友,希望加入,“我和你们一起玩行吗?”田腾小朋友抢着说:“不行,不行,  相似文献   

4.
“娃娃家”的活动场地从室内搬到了室外 ,吸引了大量的幼儿。齐齐爱动脑筋但年龄偏小 ,他非常想加入“娃娃家”游戏 ,我对他进行了近一个星期的观察。第一天 ,齐齐哭着对我说 :“他们不让我玩 ,我好好地对他们说 ,他们还是不让我玩。”齐齐无奈 ,只好选择别的游戏。第二天 ,齐齐玩到了“娃娃家”游戏 ,他对我说 :“真好玩 ,明天我还要玩。”第三天 ,齐齐不肯出去玩。他说 :“他们不让我到‘娃娃家’。”我问 :“你能不能想想办法呢 ?”过了一会儿 ,我看见齐齐高兴地在“娃娃家”玩着 ,他一看到我就得意地说 :“我送了他们家一个水池 (用纸盒…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子女数量也逐年上升,大有形成“单亲一族”的趋势。这些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思想上、学习上、行为习惯上,往往有着不同于其他孩子的表现。以下是我班一位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可可是一位来自单亲家庭的5岁小女孩,父母早在她2岁时就离婚了,她跟随母亲生活。一次可可玩角色游戏时,在娃娃家做“妈妈”。整个活动中,她自始至终只热衷于照顾娃娃,一会儿给娃娃梳头,一会儿给娃娃洗脸,一会儿又带娃娃出去玩,却一直把娃娃家的“爸爸”冷落一边,没和他讲过一句话。过了一会儿,可可说娃娃生病了,就抱着娃…  相似文献   

6.
区域活动时,我看见一溯一个人站在“娃娃家”旁沉默不语。一溯有点内向,他是不是因为不敢与小朋友交往而游离集体呢?于是,我走过去,热情地拉着他的手说:“一溯,你快过去和他们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吧。”说着便想把他往“娃娃家”拉。可是,他不理会我,仍一动不动地站着,眼睛直愣愣地盯着“娃娃家”里的孩子们做游戏。这是怎么回事呢?顺着他的目光,只见那些孩子有的去买菜,有的在做饭,忙得不亦乐乎。看着看着,我也情不自禁地被他们的游戏所吸引。我再回头看,一溯正在“咯咯”地笑呢!过了一会儿,他便愉快地参与了他们的游戏。小班孩子缺乏游戏经…  相似文献   

7.
一次晨间分区活动中,我发觉一向最喜欢玩“娃娃家”游戏的路捷小朋友,手里抱着娃娃,低着头,两眼噙着泪花,一声不吭地呆坐着。我见状吓坏了,以为她生病了。我正要问她时,她突然开口了:“老师,我不玩‘娃娃家’游戏了。‘娃娃家’的‘娃娃’都有爸爸,而我没有。”说着竞大声地哭起来,哭得  相似文献   

8.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喜爱的游戏。但是以往在组织小班幼儿玩娃娃家游戏时,教师们却顾虑重重,认为孩子年龄小,经验不丰富,能力有限,于是就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幼儿布置起一个个精致美丽的“家”。这样的游戏其实并不是孩子真正喜欢的游  相似文献   

9.
场景一 :班上有五个“娃娃家” ,两个分别在活动室拐角的城堡里 ,另三个在阳台上 ,五个“娃娃家”的玩具、材料都一样 ,但教师发现孩子每次最先选择的总是城堡中的“娃娃家” ,然后才去选择阳台上的。场景二 :活动室里有三个“娃娃家”。第一家放了一张床及一排封闭的柜子 ;第二家有独立的、仿真的粉红色娃娃家灶台 ,可以同时供两个孩子游戏 ;第三家设在一座塑料仿真小屋里 ,里面有灶台和灶具 ,窗外放了一张桌子、几张凳子。在整个游戏过程中 ,第一、二家几乎无人问津 ,而第三家则热闹非凡 ,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孩子们的游戏行为告诉了我们…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有关散居儿童的教养问题,我们招收了一批孩子随班活动。“娃娃家”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区域。在两个“娃娃家”里,孩子们互不认识,相互之间基本没有交往。由于操便相应减少了。这样的安排带来了一些问题:孩子们为了一只碗、一把勺子而争抢,他们互不相让,都想喂娃娃吃饭,可又都不愿意跑到另一个“娃娃家”去玩,“娃娃家”里因而常常传出哭闹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及时作了调整,把两个“娃娃家”合并成一个大“娃娃家”。这下,“家”变宽敞了,操作材料丰富了,孩子们在这个新的“娃娃家”里玩得更尽兴了,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游戏情节…  相似文献   

11.
巧化争执     
孩子们在一起,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争执和矛盾,特别是小班的孩子,自我控制力差,协商解决冲突和矛盾的能力较差。虽然老师多次教育引导幼儿:不能争抢玩具,要和小朋友商量着玩。孩子们往往前面明白道理后面就发生冲突,搞得同伴关系较为紧张。一天,佳佳和文文在“娃娃家”里玩,游戏前协商好由文文当娃娃的妈妈。不一会儿,佳佳跑过来,一把抢过文文手里的娃娃,“我当娃娃的妈妈,你去当娃娃的姐姐吧!”“不行!我还没当完娃娃的妈妈呢!”“我就要当娃娃的妈妈,你去当姐姐!”两个孩子互不想让,“娃娃家”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是任由他们这样争吵…  相似文献   

12.
找找找     
南瓜奶奶的孩子都长大了,离开了蔬菜园,南瓜奶奶好寂寞啊!蔬菜娃娃们说:“我们来陪南瓜奶奶玩。”蔬菜娃娃们和南瓜奶奶一起玩捉迷藏游戏。请你帮南瓜奶奶一起找出:萝卜娃娃、青菜娃娃、卷心菜娃娃、西红柿娃娃、黄瓜娃娃、茄子娃娃、冬瓜娃娃、豆角娃娃和花椰菜娃娃。  相似文献   

13.
星星是一个很调皮的男孩,由于经常欺负同伴,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 一次玩角色游戏时,星星一个人在教室里东游西荡,不用说,又是没找到朋友。王老师看见了,忙迎上去问:“星星,今天玩什么?”星星摇摇头说:“娃娃家的人不要我,其他地方已经有人玩了。”看看一脸无奈的星星,王老师问道:“你知道娃娃家的人为什么不欢迎你去玩吗?”星星低下头说:“我会欺负别人。”王老师  相似文献   

14.
黄娅 《今日教育》2006,(2):23-23
下午游戏活动时间时,我班幼儿正在玩“扮家家”的游戏.我也走到孩子们身边想和她们一起玩游戏。可是我刚走过去就见到尧尧小朋友将玩具娃娃的头“取”了下来.然后将娃娃放在桌子上又拿起旁边的餐具玩了起来。我见尧尧没有理会娃娃就问:你在做什么呢?尧尧说:“我在给娃娃做饭。”“你的娃娃呢?”她好像意识到了什么。她难过的看着娃娃说:“他的头和身子不小心分开了,他生病了。”我又问:“尧尧.你说怎么办呀?”她看着玩具娃娃很难为情的说:“我把她送医院吧?”  相似文献   

15.
娃娃家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每天很多幼儿出入其间,异常热闹。这时,我在思考:怎样利用游戏情境,让孩子主动积累初步的文明礼仪和社会生活常识呢?在游戏后的分享交流中,我拿出一份“请柬”故意为难地说:“今天有一件事情我没有做好。这是一张马戏团的入场券,马戏团邀请娃娃家的小朋友去看演出,可是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请柬交到娃娃家……”“像邮递员叔叔一样送到家里去。”“你在门口喊一声,他们就能听见!”“你推开门进去就行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贡献着智慧。“行,下次邮递员可以自己打开娃娃家的门进去……”听到我的“肯定”,有的孩子急…  相似文献   

16.
孙丽丽 《山东教育》2003,(33):36-37
一、案例在幼儿园,我观察到这样的游戏情景:自由游戏的时间到了,孩子们都很兴奋地涌向自己喜欢的区域游戏角。娃娃家的孩子在布置婴儿的小床,小舞台的孩子跳起了新疆舞,医院的孩子在认真地给娃娃看病,小吃街的师傅和服务员也都忙活开了。看着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老师就东瞅瞅西看看。可是,不一会儿,我发现许多的小朋友都聚集在医院区而且还吵吵嚷嚷的,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因为医院的病人越来越多,病人不耐烦等待了,医生也不愿没完没了工作了。笔者问一个“护士”说:“怎么回事呀?”她很没好气地说:“人这么多累死了,我才不要干了。”这时老师…  相似文献   

17.
对孩子的玩,家长究竟应持何态度?我认为主要在于引导。首先,看孩子玩的性质。总体上说,孩子一出世,除了吃和睡,其他就是玩。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手段。曾有人研究统计,一个孩子从出生到6岁,大约要玩一万五千个小时,平均每天六七个小时。所以,家长完全没有必要为孩子的玩担心,而是要对孩子的玩进行教育和引导。玩有两种:一种是象征性活动的玩。象征性活动的玩,具有模仿性,如“娃娃家”、“开汽车”等。非象征性活动的玩,不具有模仿性质,如孩子们一起赛跑、打雪仗或到野外活动等。对孩子的游戏,家长应舍得放手,让孩子“玩个痛快”。因为这类玩大多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孩子在  相似文献   

18.
朱静晶 《早期教育》2000,(12):37-37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喜爱的游戏.但是以往在组织小班幼儿玩娃娃家游戏时,教师们却顾虑重重,认为孩子年龄小,经验不丰富,能力有限,于是就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幼儿布置起一个个精致美丽的"家".这样的游戏其实并不是孩子真正喜欢的游戏,它极大地压抑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我们根据自主游戏所提倡的自主精神,对小班的娃娃家游戏进行了改革.  相似文献   

19.
角色游戏正在进行中。只见玩《娃娃家》游戏的孙康、杜南南等几个小朋友抱着“水瓶”、“茶具”、“电话”等,急急忙忙往外走。说是“搬家了”。偏偏孙康又把结构游戏组的大积木碰倒了,自己怀里的东西也撒了一地。我心里着急,就拉住孙康训了起来:“看你们,搬什么家呀!不许搬!”我把东西送回原处,并告诉他们:“等会儿我再来,看看你们还搬不搬家了!”评议会上,指导老师指出了我在这个活动中做的不妥之处。幼儿游戏反映了他所熟悉的周围生活现象,对于《娃娃家》游戏中出现“搬家”这一新的玩  相似文献   

20.
参与未必都好王淑岩以前,我认为在孩子活动的时候,老师最好参与进去,这样便于指导。今天发生的事,却使我改变了看法。下午,幼儿在玩角色游戏时,我让他们自由结合,然后就走来走去指旨。于景旦、于欣、孙尚文三个小朋友在玩”娃娃家”的游戏,只见于欣对尚文说:”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