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与《集邮博览》从相识、相知到相处快30年了。 北京市集邮协会成立于1981年10月30日。翌年7月,《北京集邮》创刊,即《集邮博览》的前身。我是市邮协成立时的第一批会员,有幸在第一时间成为刊物的读者。还记得第一期有32页,设有“集邮百科”、“邮学研究”、“邮票与北京”等栏目,内容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2.
1.今年是《集邮博览》创刊30年,作为杂志创刊的参与者.您怎样看30年的变化? 说到杂志,要从北京市集邮协会说起,“文革”结束后,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逐渐显露出来,成立集邮组织的呼声很高,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亟待成立,虽然当时北京已有鼓楼集邮研究会,但只代表一个城区,不代表北京。  相似文献   

3.
祝贺与希望     
《集邮博览》创刊至今,转眼已20年了,作为一名老读者、老作者、老顾问,感到由衷的高兴。改革开放之后,全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十年动乱中被扼杀的集邮得到复苏。北京市在1982年成立了市集邮协会,又很快的出版了《北京集邮》。如果说当年《北京集邮》的任务主要是为北京的集邮爱好者服务,1994年改名为《集邮博览》并相应的调整栏目和增加内容后,  相似文献   

4.
《集邮博览》创刊于1982年,原名《北京集邮》,当时是北京市集邮协会的一本会刊。1987年更名为《集邮博览》。不知何故,2006年突然宣布休刊。所幸2007年8月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主管而复刊,广大读者由忧变喜。这一变化,使《集邮博览》从省级上升为国家级的一本期刊,从此为《集邮博览》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2012年是《集邮博览》而立之年,是中国集邮界的一件大事。杂志社的朋友希望我能为此写点什么。作为与《集邮博览》相伴30年的集邮者,动动笔理所应当。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我国的集邮活动逐步走上了发展、繁荣的道路。1982年《北京集邮》的诞生及至走过的30年,不仅使其成为中国集邮活动的见证者,也成为集邮活动的推动者、促进者,它作为集邮媒体所做的贡献,应当在集邮史上记上一笔。  相似文献   

6.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集邮博览》伴随我已经30年了。回顾与她相处的往事,心绪难平,感慨良多,脑海里存储着不少温馨而难忘的记忆。20世纪50年代末,在我读初中的时候。首先结识了《集邮》杂志。可以说,《集邮》是我集邮道路上最早的启蒙先生。1982年7月《北京集邮》创刊了。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我们满怀喜悦的心情迎来了北京集邮界值得庆祝的两件事情,一是北京市集邮协会成立20周年,二是《集邮博览》创刊20周年。20年来,北京市的集邮事业同全国各地一样,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年来,《集邮博览》经历了童年、少年,如今已步入朝气蓬勃的青年时期。其间,《集邮博览》在宣传集邮知识,传递集邮信息,广泛联系和团结集邮者并为他  相似文献   

8.
《集邮博览》杂志自1982年7月创刊至2006年12月休刊,25年共发行了225期(包括1992年发行的、未编入总期号的一期增刊号)。《集邮博览》1982年至1986年(总1—19期)刊名是《北京集邮》,自1984年第1期(总6期)开始使用邮发代号(2-230)在全国公开发行,直至2006年12期。从1987年第1期开始改用刊名《集邮博览》。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本人从《北京集邮》创刊以来,一直是贵刊的忠实读者,后来改名为《集邮博览》,也从未间断订阅。近年来《集邮博览》大规模扩容,从原来的每期48页扩大到96页,刊费也相应增加。现在的杂志把原来“集邮研究”的内容都加了进去。“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李秋 《集邮博览》2012,(7):48-49
2012金龙腾飞之年,我们迎来了《集邮博览》创刊30周年。1980年9月,妹妹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母亲十白因集邮影响她的学业。让妹妹将几本插有纪、特和文革信销邮票的集邮册交给我。我从小喜欢画画,看到这些无比精美的小纸片上的人物、花卉、动物、文物等图案,爱不释手,从此爱上了小小的邮票。我当时在国有企业上班,家庭经济状况尚可,于是将每月几十元的工资全部用于购买邮票和订阅《北京集邮》。1982年起,我便成为《集邮博览》的一位忠实读者,拿当今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博览粉丝”。  相似文献   

11.
常春 《集邮博览》2016,(4):78-82
《集邮博览》(原名《北京集邮》)自1982年创刊至今30多年来,共发行18期增刊。改版之前发行8期,复刊改版之后发行10期,除1992年发行的增刊未编号外,其他17期均占总期号。从内容上来看,包括集邮年刊、邮展活动、学术专题、集邮人物、地方集邮等,极具鲜明的主题和时代特点。一、1992增刊——《集邮纪实文学专辑》发行于1992年6月,没有总期号,黑白96页,规格与正刊相同。由集邮博览杂志社编辑出版,安徽安庆市报刊零售公司国内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国外总发行。安徽省铜陵新华印刷厂印刷,准  相似文献   

12.
1985年,《北京集邮》组织了一次“北京集邮知识竞赛”,这是改革开放后一次全国范围的集邮知识竞赛活动,影响很大。我有幸参加,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20世纪70年代末,我恢复集邮.身边还有几位集邮的伙伴。大家的集邮方式十分原始,只知道从旧信封上翻找使用过的旧邮票,不懂得邮票的品相,也不懂得邮票背后的各种知识。1982年,北京市集邮协会会刊《北京集邮》(《集邮博览》的前身)创刊,北京集邮活动的热潮逐步掀起。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集邮博览》创刊30年,而我与她相识仅仅是第5个年头,真是相见恨晚,似乎还感到一些小小的遗憾。 这几年来,每当投递员给我送来《集邮博览》,我总是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这还得从5年前的一件事说起。  相似文献   

14.
《集邮博览》办刊30年中,曾于2006年12月后一度休刊,2007年8月又复刊。当时在集邮界引起了热议和极大关注。这一停一复,让读者由惋惜变成欣喜。也给我们留下了十分难得而又颇具收藏意义的两本杂志:《集邮博览》总第224期停刊号和《集邮博览》总第225期复刊号。其中《集邮博览》复刊号。作为五年前国内第一本公开发行的全彩色印刷的集邮期刊,尤为广大热心读者、特别是文献集邮爱好者所追逐和青睐。  相似文献   

15.
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自1982年7月《集邮博览》的前身《北京集邮》创刊至今,这本刊物其间虽几经变更,但我始终关注着它。它是我集邮过程中的一位知音,一位良师益友,我从它的一位读者成长为作者,结下了一段难忘的文笔邮情。  相似文献   

16.
《集邮博览》从1982年7月创刊以来,已经走过了25个年头。《集邮博览》创造了我国集邮类杂志的多项第一,最早的起脊装订集邮杂志;最早的大16开全彩色印刷集邮杂志,领先于国内各集邮报刊,成为集邮报刊的品牌。她不但面貌越来越美,而且内容也越来越有看头,成为集邮者争相阅读和收藏的对象。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集邮博览》的发展作出过贡献的作者们,让我们从头翻阅一下这220册《集邮博  相似文献   

17.
孙帅 《集邮博览》2012,(7):49-49
在我的书橱中,整齐地码放着从1984年至今的所有《集邮博览》,30年了,《集邮博览》陪伴在我身边,给了我精神的愉悦、生活的乐趣和知识的储备。透过书香,我感受到浓浓的情谊,《集邮博览》是我的良友、益友、密友。  相似文献   

18.
25年,四分之一世纪。《集邮博览》自1982年7月创刊,至今已历经25年的岁月沧桑。这25年,正是中国集邮活动开始大发展,经历大起伏的重要历史时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一岁之末,我们对《集邮博览》问世以来出版发行的220余期进行一次大盘点,既是对她25年多彩历程的回眸,也是以《集邮博览》的视角对这一时期的中国集邮活动做一次必要的梳理。于是便有了本期的专题——"《集邮博览》25年"。  相似文献   

19.
《集邮博览》已走过而立之年。30年来。它从一份不定期刊物,逐步发展为季刊、双月刊,最后壮大成月刊。作为北京的集邮者,我自然而然地成了它的铁杆读者。大概是爱屋及乌吧,对于与之有关的一切,也是十分珍惜的。前些天翻捡藏品,找出几枚杂志编辑在不同时期寄给自己的公函封,其上所印社址的变迁可以说是《集邮博览》不断进步的记录。  相似文献   

20.
正我是《集邮博览》三十余载的忠实读者,与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集邮博览》伴随着我的集邮生涯;同时,我也是看着它诞生和不断发展的。从1981年正式发行的《北京集邮》,到更名的《集邮博览》。它见证了"文革"后中国集邮从复苏到高潮起伏的过程。我热爱她活泼、朝起蓬勃,充满青春活力;她勤奋、信息丰富、治学严谨;她面向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