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谐社会的"好生活"与道德理性的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理性内在于“好生活”并有利于促进“好生活”。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和谐社会的“好生活”是基于完整的人的完整生活,是一种追问着、构建着、追求着的自主生活,它内含道德理性并藉由道德理性不断得以实现。道德理性是在生活实践中生长的。道德教育作为一种专门化的生活实践,通过发展道德判断能力、建构道德图式、发展道德自我、促成道德反思等,可以促进道德理性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在现实社会中,人的理性运作,离不开法律和道德。但这两种运作方式是不同的,在理性的运行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法律和道德分属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法律的思维是经验式的,道德思维则是超越现实的思辨。法律和道德对人的行为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3.
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是经济理性在现实领域作用失范的表现。缺乏制度规范下的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在一定范围呈现出博弈现象,实现两者间的均衡和谐,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道德理性的争论关于道德理性,康德与休谟有着几乎完全相反的看法。康德认为:“全部道德概念都先天地坐落在理性之中,并且导源于理性,不但高度的思辨是这样,最普通的理性也是这样。从纯粹理性中汲取道德概念和规律,并加以纯净地表述,以致规定了整个实践的或者纯粹理性知识的范围,也就是规定了纯粹实践理性能力的范围,不仅是单纯思辨上的需要,同时在实践上也是极为重要的。”在康德看来,道德理性不只是个体实践道德的基础,更是社会道德原则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从实质而言,道德是一个情感问题,而道德情感又是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它与道德理性、良心及道德教育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贯穿于伦理学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因而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地位。  相似文献   

6.
理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源起于人的历史性存在,是指导人类参与生活实践活动的智慧,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崇高追求。一方面,理性促进个体形成卓越的生活方式,实现道德“内化”;另一方面,理性也为公共生活的秩序维护贡献了力量,从个体道德走向公共道德。科技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工具的理性化,导致了道德教育的异化,道德教育日趋边缘化、功利化,个人也丧失了主体性。重塑理性精神必须依赖教育启蒙。  相似文献   

7.
在人的道德生活中必然产生和伴随着各种心理现象如思维、情绪、情感、意志等,那么情感在道德生活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文章通观人类道德思想史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后认为,或纯粹肯定理性而排斥情感,或纯粹肯定情感而排斥理性,都是偏颇的.只有正确认识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才有助于我们的道德活动.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崭新的经济体制,它既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运行样式和道德倾向,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个性。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理性精神不仅包括一般市场经济的道德原则,而且蕴含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承诺和道德理想,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9.
儿童的道德认知是按照一定阶段,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对早期儿童进行理性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其理性原则是不能被理解的。儿童的道德教育应该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把握儿童道德成长规律,以实现道德习惯与道德理性的相伴成长。  相似文献   

10.
品德教育只可能使学生知其然、做其然,难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易使学生沦为道德奴才.道德理性教育重视"授人以渔",忽略"授人以鱼",难以使认知与行为一致.品德属于个性心理品质范畴,二者关系是:品德=人格品质+道德标准.现实中仅培养诚实、勇敢等品德内容的品德教育实际上只是人格教育,真正的、培养道德主人的品德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标准教育.  相似文献   

11.
现代人类生活处于普遍道德危机之中。危机的导因是人的生活方式逐渐变得感性实物化或外在形式化。这种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近代以来西方哲学提供的道德价值的理念造就的。以休谟为代表的感性伦理把道德价值等同于情感,其结果使人感性实物化;以康德为代表的理性伦理把理性放在人的首位,其后果是生活的外在形式化。而德性伦理是理性、情感、意志的融合,是现代人类摆脱道德危机的可能抉择。  相似文献   

12.
理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源起于人的历史性存在,是指导人类参与生活实践活动的智慧,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崇高追求.一方面,理性促进个体形成卓越的生活方式,实现道德“内化”;另一方面,理性也为公共生活的秩序维护贡献了力量,从个体道德走向公共道德.科技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工具的理性化,导致了道德教育的异化,道德教育日趋边缘化、功利化,个人也丧失了主体性.重塑理性精神必须依赖教育启蒙.  相似文献   

13.
理性的异化是指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结构的失衡。理性的异化使人类道德意识弱化。道德弱化的表现:一是道德标准的模糊,二是道德选择的困难。防止道德弱化要进行人的革命,也要对理性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4.
儿童的道德认知是按照一定阶段,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对早期儿童进行理性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其理性原则是不能被理解的.儿童的道德教育应该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把握儿童道德成长规律,以实现道德习惯与道德理性的相伴成长.  相似文献   

15.
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是社会和谐的两个重大而又密切相关的问题。充分认识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作用及局限性,纠正过分注重经济理性的倾向,把二者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是达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良好的思想首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要求和原动力。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现实出发,必须有针对性地实施道德教育,努力培养大学生科学的道德理性、健康的道德情感,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高尚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立足于世纪之交中国的现实道德状况 ,分析了历史转型期我国道德领域里存在的四个典型问题 :道德评价标准混乱 ;价值取向多元化 ;道德教育变形 ;道德行为失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以便更好地推动现代中国人的道德理性的建构工作。  相似文献   

18.
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认为理性是道德和法的基础。现代西方的理性是形式理性,法和道德都是建立在形式理性基础之上的。实质理性不同于形式理性,形式理性是明晰的、是对唯一的普遍的形式的追求,而实质理性是模糊的,如对价值的追求产生价值理性,对最优的内容组合的追求产生中庸理性。建立在形式理性基础之上的形式法和建立在实质理性基础之上的实质道德之间存在冲突,那么它们是否可以相互融合呢?我们必须吸收现代西方和中国传统化的合理因素,在社会治理上实现法治和德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宗教理性、道德理性和工具理性都是理性迷误的产物、异化物。它们都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客体 ,体现了理性的智慧 ,后来都成为一种异己力量 ,反过来支配、控制、压迫、统治人。其根源都是劳动异化。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既可以用来发展生产 ,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 ,同时也是一种工具理性的扩展 ,它的高度膨胀 ,也会变成生产力和社会的畸形发展的原因。如何防止科技对人的压抑和对大自然的破坏 ,使科技发展同人的全面发展融洽一致 ,成为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20.
哲学家康德以理性主义态度对道德情感进行了深刻研究,他认为,道德情感源于人的理性,是实践理性战胜感性欲望的产物.他的道德情感理论对我们目前的道德研究和道德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