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召开第二次理事会会议,总结工作,分析形势,明确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这对于推动教育系统深入学习研究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进一步开创理论研究中心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借此机会,我代表部党组,向会议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理论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二次理事会议2月10日在京举行。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在会上强调,高校广大理论工作者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和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把理论研究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袁贵仁指出,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推进理论  相似文献   

3.
这次会议时间不长,安排紧凑.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中宣部理论局负责同志到会指导,文海同志作了工作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西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四所高校理论研究中心作了交流发言.会议推选我担任新一届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教育部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我对大家的信任,表示衷心的感谢.我深知,担任这一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一定认真履行职责,竭诚做好工作,不辜负大家的重托,与同志们一起努力开创教育部理论研究中心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大的科学理论命题。这个理论体系作为致力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是逐步深入的。对其理论体系的概括是逐步深化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该理论体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党的建设和科学发展”三大基本问题,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延伸和拓展。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艰辛探索阶段,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实奠基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创新阶段,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理论创新,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历经三代探索,先后形成一大思想基础和两大理论成果。最终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探讨其理论体系,首先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特定对象,这是建构其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其理论体系的建构是由哲学基础、中心主题、理论课题、基本理论和范畴等要素构成。由此这种带有特定内涵的马克思主义与一般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相比无论从内容方面分析,还是从其功能方面分析,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文章尝试从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理论成果整合的视角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特色。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三大理论成果,而且形成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新时期29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必然结论 从实践层面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并且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的,正在取得一个又一个新胜利。从理论层面上讲,新时期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以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为新起点,先后形成和提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十七大把这些不同发展阶段形成的理论成果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表明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进一步成熟。  相似文献   

10.
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和发展的四个阶段;从15个方面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和结构;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和标准以及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伟大旗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是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本质规律的科学,系统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和"精髓"、理论基石、主要内容、基本范畴四个层次,蕴含着对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正确解答,构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它以严格的科学性、强烈的现实性和高度的开放性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中华民族振兴的要求。它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又反映了世界社会主义的普遍性;既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又必将越出一国的范围而对世界社会主义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主线是发展。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内在地蕴涵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总体性向度、从理论探索起点到理论体系形成的阶段性向度和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实现与时俱进的开放性向度。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今年9月28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贯彻落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前提.为此,本刊特约记者郑丽平就学习研究这一理论体系过程中大家关注的一些重点问题,访问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宣教授.  相似文献   

16.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报教育部领导同意,由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教育部社科中心和中国教育报主办,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二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坛"将  相似文献   

17.
李永占 《考试周刊》2009,(34):28-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结果。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不竭源泉和永恒动力。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社会主义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里程碑,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论述,鲜明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性质、主要内容、发展阶段、形成原因和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它们共同拥有的立论基础和依据、理论渊源和思想基础、理论品质和思想精髓、理论主题和主线等几个方面,其一脉相承性是非常突出和明确的.在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的梳理和阐释,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的探索和认识方面,其逐步深化、丰富、完善的阶段性特征和与时俱进性是非常突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连续性、阶段性、开放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辟地阐述了党的性质,扼要地阐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宗旨。科学发展观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随着时代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相得益彰,并引领中华民族之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