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课程思政旨在推动各级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从而实现“协同效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性质,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在课程思政中具有独特优势。阐述了课程思政与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关系以及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课程思政开展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实施原则和路径。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基础.本文基于地理课程思政已有研究,设计"地理课程思政"的课堂观察量表,利用课堂观察法进行教育研究,并结合2节高中地理优质课对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估,发现在当前地理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重视教学资源应用,但忽视对其内在蕴含价值的挖掘;重视案例辅助教学,但案例选取的恰当性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课程思政相关文献的分析整理,从课程思政核心概念、课程思政学术研究及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梳理,探索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实践的价值及意义.认为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实践有利于从地理学科角度探索立德树人的价值内涵,加强课程思政理念与地理教学理论的深度融合;有利于系统整理高中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强化地理教师的育德能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课程标准一次又一次的修订,以往碎片化的地理知识、浅层学习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深度学习倡导在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内部潜能,注重对学生高阶思维、创新实践能力以及价值观的培育,以期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高素养型的人才。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理念,逐渐成为各学科教师探讨的显性话题,将课程思政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有利于达到“知识传输”和“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有着较大的作用。因此,笔者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野,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探索,在文章论述了如何在高中地理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希望能提高教学的效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四节高一地理课堂教学视频中的设问环节进行切片分析,发现部分教师的设问缺乏有效性。对此,教师可以设计问题链,提升设问层次性;设计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创新力;依托情境设计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前打磨,在课堂提出合适问题。从而提升高中地理课堂设问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教育数字化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发展目标,随着线上教育的迅速发展,通过新媒体信息技术提升思政育人的效果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时代命题。基于虚拟课堂的课程思政实施效能价值审视,分析虚拟课堂的课程思政实施效能现状,提出针对线上教育的课程思政价值导向准则,构建虚拟课堂课程思政的实施目标与实施策略。本文的研究服务于新时代要求的大思政育人格局,通过虚拟课堂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的开展,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于虚拟课堂教学中,提升我国的思政育人水平。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思政无疑成为当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新理念,教师要把握好课程思政,为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指明方向,促进学生养成健全人格。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中的水平不高,因此探索独具特色、富有价值的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课程思政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融合入手,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资源为基础,结合“烟台苹果”相关具体案例提出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策略,以探索高中地理课程思政中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小燕 《教师》2023,(6):57-59
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文章以经验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提出教师应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认真研究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引导学生形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文章作者列举了“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这一教学案例并提出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与过程,以期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举措,当前正处于深化改革探索研究阶段,还有很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如当前存在对隐性教育理念的重视不够、实践匮乏,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缺乏关联,思政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当导致“两张皮”现象。以实践教学为例,聚焦情境教学策略,阐明情境教学策略对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重要意义,探讨融合思政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功能的情境教学设计,通过思政主题意义教学情境的创设及基于情境的教学,帮助学生在“做中学”,构建专业知识与能力,自然获得情感、思想、价值观的陶冶和浸润,达到课程思政目的。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是中学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地理学科立足于学科特殊的视野、理论与指导方法,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与发展前景。本文在理解课程思政理念的基础上首先说明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阐释了地理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和作用。据此剖析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知识点,总结出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从基本国情、国家意识、国家安全、国际合作四个方面入手,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新时代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以及倡导"课程思政"理念应用于地理课程教学的背景,探讨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基本内涵,探索"课程思政"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并以2019年出版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第二册为例,挖掘"课程思政"要素,以期为"课程思政"在地理教学中的落实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课程思政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特征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是保障"三全育人"实现的必然选择。文章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系列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为研究案例,分享了吉林大学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设计和具体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13.
地理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以地理课程中的“水稻种植业”为例,借助袁隆平杂交水稻的事迹设计教学、设计问题链,挖掘地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同时对实践过程进行反思,以期为地理教学中高效推进地理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雨课堂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智慧教学平台。基于雨课堂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将课前导学、课堂互动和课后拓展融为一体,通过“络合、催化、化合、取代”反应形式,辅之学生主体、合作学习、案例研讨、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全方位、全过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赋能课程思政建设润物无声,在促进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体验中达到最优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还有很多细节上的变化。本文主要从微视频制作、学生课堂生成和教师集体备课等三个方面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给地理教学带来的丰富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6.
文章依托自然地理学这门专业课程,系统探索思政教学的生成路径。在思政教学设计原则下,挖掘和筛选自然地理学思政案例,并以具体案例加以说明,通过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进行思政隐性课程的教学实践,并评估了课程的思政教学成效。最后总结了思政教学的特点:细致性、联动性、成效可考核性以及前瞻动态性。  相似文献   

17.
景慧萍  高媛媛  洪海龙  李潇 《大学教育》2023,(23):114-116+129
为实现药物分析课程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文章在改进思政教育的实施形式、实行多元化教学方式、改革考核机制等方面对药物分析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网络平台建设、多元化考核方式进行探讨,以期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协同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8.
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高校的人才培养以课堂教学为主,教书育人,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渠道。实现三全育人,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学习结合起来,通过课程思政强化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效果。为此,要充分挖掘《自动控制原理》中蕴含的人文素养、价值观等育人元素,适时适度引入专业学习,并对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重新设计,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价值引领,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学会运用创新思维进行理论、实践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教育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主线式情境具有主题统一、主次连贯、逻辑递进、便于迁移等特征,能促进教师教学过程的连贯顺畅、学生知识体系的逻辑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将课程思政融入高中地理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教师需要明确基于主线式情境的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原则,然后设计教学目标、构建教学框架。具体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入境、展境、转境、出境的顺序,使学生在设境激思、渐入佳境、情境深化、情境迁移的过程中,完成渐入新课、以感促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转变,从而厚植家国情怀,实现思政育人。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国家积极倡导“课堂革命”。针对职业教育生源特点和发展目标,职业教育课堂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全面多元发展为目标、以创新教学设计为载体”,实施“课堂革命”。本文以“中国商贸文化基础”课程为例,分析职业教育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和成因,探索实践职业院校“课堂革命”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