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应中国政府之邀来中国拍摄的纪录片——《中国》,不料该片在中国受到了猛烈的批判。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因素之外,从学术而言,主要就是安东尼奥尼没有考虑到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对纪录片《中国》进行接受美学的解读,分析中西观众在期待视界上的矛盾,这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纪录片《中国》的美学价值,而且对中外影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纪录片有其特有的语言特点,即以真实为本质,同时能做到升华主题,语言偏向书面用语。随着观众对纪录片的关注度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外语纪录片走入国内,也有许多优质的国产纪录片走向世界,这使字幕翻译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使译语更贴近译语观众的文化审美,成为诸多译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以Wild China以及《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分析研究不同的文化审美对纪录片字幕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姣 《鸡西大学学报》2013,(12):147-148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美食类的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受到观众的关注,展现了中国各地美食和中国文化。从西方修辞学中的诉诸情感的角度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处,希望能为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人文关怀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特性,也是其吸引观众、打动观众和启迪观众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体现人文关怀,是一部电视纪录片创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多部优秀电视纪录片的分析与总结,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宁  高歌 《英语广场》2023,(32):36-41
纪录片是跨文化交流、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媒介,字幕翻译对纪录片海外传播效果的推进作用不容小觑。本文结合生态翻译学与纪录片字幕翻译,以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的字幕汉英翻译为例,探讨译者如何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提升字幕翻译质量,促进中国纪录片更好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6.
正心理学家曾拿一部乏味的纪录片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第一次,心理学家将这部纪录片作为一部卖座片的“赠品”送给观众,也就是说,观众在看完那部卖座片后,可以继续免费观看这部纪录片。也许是纪录片太乏味了,没有一位观众坚持看完它才离开影院。第二次,心理学家将这部纪录片作为  相似文献   

7.
BBC纪录片在国外市场广受好评,但其中国市场影响力仍不容乐观。分析其原因,进而指导一类纪录片提高在特定区域的影响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大多学者从美学、传播学等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剖析,但少有学者从西方修辞学受众的角度进行分析。本研究在修辞学的视域下,以BBC纪录片《人类星球》为语料,分析它的制作、传播以及受众的接受与认同状况。剖析了中国受众的观影心理以及观众构成,重点分析了BBC纪录片在中国未能受欢迎的原因——受众认同的"失败"。受众的接受与认同对BBC纪录片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提升乃至中国纪录片扩大国际影响力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舌尖上的中国》以平民化的视角,通过美食及与美食相关的人物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及地域文化的魅力,在纪录片领域发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嗓音",是国家媒体人文化意识觉醒在纪录片创作中的有益尝试.影片对地域文化的成功传播也为纪录片的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例.  相似文献   

9.
面对目前业内VR纪录片的日渐盛行,纪录片工作者应该从观众内心需求的角度,对VR纪录片的创作方式和内容进行改进与调整.本文从受众心理的角度,将传统纪录片和VR纪录片进行对比,对VR纪录片的创作方式和内容进行探索,并思考VR纪录片行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大型英文纪录片《伟大工程巡礼》(Megastructure)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 Geographic)开播以来,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强烈关注。但由于语言障碍,大多数中国观众需借助字幕翻译才能更好地理解此纪录片。与影视剧的字幕翻译不同,纪录片的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知识性,所提出的翻译要求也高于影视剧字幕翻译,因而探讨纪录片的字幕翻译十分必要。生态翻译学最早是由胡庚申教授提出,近十几年来,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支撑,采用理论探讨和实例剖析相结合的方法,着重分析了译者在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所作出的"适应"与"选择",从而验证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对纪录片字幕翻译的指导意义,并对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理论研究视角有所补充。  相似文献   

11.
纪录片记录真实生活,旨在传播思想文化,成为越来越受世人关注与喜爱的一种电视艺术形式。《美丽中国》是央视纪录片频道开播的首个节目,由中英历时三年联合打造。片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纪录片片头的多模态语篇分析以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等三个方面对纪录片《美丽中国》的片头进行分析解读,阐释各种模态如何发挥其作用、共同实现纪录片片头语篇的意义建构,达到引起观众观看兴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2011年梦工厂出品的电影《功夫熊猫2》受到了中国观众的欢迎,除了幽默搞笑的情节对白以及其大量的中国元素外,成功的字幕翻译也功不可没。本文基于自建《功夫熊猫2》字幕语料库,抽取官方版和人人影视版为研究对象,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并结合语料库检索工具,对比分析两个版本的字幕翻译,揭示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和翻译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英语沙龙》2013,(1):61
纪录片是一个容易被中国观众所忽视的电影流派。杨紫烨,出生在香港,毕业于旧金山艺术学院绘画和电影制作专业,是著名的美籍华裔电影工作者,她在纪录片和故事片方面的卓越贡献为她赢得了奥斯卡奖和无数的国际大奖。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是“用影片叙述非虚构的故事”,强调的是对客观事实的纪录。对客观事实的纪录是创作者思维的结果,只有用心思考的纪录片才能唤起观众的呼应和共鸣,创作者的思维是无形的手,决定着片子的深度和方向。纪录片创作者的主观意图的表达究竟在片子创作过程当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创作者究竟应该持有一个什么样的思维尺度,才能在表达创作意图的同时无损于纪录片真实的生命,并且能同时得到观众的认可。  相似文献   

15.
浅谈电视纪录片《中华之剑》的艺术魅力顾岩罗丹说:“没有生命便没有艺术。”同样,对于一部电视纪录片来说,它的生命就在于它的真实。看过八集电视纪录片《中华之剑哟观众,都很难忘记片中那鲜明强烈的真实感。《中华之剑》代表了近期中国电视纪录片所表现出的特有的美...  相似文献   

16.
中国制造与中国形象密切相关,国产家电产品的海外形象是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NOW语料库的研究表明,英语国家对中国家电产品的关注度日益增高。从语料的区域分布来看,除新加坡以外,关键词密度较高的区域主要是东南亚、南亚及非洲国家,表明中国家电产品相对实惠的价格迎合了这些地区的消费能力。中国家电品牌在海外市场长期保持着“低端廉价”的印象,但随着产品质量的改善以及现代技术含量的提高,中国家电品牌在海外用户心中的印象大为改善,正逐渐向“质量可靠、技术创新”等高端品牌印象转变。  相似文献   

17.
付朝业 《英语广场》2023,(16):15-18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国内观众的广泛好评。中国美食对国外观众也极具诱惑力。《舌尖上的中国》以其内容的多元性、语言的丰盈性和所介绍食材的广泛性很好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将中国璀璨的饮食文化介绍给世界,有利于中国对外形象的宣传和经济的发展。在向国外观众推介《舌尖上的中国》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做好字幕翻译工作。因此,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域研究《舌尖上的中国》的字幕汉英翻译。  相似文献   

18.
音乐音响是电视纪录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工作者要善于设计运用与纪录片相融合的音乐音响,使之起到延伸语言,深化感情、感染观众的作用,更好地表现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舌尖上的中国》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分析该片在电视纪录片创作形式上的变化,其中包括内容结构的创新和创作理念的突破两个方面。其次,从拍摄、剪辑和解说词三方面对该片的制作模式进行分析。再次,对其在传播方式上的多元化以及宣传方面的突破进行研究。《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让更多海内外的观众认识和认同多元化的中国,同时也为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20.
真实再现与纪实片的真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再现与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并不矛盾。纪录片的真实性应该是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的结合,只有纪录的人物和事件都有事实根据,创作表达了内心的真实感受,观众看了觉得真实可信,才是纪录片真实的完美境界。真实再现的基本前提是要有证据,它并不隐瞒“再现”行为本身,且具有白描化、虚拟化的特征。创作对再现分寸的把握决定着具体作品是否真实,而观众的接受最后决定分纪录片的真实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