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桃花源记》是一篇最能体现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思想高度的代表性作品。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这里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在这里人人都在参加劳动;“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在这里没有了封建的剥削。在这样一个用文字所构造的理想世界里,诗人给我们展现的是他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 (约 365——— 42 7)晋宋之际最有成就的散文家、田园诗人。名潜 ,字元亮 ,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 )人。做过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 ,后隐退躬耕。公元 42 1年写出《桃花源记》。全文以白描手法 ,描绘出一个令人神往的理想世界。那里的民风淳朴 ,人人尽力劳动 ,没有压迫 ,没有战乱 ,无君无臣 ,大家相处得亲密和谐 ,一派和平安详的景象。这就是陶渊明追求“春蚕收长丝 ,秋熟靡王税”的理想社会 ,与当时政治黑暗 ,官场腐败 ,战乱频繁 ,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 ,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 ,有着深切的感受 ,…  相似文献   

3.
古往今来 ,世上不知有多少人在构想、向往各种形式的美好社会 ,“世外桃源”便是令人神往的理想乐园。它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与附诗中凭幻想所虚构的一个“春蚕收长丝 ,秋熟靡王税” ,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 ,没有战乱的与世隔绝的安定美好的地方。“世外桃源”现今早已沿传为成语 ,比喻虚幻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桃花源诗并记》大约写成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 ,作者时年57岁。陶渊明经历了晋宋易代的战乱局面 ,弃官后又过了十多年的农村生活 ,对战乱造成的灾难和农民逃亡的痛苦有—定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历史和思想史的发展层面对鲍敬言的“无君论”进行了分析与评介。指出,鲍敬言的“无君论”的理论出发点是道家“自然无为”的形上理念。其“无君论”主张既是对儒家名教伦理的大胆否定,也是对封建专制下的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鲍敬言对封建专制皇权的抨击与痛斥在思想领域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他对理想社会的设计也明显带有道家自然主义之风韵。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正是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时期。他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对统治阶级有过幻想,希望通过出仕的途径,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宏愿。理想破灭后,他转而抱持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后来又深受道家安贫乐道、逃避现实思想的影响。在道家思想浸润下,陶渊明创作出清淡自然的田园诗。儒、道两家思想贯穿于陶渊明诗歌创作的始终,但陶渊明既没有儒家鄙视劳动的偏见,又不取道家放纵的行为,他的诗歌具有独创风格。  相似文献   

6.
六朝时期,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青年时期,人类的思想刚刚开始觉醒,没有成熟的环境和思想可以认识理解陶渊明的智慧,陶渊明不被接受显然是合情合理的。即便有像钟嵘这样的伯乐能够发现陶渊明,也是流于表面的认识,加之受到整个时代思潮的影响,因此《诗品》中将陶渊明置之于中品符合钟嵘本意,这也是文化大环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闲居带湖和退隐瓢泉时期,生活、创作中流露出浓郁的陶渊明情结.但两个时期相比,带湖时期是对陶渊明思想的表象认同,瓢泉时期对陶渊明的认识则深刻多了.但陶渊明的真隐境界,辛弃疾并没有完全达到.辛弃疾的田园词作也没有真正反映出田园生活的辛劳,其审美情趣带有较多的士大夫文人气息.  相似文献   

8.
对王给的田园山水诗与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有异有同。由于人生经历、性格修养等方面的原因,陶渊明的田园诗多元描写田园风光,风格是真率自然、语淡味浓;而王维的田园山水诗则以隐居山林的闲情逸致为主要描写对象,诗风清新逸致,诗中有画。但王维对陶渊明的学习,以及他们在政治上受挫后都逃往自然的生活,使得他们的诗歌在内容上都以自然为主要描写对象,语言朴素明畅,意境独特。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与东晋名僧慧远有过交游,但最终没有像别的隐士那样追随慧远,原因大致有三:①陶渊明思想复杂,但其行事上大体遵循儒家的原则。②陶渊明的哲学思想与佛教有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佛教“形尽神不灭”、“因果报应说”的怀疑。③陶渊明受桓玄影响,对慧远等人保持相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体察到道家的自然宇宙观,也可以感受到陶渊明自身对于世事的淡泊无为。本文根据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探究陶渊明与道家思想之间的关系,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与道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大诗人中一位富有思想深度的作家。就其基本思想而言,传统的观点主要有两种道家说和儒家说。陶渊明出仕、隐居、躬耕、读书、作诗的生活历程、具体诗文作品以及陶渊明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综合分析说明,无论是人生态度、生活方式,还是诗文创作,审美情绪,道家思想对陶渊明更带有根本性的影响,陶渊明的任与隐都不类于儒家而近于道家,老庄哲学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的文学地位是如何逐步确立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文学批评史的角度,探讨了陶渊明的地位及其作品的美学价值。他的文学地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作为一名诗人,陶渊明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至唐,陶渊明的作品受到较为普遍的重视;至宋代,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才真正完全确立下来,并以其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诗风而昭示后人。这一现象,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审美思想提供了一个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3.
<正>从陶渊明文集看,他乐观豁达的生命观与他的思想关系密切。古今文人历来对陶渊明的思想评价不一:苏轼称他知晓道之旨,朱熹称其是老庄,陈寅恪、朱自清、朱光潜等又从不同侧面讨论了陶渊明在魏晋时代背景下思想形成的缘由。陈寅恪称老庄思想不过是其避仕的依据,而本质还是儒家。朱自清认为陶渊明的思想有道家化成分,但实际上偏向儒家。朱光潜认为陶渊明的思想并不单纯,隐、侠、凡三种性格都具备。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文学家之一,同时,陶渊明又是这个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所倡导的无君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陶渊明生活的君权削弱的时代背景来研究其无君思想。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文学家之一,同时,陶渊明又是这个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所倡导的无君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陶渊明生活的君权削弱的时代背景来研究其无君思想。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被南朝诗人钟嵘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白居易一生仰慕陶渊明,在思想上,他一方面对陶渊明洒脱恬淡、清高耿介的隐逸思想持有强烈的认同感,一方面又受限于自己儒家传统思想中的"积极入世"的观念,这种"执两用中"的中庸思想,表现在白居易对待仕途折中于出入进退之间的"中隐"观念,通过比较陶渊明与白居易仕宦经历、隐逸思想的异同,从中窥视白居易对陶渊明思想的接受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魏晋时期,思想史上出现了对君主专制否定的新思潮,这种新思潮,在政治上集中反对君主专制统治,主张无君论;在经济上反对士族豪强集团巧取豪夺,盘剥民财,主张人人安土乐业、自耕自足;在思想上反对名教出于自然,用天无意志的唯物主义无神论反对君权神授的目的论。这一思想的出现,推动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发展,并丰富了魏晋时期思想斗争的内容,在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鲍敬言是当时这一思想最重要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一流作家,自然美、真率美和旷达美是其诗文美学特征的主要方面。陶渊明美学思想的主要源头在道家,老庄的自然观、求真贵真思想和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对陶渊明产生直接影响,而陶渊明的诗文创作则实践了道家的美学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与魏晋风流相比较,陶渊明在为人行事、饮酒等方面体现出一种节制和适度,这是一种与魏晋风流不同的人生风流。陶渊明的思想少有魏晋玄学的影响,而多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他独特言行是个性率真的自然流露,不同于魏晋风流人物刻意追求的风流,没有魏晋风流的传播力,却有一种把生活艺术化的纯净美。  相似文献   

20.
与诗歌相比,陶渊明散文作品不多,但文风独特,不仅与当时主流文学风格迥异,而且在散文史、思想史上独树一帜。陶渊明没有写过纯粹的如先秦诸子散文般的说理文,其今存散文大略可分为说明文、记叙文和抒情文三类。其说明文主要是诗序、赋序,记叙文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