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宗武 《生活教育》2014,(21):28-30
湘湖师范是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的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她立足乡村,服务乡村,积极创办民众学校,开展民众教育。综观民国时期湘湖师范的民众学校,在历任校长的积极努力和多方因素的影响下,经历了初创、整顿、兴盛和萎缩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高阳是20世纪前期名的民众教育家之一。他创办并担任院长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作为中国第一所培养民众教育与乡村教育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曾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他提倡教育大众化、学校社会化,强调以乡村建设为主旨的乡村教育最终要达到让农民自动参加的民众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乡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乡村民众子女未来的个人发展、城乡之间的教育公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乡村学校作为保障教育机会平等的重要力量,又对于人才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乡村学校在探究教育质量提升阶段要强调人才的培养工作,而青年教师作为重要的教育力量,乡村学校要正确认识青年教师在乡村面临的经济、发展、家庭、生存等多方面的困境,在把握其基本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探究乡村地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在乡村青年教师发挥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更好的以青年教师带动乡村地区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在向工商社会转型发展的进程中,乡村社会日趋凋敝,建设乡村的运动应时而起,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备受重视。然而,乡村学校数量少,办学方向"城市化",乡村民众教育不发达,影响乡村建设的成效,亟需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的乡村教育。陶行知面向乡村建设,探讨乡村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发展教育的"乡村性"。他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提出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其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5.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教育正规化政策的纠正,从课时安排、实用性课程设置以及学科课程内容等多个方面构建起与革命根据地乡村社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延安时期革命根据地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形成,不仅有效推动了革命根据地教育的普及,也第一次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真正探寻出了乡村学校教育与农村社会实际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成为革命根据地普及教育、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水平和实施民众动员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哲学的视域中,乡贤文化是乡贤稳定的生活方式,是乡贤自觉追求个体完善,并引领本地乡村民众趋向完善的过程。乡贤文化为乡村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直接的文化资源,创设优良的文化背景。乡村学校与乡贤文化要在多个层面展开有效的、合目的性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清末新式教育进入乡村社会之初,农民家庭抵制新式教育,出现了毁学现象。其后在乡村教育学者和教育政策的推动下,虽然还存在教育不能融入民众生活的缺陷,乡村学校与家庭的关系走向相互联络与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政策不断推动家校合作,但是社会政治与文化、农村家庭结构、教育管理政策和农村学校发展状况都影响着农村学校家校合作的效果。城乡二元背景下,家校合作政策在农村学校的执行受到社会结构制约而不尽如人意,家校关系疏远,农村家长对学校管理与教育参与较少。这就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具体措施引领,更需要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进而获得农村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相似文献   

8.
创设于1934年的洛阳实验区体现了社会教育实践者以乡村社会教育实验作为提升民力、复兴民族的旨归。洛阳实验区以民众教育、训练和组织作为其社会教育实验的中心任务。洛阳实验区的乡村社会教育实验包括实施民众教育、开展民众训练、成立民众组织等举措。洛阳实验区的乡村社会教育实践展现了社会教育先锋刚果任毅的精神,提升了乡村民众保家卫国的能力,达到了实验措施效仿推广的效果。但限于时代背景,这种作用还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9.
要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新式学校对于广大乡村民众的意义,考察学校与乡村民众生活变迁的关系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论文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考察了一所位于浙西南山区佳村的现代小学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对当地民众生活的影响.概括地说,对于士绅子弟而言,这所小学是他们由儒生向专才转型的起始阶梯;对于普通民众子弟而言,小学教育普遍提升了他们的文化水准并为部分人的身份转变创造了机会;对于乡村女子而言,接受小学教育首先给她们带来了身体的解放,并使部分人有机会成为职业女性.这一个案说明,尽管作为"舶来品"的西方现代教育体制在中国乡村社会的推进受到重重阻力,但从较长时段上考察,由于这一体制从总体上对乡村民众生活变迁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需求,所以逐渐在广大乡村社会获得了认同.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的传统教育,或指学校以外的教育,或指现代学校教育以前的教育。在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各民族传统教育即以家庭教育、家族教育、村寨教育、社会教育、习俗教育等为主要教育形式,采取以口传心授、师徒相授、父子家传等方式,传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社会习俗、生产技能等内容,这些传统教育的形式、方式及内容,深刻地影响着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各民族民众的生活方式,塑造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性格,有效地维护了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稳定,巩固了中央王朝国家治理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崔玉婷 《生活教育》2008,(10):18-19
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创立.其主要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从教育救国、普及平民教育其中主要是农民教育的角度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的。他主张以乡村学校为中心.乡村教师为灵魂.通过小先生、传递先生等制度把知识向外辐射.通过建立100万个乡村学校使全国绝大多数的农民都受到教育。因为普及教育的对象是处于最下层、生活贫困的农民及其子女.陶行知认识到原来仅注重书本知识、脱离民众生活的传统学校教育是不适合普及教育的实际的,因而主张生活即教育.乡村教育应与农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它与装饰品之传统教育根本不同。它不是摩登女郎之金刚钻戒指.而是冰天雪地下的穷人窝窝头和破棉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适合于大众、服务于大众的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2.
成人教育思想是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基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践,强调以公共性和平等性为核心价值,渐进式地推进平民识字教育、乡村建设等运动,使未受过学校教育或完整学校教育,处于蒙昧状态的人们,补受成人教育,进而发展民众的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实现改造旧中国的目的。十九大党和国家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这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时刻,重新探究晏阳初"乡村建设"思想中的"成人教育"思想,既是缅怀先生之需要,又是为更好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意义重大,乡村学校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本文以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阐释了乡村振兴和乡村学校教育的互动逻辑关系。乡村学校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子系统之一,对乡村振兴起巨大的助推作用,而乡村振兴则为乡村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支持。审视当前影响乡村学校教育发展的三大主体——课堂、教师、学生,未来应该落实乡村学校教育实现“小班化”“数字化”“乡土化”“个性化”的变革,构建“理想信念、角色认同、专业发展”的乡村教师服务体系,抓住优质乡村学生生源、增强乡村学生学习动机和能力这几个突破方向。以乡村学校教育为主阵地,构建乡村社会发展共同体,实现乡村学校教育和乡村社会的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4.
乡村教育研究者一直聚焦于儒家经典,从中寻求教育观念传统,并以此作为乡村教育观念现代化的起点,底层乡村民众的教育观念传统被遮蔽。通过对苏北M村进行深入的民族志研究,该村民众"务实求验"的思维逻辑被发掘。这主导着他们对教育的认识,构成了乡村教育观念的另一种"传统"。此独特"传统"的发现突破了乡村教育观念研究的精英视角,使认识中国教育观念传统的整体和描述乡村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全景具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乡土文化是乡村教育的素材来源,乡村学校教育是乡土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千百年来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互哺共生。但如今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结构下,乡村学校、乡村教师队伍以及乡村学生与学生家长偏颇的教育价值观使得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的关系渐渐疏离。基于对当前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传承危机的反思,乡村学校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开发优秀乡土文化课程;转变乡村教师离农化倾向,增强乡土文化自觉;转变乡村学生及家长的观念,深化乡土情感,以此改变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逐渐疏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黄琳 《成人教育》2018,(5):31-36
中国当代社区教育与上个世纪初社会教育同根同源.上个世纪30年代,面对社会失序导致的国家内忧外患,梁漱溟先生通过在乡村中建立乡农学校,在学校中对民众养成礼俗、培养自力、精神教化,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秩序化的个体,进而推进乡村建设,试探着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社会的道路.以建设为经、教育为纬,通过社会教育推进乡村建设、重建社会秩序,取得的成绩享誉中外.其对于当代社区教育具有以下借鉴意义:社区建设应以社区教育为基本路径;社区教育以社区建设为依归;加强社区学校建设,构筑推进社区治理的平台;注重公民道德教育,培养秩序化的个体.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面对中国乡村的衰落与崩溃,全国各地掀起了以“教育救国”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乡村运动。其中,黄麓乡村建设实验区教育网的构建展现了安徽地区的探索方案。实验区统筹村落精英、教育精英和小先生的力量,尝试构建适宜乡村民众的分层教育体系。该体系注重受教者对乡村生活和现实社会的体验,力图培养乡村民众自立、自治、自信的意识。虽然这一实验最终并未取得成功,但其包含的合理成份却可以为当今乡村教育和振兴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阎锡山主政山西期间,在山西村政建设中曾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使山西的教育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从普通民众、知识分子以及地方官员多元化视角剖析民国时期山西村政建设中的教育绩效,探究其在教育方面的成效与经验,为当代乡村振兴计划中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乡村学生的正确劳动价值观,增强乡村学生乡村建设的能力。然而,在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实施主体对劳动教育的片面理解,将劳动教育误读为劳动活动、技术教育和规训手段等,对劳动教育的真正落地构成阻碍。为推动乡村学校劳动教育有序实施,需要从提升乡村学校师生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加快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和健全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制度三方面,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2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投身其中。赵叔愚于1922年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攻乡村教育,并于1924年回国后躬亲实行,不仅参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无锡徐公桥乡试验改进乡村生活的设计,而且与陶行知共同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聘其讲授乡村教育,中央大学区聘其为民众教育学院兼筹劳农学院院长,惜其1928年突患脑膜炎,英年早逝,事迹不彰。本文追怀遗事,再现一代乡村教育家的人格力量及其理论建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