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非典"的发生作为一种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冲击了很多已经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理论上,法律界对"非典"应当属于不可抗力事件,基本取得共识,但具体到个案而言,应具体分析"非典"对合同履行带来的影响.本文从不可抗力的概念出发,分析了不可抗力的构成要件和免责效力,并提出了情势变迁制度作为我国不可抗力法律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非典”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不完善之处,无疑为政府建立健全突发性事件的应对机制敲响了警钟。本文以“非典”这一突发性事件为切入点,就如何建立并完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做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非典"最近几个月已经成为使用频度最高的词汇.小小的"非典"病毒对教育业也产生了巨大的"蝴蝶效应",其冲击是无与伦比的,我们估且称这段"非典"时期为"非典型教育".一方面,非典对学校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非典也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商业机会.许多商业教育网站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遇.  相似文献   

4.
“非典”,这个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太现范的称谓,竟成了国人最刻骨铭心的词汇。 “非典”肆虐之时,受到严重冲击的不仅仅是旅游、航空、餐饮等公共服务业,我们的传统教育体系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相似文献   

5.
"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鉴于苏联变修"而在国内开展"反修防修"的一场错误实践,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理论的产物,而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中苏分歧和论战密不可分。对波匈事件的不正确判断和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使毛泽东偏离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开始重新估量国内的阶级斗争;中苏分歧的进一步加深、社会主义建设的逆向发展和国内出现的所谓"单干风"、"黑暗风"、"翻案风".使毛泽东从"反修防修"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阶级斗争,初步形成了阶级斗争的理论;中苏公开论战,使得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作好了理论准备。这样毛泽东就走上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6.
"非典"对教育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面对"非典"的影响,教育界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道德、行为养成和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防治"非典"的良好心理品质;学校在管理上建立强有力的应对如"非典"等突发事件的反应机制,并必须从法律上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7.
从当代大学生的"问题"事件中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荣辱观的淡薄.深度分析其原因,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有消费主义的影响,但这些都集中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的缺失.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核心价值的关键因素.因而如何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成为了倍受关注的问题.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途径有:加强宣传教育使其"知",加强制度建设使其"守",强化理想认同使其"归".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进程看,"三个代表"要求的提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中间环节;从理论逻辑看,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三个代表"要求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而作为"系统的科学理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包含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进一步回答,是"三个代表"要求的具体展开.  相似文献   

9.
本回顾了广州几家企业面对“非典”所采取的事件营销的不同做法及效果,对事件营销这种“投入小,产出大”的市场营销手段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依法行政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上海"钓鱼执法"事件再次暴露了我国行政机关行政执法过程中的程序违法问题.依法行政不仅包括实体合法,还应当包括程序合法.本文对"钓鱼执法"事件中暴露的程序违法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思考,以期对完善我国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能走法治道路,必须从法律杠杆、法律制度和法治精神三个方面全面推进:用法律杠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法律制度规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法治精神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层次。  相似文献   

12.
以什么方式、用什么途径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们党对此进行了长期探索,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这就是: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为了保障民主,必须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发展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一个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的曲折发展历程。通过对杜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认真剖析和总结,可以探索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问题;(2)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动力同题;(3)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问题;(4)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同题。解决好这些同题对于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十六大报告,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识:一是社会主义政治明概念确立的过程;二理解社会主义是皇大明有机统一的社会;三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明建设的根本内容;四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明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概括来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高度来审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把“四有新人”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以“三个面向”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基本方位,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来推进文化建设,推进改革开放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民俗变迁是新农村建设一个不可回避的境遇,贯穿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始终。文章通过对丽江新农村建设的考察,审视正在或业已发生的民俗变迁,认识民俗变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理清民俗变迁与新农村建设共变的双向互动关系,探求民俗变迁的动因和前景,提出了民俗变迁中的新农村建设至少应该把握三个思路: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生态眼光、新农村建设的异质化模式和新农村建设的和谐调适方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阶段划分、历史轨迹等方面进行研究综述。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温这些理论思想,研究和学习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领导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苏为鉴,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逐步形成了丰富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今天重新分析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的顺利召开,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上讲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给社会主义文化带来新的发展点。而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破除大学校园亚文化的影响,构建乖谐的大学校因文化从而推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探索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进行了艰辛的、开创性的探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其主要贡献是:设计了新中国政治明建设的基本构架;实行了我国单一制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律基础;探索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诸多重要问题等,为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