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学界和社会的关注热点。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到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更会对其今后的发展乃至社会产生不利影响。对学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分析探索,找出其成因并提出应对策略,为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建议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儿童饮食行为以及喂养行为是儿童保健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进行正确的儿童喂养,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饮食环境,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对儿童饮食行为的介绍,分析了儿童饮食行为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探讨了儿童饮食行为的解决方法。同时也对儿童喂养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正确儿童喂养行为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引起儿童肥胖的原因,除了遗传固素或内分泌疾病因素外,大多数是由于饮食没有节制,吃得多运动得少等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的。要让肥胖儿减轻体重增进健康,就要加强饮食管理。有些家长把饮食管理误认为是“节食”,其实不然,饮食管理是指在营养学原理的指导下,对肥胖儿的饮食与饮食习惯加以科学的调控,其宗旨是既要保证儿童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的供给,又能控制热量,脂肪及糖类的摄入,使体重轻松而健康地降低,那么家长们应如何正确地做好肥胖儿的饮食管理呢?以下几条原则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形成.不仅关系到幼儿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幼儿性格、态度的形成。已有研究表明,平衡膳食的益处已不局限于促进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而是有着更为广泛深刻的意义。美国学者布朗研究了“食谱与性格形成”问题.认为父母应珍惜学前儿童尝试不同类别食物的好奇心。因为一个人在幼年接受的食物类别越多,其成年后性格的包容度就越大。比如,各种蔬菜鲜脆、辛烈、清苦等诸多口感滋味,与学前儿童形成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有着密切的关联.拒绝蔬菜的学前儿童常常有拒绝接受周围环境的倾向。为此,笔者依据对现实中幼儿饮食行为特点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为家长、教师所用,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儿童发育专家对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儿童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行为在1岁以后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且多发年龄为2-6岁。有20%-60%的家长为孩子的吃饭问题担忧,其表现在担心幼儿因太挑食、吃得太少、不愿尝试新的食物而导致生长不良、必需营养素的缺乏和大脑发育受损。为此,家长们经常采取恐吓、体罚等各种方式强迫儿童进食,然而这种喂养行为常常会产生负面  相似文献   

6.
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体制混变、观念混变、多媒体文化泛滥、童年的消逝、儿童文化缺场等多种因子的相互作用。学前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不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从社会文化因素分析,应对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策略为: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加快社会转型;革新观念,为学前教育注入新的内涵;严控多媒体,尊重儿童游戏的价值;重构儿童文化,解放儿童。  相似文献   

7.
学前儿童游戏行为与其认知、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以990名3~6岁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社会偏好量表和学前游戏行为量表,考察学前儿童社会偏好对游戏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害羞和社交淡漠的学前儿童与他们的各游戏行为呈显著相关。害羞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缄默行为、安静退缩行为、活跃退缩行为,显著负向预测社会游戏行为;社交淡漠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缄默行为,显著负向预测安静退缩行为、社会游戏行为和追逐打闹游戏行为。为促进社会偏好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应该科学认识和干预害羞与社交淡漠的学前儿童,增加学前儿童的积极游戏行为、减少消极游戏行为,让儿童在自由、对话、创生、体验等具有游戏精神的活动中发展。  相似文献   

8.
交往不仅是学前儿童实现社会化的必要途径,也是学前儿童整个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城市化的生活、家庭结构小型化、少子化、教育者不当的教养观念与行为,造成了学前儿童交往频率低、交往质量差等问题。教育者应积极为学前儿童创造交往的机会,并对他们的交往进行指导,以促进学前儿童成功交往。  相似文献   

9.
幼儿教师具有学前儿童指导意识,掌握科学、合理的学前儿童指导方法,对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学前儿童良好行为的塑造、社会能力的提高和积极情绪情感的形成等都离不开幼儿教师适宜、有效的指导.本文主要从学前儿童行为指导、学前儿童社会能力指导和学前儿童情感教育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园中比较常见的问题行为之一,也被称为侵犯性行为。根据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性质可以划分为无意性、表现性、工具性和敌意性这四种类型。学前儿童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来自个人的生理学因素和理解歪曲因素,家庭的教养方式,幼儿园教师的关注度程度和强化方式以及社会影响等。有效解决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可以从教给儿童正确解决的问题的方式方法,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模仿榜样,强化儿童亲近社会的行为以及引导学前儿童正确观看动画片内容这些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食育"简而言之,就是饮食教育。通过告诉孩子怎么吃?吃什么?采满足他们健康成长的需要。人的饮食行为是在儿童时期形成和发展的,一旦形成往往会持续一生。健康的饮食行为可以促进儿童少年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以下健康的饮食行为与儿童的健康和学习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2.
学前儿童饮食状况与家庭喂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随机选取423户0-6岁儿童的上海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4个月内母乳喂养率为54.8%,中心城区显著低于郊区,非独生母亲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相对更长;43.5%的家庭存在强迫喂养现象,且“定量强迫”显著高于“定时强迫”;对于“洋快餐该不该吃”“甜饮料该不该喝”及“孩子的饮食问题与成人不当喂养之间的关系”等理念,父母认识不清;儿童的饮食状况与父母的喂养理念、强迫喂养行为之间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蔡旻 《广西教育》2014,(29):9-10
正儿童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在婴幼儿时期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和行为刻板,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综合症。它是一种对儿童、家庭和社会影响重大的残障疾病。笔者在从事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过程中,发现许多孤独症儿童的饮食行为与正常儿童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对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及家长的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对孤独症儿童的饮食行为进行分析,同时例举了一些康复训练的方法,以期对家长及康复训练师提供帮助。一、孤独症儿童偏食行为的原因分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个体沙盘游戏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采用混合实验设计,使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教师版对35名学前儿童进行前测,然后将其分成实验组与控制组,对实验组进行为期八周的沙盘游戏干预,分别在干预四周(短程)、八周(长程)后对所有被试者进行后测,以检测沙盘游戏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测试结果表明,短程沙盘游戏干预措施不足以显著改善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而经过长程干预之后,实验组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得到显著改善。儿童类型的主效应不再显著,问题儿童测试总分与正常儿童测试总分无差异,F(1,31)=2.278,p>0.05。但实验组别的主效应显著,实验组总分显著低于控制组,F(1,31)=5.816,p<0.05。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长程沙盘游戏干预措施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5.
本课题将在考察学前儿童焦虑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拟从儿童的气质特点等内部主体因素和家庭环境、父母心理健康、父母教养行为等家庭背景因素两个侧面为切入点,深入系统地考察学前儿童焦虑问题产生的内外部原因。这不仅可以揭示影响学前儿童焦虑的内外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患者本以中老年人居多,但最新资料表明,儿童患者越来越多,占全部糖尿病人数的5%,且以每年10%的幅度上升。造成儿童糖尿病的发病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饮食高热量:儿童糖尿病与他们平时的饮食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如今许多小孩子都喜欢吃炸薯条、鸡腿、汉堡包等高热量、难消耗的洋决餐,加上他们都是独生子女,多娇生惯养,吃得多,活动少,体重上升得特别快,结果小小年纪便成了“小胖敦”。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发因素,肥胖者外周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而且受体容易出现缺陷,因而降低了胰岛素的生物效应,两者均导致血糖过高,从而引发糖尿病。所以改变儿童饮食结构,适当控制体重是预防儿童期糖尿病的重  相似文献   

17.
亲社会行为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学前儿童发展具有复杂的生态学意义,在结合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基础上简要对该理论的微观、中间、外层、宏观、长期几个子系统进行阐述,并以此为理论依据,提出利于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父母在与子女互动时常会出现因电子设备而分散注意的低头行为。父母低头行为是影响儿童发展、破坏亲子关系的危险因素。为了明晰学前儿童家庭中父母低头行为的危害,考察父母行为与儿童个体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对618名学前儿童的父母进行了问卷调查,探讨父母低头行为与亲子关系的联系及学前儿童情绪不稳和外化问题行为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父母低头行为能够负向预测亲子关系,学前儿童情绪不稳和外化问题行为在父母低头行为与亲子关系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因此,减少父母的低头行为、提升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改善儿童的外化问题行为,有助于提升亲子关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田方 《教师》2014,(5):59-60
分享是人类的一种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学会分享、养成分享的习惯对于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幼儿园中,许多儿童独占着自己的食物或玩具,不愿意与同学和老师分享,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学前儿童的分享行为会影响今后的生理、心理、智力等各方面的发展。针对此问题,本文指出了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重要价值,着重阐述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幼儿教师因素和同伴关系因素,并提出从家长、教师、社会等方面来培养学前儿童分享行为。  相似文献   

20.
学前儿童亲子交往研究的是父母与儿童的交往行为,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文章从学前儿童亲子交往的类型和特征、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亲子交往与学前儿童发展、有缺陷儿童的亲子交往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学前儿童亲子交往的相关研究,并从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方面对以往研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