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不可避免要回归的地方.德育生活化克服"美德袋"道德教育模式和"认知性德育"模式,使学校道德教育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垒活是德育的目的,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是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理论中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上,它对于我国德育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学校教育面临的挑战使我们必须全面反思学校德育工作。学校德育应从单纯的社会教化功能转向社会教化和个人发展功能并重。社会化和个性化既是个体发展的目标,又是学校德育的双重功能。社会化和个性化在德育过程中相辅相成。学校德育的使命是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融合。要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就要将学生看作社会化和个性化的主体。指导学生的社会交往是促进社会化和个性化的一条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3.
梁海明 《甘肃教育》2014,(15):25-25
正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实施道德教育,应加强对道德建设的认识并协调社会、家庭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要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原则,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对象,事事都是德育资源,处处都有德育工作"的理念,把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来抓,不断拓宽渠道、挖掘资源、创新机制,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时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的自主经营、等价交换和追求市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深深扎根在人们头脑当中,由此产生整个社珑会价值观的嬗变.这种社会现实对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式及教师、学生的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冲击学校"德育"工作.目前学校在"德育"工作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模式存在着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之间的矛盾.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乐教思想和美育实践,为中国古代美育、德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将德育的内容与形式纳入到音乐艺术之中,以"乐"进行道德教化,让道德教育在音乐艺术欣赏中完成,可能是解决广泛存在的德育困惑的出路之一.  相似文献   

6.
传统学校德育在内容、途径和策略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德育主体的单极弱化,更使德育的效能难以符合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和社会的期待。针对这些问题,应在理性反思的基础上,探索一种"以德育课为力点,以学校德育文化为平台,以家庭、学校、社会为结构维度"的"以人为本"的新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国民素质教育得到强力推进的今天,80后所带给人们的种种思考,让我们不得不反思,除却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外,学校的教育是否也存在着缺失,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已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原有的德育模式在新形势下显得僵化,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德育发展的新要求,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新的德育覆盖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已被提到各项工作的首位,"如何更新德育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拓宽德育渠道,构建德育工作新体系"这些都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道德教育存在着严重的悖论现象,主要表现为:将学生对象化,将社会责任绝对化,将道德规范神圣化,将道德境界宗教化,将道德教育模式化,等等。这些都会对当今的学校德育理念、德育价值观、德育模式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要消除这些消极因素,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创新道德教育模式,改革德育考评体系,建立德育工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9.
榜样教育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德育方法.榜样教育是一种教化手段,其实质是控制.道德 的本质是自律,控制会使德育变成为"他律".将榜样教育的方法运用于学校的德育之中,会将讲道德等同于崇高、牺牲和义务,会将讲道德等同于获取利益的手段,会将讲道德等同于守,矩和做个好公民,因此它不适合在学校的 道德教育中使用.  相似文献   

10.
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德育实效不高。反思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应该认真把握的。  一、以人为本,强化学生的主体需要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目中无人”。这与中国传统的“社会本位”德育观有关。“社会  相似文献   

11.
"知识与德性"的关系无论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都是重要的主题。知识在道德教育中是一个核心要素,但是知识与道德教育的脱节已经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和困境。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受到美国近现代教育的深刻影响,深入理解美国的道德教育的内涵对中国德育发展有重要意义。博雅教育是美国教育传统中重要的资源,始终成为美国教育史中重要的影响因素。笔者试图从西方传统博雅教育入手,重新思考"行动"作为一个要素在知识与德性中的意义,以此拓展对当今"知识、行动与道德教育"之间关系的理解,为反思当代道德教育的困境提供思考的资源。  相似文献   

12.
励骅 《黑河教育》2005,(5):15-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上,并再三强调“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意见》为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即必须摆脱传统德育框架的束缚,走进生活,关注人的现实生命的需要,让未成年人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价值,积极构建一种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模式。一、反思学校传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远离现实生活是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教育应该…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不可避免要回归的地方。德育生活化克服"美德袋"道德教育模式和"认知性德育"模式,使学校道德教育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是德育的目的,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是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理论中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上,它对于我国德育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不同时代的要求、特定的教育目标、社会的性质以及社会现实状况等,决定着德育的内容。德育是培养人格的,这点毫无疑问,但着重发展和培养人格中的什么,则存在不同的看法。 我国传统的德育,是一种道德性单一发展的模式,即以伦理为核心,以人为载体,把人抽象成为人的道德性,从而规范人的道德性发展目标,并通过一整套道德规范使人实现道德性的发展,这种模式是我国儒学以后各代道德教育的主流。另一种模式是经济性单一发展模式,其要点是把人的发展变成一种外在  相似文献   

15.
赫尔巴特和杜威,往往被人们看成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两种相互对立的教育思想的代表,其实,在道德教育目的方面,他们都强调道德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他们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德育改革具有以下启示:多方面兴趣的培养是形成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本条件;努力营造学校"社套化"、生活教育化环境,将道德教育融入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要增强实效性,必须从传统的道德教育的模式中摆脱出来,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自主发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体验能力、感悟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培养;注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品性陶冶和影响.通过德育目标、内容、过程指导的生活化,把教育的重点放在转变和深化学生的品德"情感"上来.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社会对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关注,从传统道德教育的建构到当代道德教育中政治与德育的博弈,体现了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历史嬗变,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历程回顾的基础上,分析审思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是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分离、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分离、德性培育与规范教化分离、灌输教育与学生主体性分离,因此,要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由于存在诸多弊端,逐渐被时代淘汰。现代社会需要一种全新的德育教育模式和理念——主体性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也与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国际实际状况息息相关。它既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产物,又是对传统教育在德育方面的反思和批判。弄清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它的特有理念,以及如何构建主体性德育教育模式,不仅有利于我们很好地认识它,而且有利于我们的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9.
一、中小学德育的应然分析所谓“应然”,它体现的是人们的价值追求。德育的应然状态表现为德育的目的、目标或期望。本文将从学校、学生和教师三个方面分析。首先,从学校的角度分析。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曾经有一种提法认为德育是学校一切工作之首,即“德育首位论”,虽然人们对这种提法仍存疑义,但它对德育重要性的肯定还是可取的。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要造就的不仅是掌握技术和技能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能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和技能为国家、社会乃至人类造福的人。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只注重培养心智,而不顾道德教育,无异于…  相似文献   

20.
德育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模式,它负载着更丰富的内容,传达着更深远的道德价值.探讨其道德价值有助于我们对德育模式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作为以促进学生道德成长为宗旨的德育模式,它对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都产生重要的道德影响.它促进了校园伦理生活形态的形成,建构了一个道德的校园环境;它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教师不仅成为反思者,而且成为德育价值的行动者和创新者,形成了教师的实践智慧;它建设了学生的伦理生活世界,促进了学生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