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闪耀着大同理想的光辉“。落英缤纷”的河岸“,良田美池桑竹”的丰饶“,怡然自乐”的人群“,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逍遥,经过后世文人的诠释与补充“,桃花源”早已成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桃源”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栖泊地、一个自在的精神家园,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古代文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难解情结。“桃花源“”桃源“”桃源客“”武陵源”等亦成为千古诗人吟唱不绝的经典意象。李白“有谪官桃源去,寻花几处行。秦人如旧识,出户笑相迎”(《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杜甫“有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北征》),戴叔伦有“为问桃源客,何人见乱世”(《送吉中孚校书归楚洲旧山》),张旭“有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青溪何处边”之问,秦观有“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踏莎行》)的感喟。南宋末年诗人谢枋得写道“: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庆全庵桃花》),明王洪有“弱水与桃源,有路从教去”《(卜算子》),清谭嗣同“有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崆峒》)等诗句。词牌名亦有《桃源忆故人》《醉桃源》等,足见中国文人桃源情结的难以消解。瓦西里...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的封建士大夫文人中,陶渊明是被后世极为推崇的一位。究其原因则是多种多样、各取所需的。陶渊明晚年所提出的“桃花源”社会理想,对后世的影响更是极为深远。每当社会出现动荡之时,“桃花源”理想社会便成为一些士大夫文人安身立命的依据。这种影响直至今日仍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本文从陶渊明的身世及“桃花源”世界产生的思想入手,就“桃花源”理想的生命力谈一点法。  相似文献   

3.
《桃花源记》作为古典文学中的经典篇目,常读常新,里面有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文化现象,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创作,对后世文人生活哲学和人生态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笔者在重读《桃花源记》的过程中,细加品读玩味,产生一些疑问,疑问一:探寻桃花源的对象,为何设置为渔人?其中有无深意?疑问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所代表的理想生活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这种农耕的生活方式会成为中国文人“精神家园”的代名词?疑问三:阐述桃花源物产的丰富,列举“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良田、美池、桑树皆系生活之必需品,那么,举“竹”的用意何在?于是笔者试着从作者的经历、时代思潮的影响、文化现象的积淀等角度来探疑解惑,探寻《桃花源记》中“渔人”“桃花源”及“竹”等文化意象的深意。  相似文献   

4.
《桃花园记》是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在晚年所写的。诗人《桃花源诗并记》,标志了诗人思想发展的高度,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园"的社会理想,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桃源故事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是一般诗文所难以企及的。其原因,除了与它的艺术成就有密切的联系外,更重要的是它所表现出的思想内容,与我们的民族审美心理有着  相似文献   

5.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2(4):F0002-F0002,F0003
马炜,男,1976年12月生于陕西合阳,1995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9年取得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取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书法研究生,2002年取得书法硕士学位,现任教于重庆教育学院美术系,主要从事书法创作与书画史论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述有《千古文人桃源梦》、《图说中国书法史》(参编)等。  相似文献   

6.
《桃花源记》是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散文中的名篇。该文以曲折新奇的情节,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掠夺和战乱,人人劳动、生活富足而又安宁淳朴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一、关于《桃花源记》的内容全文共分三段:第一段写渔人迷路后所见到的景致,为揭开桃花源美好而新奇的境界铺平了道路。第二段(两三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写渔人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与桃花源中人交往的情况。这一段具体描写了诗人理想社会的面貌,文字精炼,描述逼真。第三段(最后两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  相似文献   

7.
晋太元中,著名诗人陶渊明写下了千古名文《桃花源记》。他笔下那个宛如仙境的“桃花源”,也成了1600年来中华儿女心之向往的地方。八年级上学期,我们的第一节语文课就学习了《桃花源记》,诗人笔下那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深深地吸引了我。桃花源是诗人虚构的美好愿望还是真有其地?这个问题也一直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称桃花源的地方共有38处之多。其中有被课本承认的湖南常德说,和其他诸如湖北十堰说,台湾说等。  相似文献   

8.
容美土司在明清易代之际曾接纳过大批前来避难的汉族文人。清代文人顾彩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不但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前往容美游历,而且作《容美纪游》记录旅途所见风土人情,发出容美即为“古桃源”的感慨。容美得以成为桃花源隐喻的原因,既与容美与世隔绝的地理位置、壮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社会风气与“帝力难至”的宽松政治环境有关,也可从“文化沉积带”与“赞米亚”的角度挖掘其背后隐含着的文化地理学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9.
诗人陶渊明生活在政治腐败、门阀制度盛行的东晋时期。他经过多次努力,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于是对污浊现实彻底绝望,决然走上归隐田园之路,并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他开创了田园诗体,为玄言文学占统治地位的文坛带来了现实内容和生机。李泽厚在《华夏美学》中这样评价:“寄情自然却未忘怀世事,猛志常在但又悠然南山。”他这样超脱的人生态度赢得了后人的崇敬。他诗文中那份恬淡平和的情感所透射出的光明峻洁的人格影响了中国后代文人,成为后代文人借以安慰自己失意心灵的良药。在他之后,唐文人就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中塑造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理想社会,从桃源社会的思想渊源上探究,将发现桃花源里的自然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为一,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美好的愿景表达,更蕴含着积极的理性探索与非凡的超越精神,共同构建起了桃源之境的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11.
“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桃源,一方神奇的土地。1600多年前,诗人陶渊明在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诗》。诗中“桑竹垂余荫”,“春蚕收长丝”的人间仙境,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今天,跨入新世纪的桃源,生机盎然。“山鸟似欲啼往事,桃花依旧笑春风”。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这里钩织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壮丽画卷。桃源一中,就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创办于1907年的桃源一中,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如今,她的风采依旧迷人。还是让我们先看一组数据吧———连续10年,桃源一中学生犯罪率为零…  相似文献   

12.
莫俊峰 《读写月报》2023,(33):44-48
<正>《桃花源记》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佳作,“世外桃源”更是为人津津乐道。对于该文的解读,古来不乏真知灼见。不过,如果越过“桃花源”的神奇,知人论世,去探索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就会感觉曲径通幽,别有洞天。一、一片惊奇看桃源:穿越500余载的古代社会“桃源人要自与尘俗相去万里。”(《古文观止》)借助“武陵人”的目光,作者展示了一个穿越500多年(实则600余年)的古代社会。  相似文献   

13.
明代文人结社说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中国古代文人诗客结成具有一定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文学社团,那是从中唐以后才兴起和流行的文人结社的早期形态有“吟社”和“尚齿之会”。前者如唐高骈《寄鄠杜李遂良处士》诗云:“吟社客归秦渡晚,醉乡渔去渼陂晴。”高骈又有《途次内黄马病寄僧舍呈诸友人》诗云:“好与高阳结吟社,况无名迹达珠旒。”二诗所说的“吟社”,都是由幕府诗人组成的诗社。“尚齿之会”最著名的是白居易发起的“七老会”,在后世一直遗风不绝。  相似文献   

14.
关于桃花源人衣着服饰之浅见──兼谈《桃花源记》中“外人”的注释苏育初语教材《桃花源记》(以下简称《记》)一文中有三处“外人”,都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若依此注,解释《记》中桃花源人说的;“遂与外人间隔”和“不足为外人道哉”这两处“外人”是无可非议的...  相似文献   

15.
桃源主题萌发于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主要描述了武陵渔人偶然进入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神秘之境——桃花源,被源内人热情款待的故事,在源内人的口中得知他们的先祖是为避秦时战乱来到这绝境,没有再与外人联系,渔人在桃花源呆了不多时便告辞回家,没有听从源内人的告诫将桃花源的存在告诉了别人,但是高士寻找无果,便这样成为了文人笔下的惯用题材,是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圣地,是他们遍寻不到的乌有之乡。  相似文献   

16.
桃源主题萌发于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主要描述了武陵渔人偶然进入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神秘之境——桃花源,被源内人热情款待的故事,在源内人的口中得知他们的先祖是为避秦时战乱来到这绝境,没有再与外人联系,渔人在桃花源呆了不多时便告辞回家,没有听从源内人的告诫将桃花源的存在告诉了别人,但是高士寻找无果,便这样成为了文人笔下的惯用题材,是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圣地,是他们遍寻不到的乌有之乡。  相似文献   

17.
翟亮 《现代语文》2014,(12):66-67
《前赤壁赋》作为一篇千古美文,不但是大诗人苏轼汪洋恣肆行文鼓涌的杰作,而且深蕴宋代文人生命哲学的理趣;是诗人苏轼闲适情趣的完美呈现,更是诗人在一番执着之后自我超越的内心私语。对于“满肚子不合时宜”的诗人而言,修求自我超越的禅悟意趣成为诗意生存的强者,或许是他唯一可以偷渡的“栈道”。斜倚在俗世与佛光的门槛上,进一步则参禅成佛,退一步则红尘立身,加上诗人摇曳花开的诗思才情,成就了诗人在《前赤壁赋》中独特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8.
刘家宝 《学语文》2013,(3):48-49
感谢陶渊明.他为我们营造了一方神秘的“桃花源”,千百年来,成为诸多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和灵魂的栖息地。同样也感谢柳永,他在《望海潮》(见卷首)中为我们展现了另一个版本的“桃花源”.一个有别于陶渊明笔下田园牧歌式的城市版的“桃花源”,带给我们的是另类的风情和别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所著《饮酒》诗二十首,其中《饮酒·其五》被赞颂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杰作中的杰作”(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更是“名句中的名句”,传诵千古。原因为何?历来评家观点不一,虽具真知灼见,惜文字皆简约,琐碎零落。个人乃草撰本文,期能更深入、多方探究诗人创作之微旨,两句的深刻意涵,及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作认为,作为社会理想,它以当时的堡坞社会及其田园生活为现实依据,作为化理想,是对于传统化和外来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它吸取了儒、道、释三家之精华,因此桃花源中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缩影,有“小国寡民”无君无臣的安逸,也有彼岸世界的禅意,该从社会和化两方面探讨桃花源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