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康德是德国近代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也是西方大教育学讲座的创始人之一。他在母校柯尼斯堡大学多次主讲教育学,并通过大学讲座来阐发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学说,对西方大学教育学研究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利用笔者多年留学海外所收集到的重要史料,并主要参考欧美及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近代德国教育改革及大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着重考察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关情况及其影响,以期为我国西方教育史及教育学史的研究提供若干有益的素材,并藉以促进我国学界对西方近代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及从事教育学研究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上海教育》2014,(28):60-61
康德《论教育学》于1803年问世,至今已整整200余年了。1776~1787年间,康德在其执教的柯尼斯堡大学开设的教育学讲座中先后四次主讲教育学,在康德逝世的前一年,他的学生林克整理了康德讲课的笔记,以《康德论教育学》的名称出版。 《论教育学》之前有两个中文译本,一个是在1925年由教育学家瞿菊农先生翻译,并收入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中的《师范小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另一个则是2001年台湾学者贾馥茗等人的合译本。相对以前两个依据英文版的转译本,这里推荐的译本是译者从德文版直接译出。  相似文献   

3.
康德是德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其教育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论教育学》一书中。本文主要从《论教育学》一书的写作背景、基本内容和对后世影响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康德教育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脉络,指出其深远影响在于使教育学在西方学界开始被确认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相似文献   

4.
德国教育人类学的孕育和发展深受生命哲学、精神科学、现象学、哲学人类学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哲学家康德、狄尔泰、博尔诺夫等人在德国教育人类学成为一门专业研究领域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的教育人类学研究继承了发端于20世纪初的精神科学教育学的衣钵,是精神科学教育学学派的一个分支,在20世纪70年代其影响达到巅峰,并对俄罗斯、荷兰、加拿大等国的教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评关于教育理论的性质之争北京师范大学周作宇关于教育理论的性质的反思,在康德、赫尔巴特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康德把教育学引进大学课程,赫尔巴特撰写《普通教育学》并在大学教授教育学,都反映了他们对教育理论学科性的信念。在教育理论方面,无疑,近代科学体系化的长...  相似文献   

6.
教育哲学是高等学校开设的一门课程,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776年康德在哥涅斯堡大学讲授的“哲学教育学”(Philosophische padgogik)。据美国教育史学家盂禄主编的《教育百科全书》记载,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于1832年率先开设了《教育哲学讲座》(A chair of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我国于本世纪初期,始设教育哲学一科,最早是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嗣后逐渐推及全国高等学校的教育系科。为了帮助学员们学好教育哲学,本文主要论述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哲学、什么是教育哲学和怎样学习教育哲学这样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作为一个哲学家,奠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尤其是道德教育思想,对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也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就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略加论述。  相似文献   

8.
德国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其研究主题以东西方国家教育比较及第三世界国家教育研究为主;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至今,其研究主题主要为跨文化教育和国际教育。德国比较教育学学科制度化程度较低,有十余所高校设有比较教育学讲席,其中汉堡大学是比较教育研究的重镇;德国共有3种重要的比较教育学期刊,“国际与跨文化比较教育分会”是学科交流的最重要平台。德国有较多国际知名的比较教育学者。整体来看,德国比较教育学目前处于“失意”和“复兴”之间。  相似文献   

9.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20世纪伟大的革命家、教育家,他的一系列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影响深远,奠定我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基础。其中,蔡元培在国民教育方针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他的美育思想内涵丰富,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圣贤们所遗留下的思想精华,又充分吸收了康德等西方哲学家的美学思想,使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传承并加以创新。在今天,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康德处在近代西方哲学发展中关键性的转折点,康德哲学调和了英国经验主义和德国的理性主义,并以其批判性著称。而其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西方近代美学向现当代美学演变的转折点。作为其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康德的美学思想不可避免地体现出批判性特征,文章从康德批判哲学出发讨论其对美的质与量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1.
通识教育思想诞生于西方,长期以来成为西方高等教育的主流思想,并在欧美大学一直得到实施。通识教育也是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指导思想。作为教会大学的培养目标,通识教育思想反映在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等方面。对我国近代国人自办大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 (1877— 1927),浙江海宁人,字静安,号观堂。他是引进、吸收、融解域外学术思想,以及运用西方学术理念与方法诠释中国古代典籍的先驱,也是率先破除限制我国学术发展的古今、中西及新旧畛域的先锋。他除了在史学、文学、文字学等方面取得了出色成就外,还着力于教育学的研究。他翻译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 8种教育学著作, 1911年以前,翻译西方教育学著作之多,几乎无人能出其右。他参与创办并主编了中国近代第一份教育刊物《教育世界》,并最早把西方近代哲学观念引入教育研究,成为教育史上第一位尝试在近代心理学、…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与赫尔巴特教育学说的导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国维(1877-1927)是近代中国导入西方学术思想及研究方法的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初,他创办中国近代最早的教育期刊《教育世界》,在广泛介绍日本、欧美教育制度以及西方教育科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导入了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及其理论基础——以康德伦理道德思想为核心的西方近代伦理学和心理学,对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构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及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讲座制和学系制是西方大学管理结构中的两种典型的基层学术组织模式。形成于19世纪德国大学的讲座制确立了现代大学的科学研究职能,并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美国大学对讲座制进行继承和发扬,形成如今的学系制。二战后,美国逐渐代替德国成为新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并反过来对德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借鉴和创新是两国大学相互影响和发展的主线。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王国维第一个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人的“完全之人物”教育宗旨观。王国维坚持哲学是一般方法论原理,认为哲学是教育学之母,研究教育的人一定要懂哲学。他的“完全之人物”教育宗旨观有着深厚的哲学理论渊源,其重要哲学基础是德国理性哲学家康德的知、情、意三分论,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及古希腊圣贤的“德福合一”论等。  相似文献   

16.
赵丽梅 《教育》2012,(1):60-60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1776—1841),德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这本书的主要教育思想如下: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学术传统与教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学术研究的传统是致力于人的发展和对教育真谛的把握。然而,随着近代以来西方教育学研究范式的传入,教育的学术传统被割裂,给教育学的发展带来诸多的困惑。继承传统是教育学创新的前提,也是教育学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有关教育的理论自古有之,但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的学科似乎产生于德国,启蒙主义教育学家特拉普(E.C.Trapp)在18世纪80年代就开始构建教育学理论,哲学家康德、费希特、施莱尔马赫等人也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学体系。此后,德国的教育学理论大家不断涌现,赫尔巴特、狄尔泰、福禄贝尔等都是享誉国际的教育学大师,也是中国教育学界耳熟能详的名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从20世纪初以来,我们对德国的教育学大师与著作越来越有陌生之感,即使在教育研究圈内,也很难听到德国教育学家的名字。  相似文献   

19.
康德和费希特的理性主义思想,为欧洲教育中发展理性思维,建立理性主义的社会观,教育观奠定了基础,深刻影响了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那笃尔普等人的教育思想理论的形成,康德主义影响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思想,是近代教育向现代教育发展的必要过渡,现当代西欧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主要是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代表,使教育科学深入到对人的思维过程和道德形成过程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教育目标的实现水平,但作为一种化现象,理性主义教育思想并未解决对普遍人的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彬  彭彩菊 《教育探索》2004,7(12):65-67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大潮中,西方人格教育学说传入中国,冲击了知识本位的传统教育观念,伸张了 教育促进人自身发展的本义,对于促进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梳理人格教育学说在近代 中国的传播及影响,为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历史的借鉴,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