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满足于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现成的答案。如教《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教师往往这样提问:“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让学生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然后讲讲寓意,算是完成了教  相似文献   

2.
语感是语文能力中的核心能力,语文新课标反复强调要培养中小学生的语感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许多人深感困惑。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是公认的我国语感教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他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探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语感教学理论与方法;现在,又领衔主编了一套针对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也可作校本教材)《洪镇涛语感培养教程》,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教程》共有六册:《古典诗词诵读》(小学卷)、《古典诗词诵读》(中学卷)、《精粹古文诵读》(中学卷)、《美文品读》(小学卷)、《美文品读》(初中卷)、《美文品读》(高中卷)。…  相似文献   

3.
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将他在罗马学院时期的老师克拉维乌斯(C.Clavius,1538—1612)神父编写的《几何原本十五卷》(Euclidis elementorum libri XV)带到了我国,1607年,他和我国数学家徐光启翻译了前六卷,1857年,英国人伟烈亚力(A.Wylie,1815-1887)和我国数学家李善兰翻译了后九卷,中间隔了整整250年,这期间《几何原本》后九卷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有没有其中的内容被介绍过来呢?答案是: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使用过异化概念,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二十三年之后,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又使用过异化概念。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曾经使用异化概念应当怎样认识?这是当前我国理论界争论异化问题必须弄清楚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周骏成绩优异,还擅长在课余写点东西,他写的《我们的理科实验班》就是一篇不错的文章。由于篇幅限制,我们忍痛割爱,在这个专辑里没有选它,而是编发了他的几则日记。不要小看了这几则日记,它会告诉你:周骏是怎样学习和思考的?他为什么能够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一个质量的问题,周骏的日记就诠释了什么是读书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第一节 刘知几史学的批判精神和对优良传统的发扬刘知几,字子玄,徐州彭城人,生于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六六一年),卒于玄宗开元九年,(七二一年)。他是唐代的大史学家、大著作家。他自著书,有《刘氏家乘》十五卷,《刘氏谱考》三卷,《史通》二十卷,《睿宗实录》十卷,《刘子玄集》三十卷。和别人合修的书有《三教珠英》一千三百一十三卷,《姓族系录》二百卷,《唐书》八十卷,《高宗实录》二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则天皇后实录》三十卷。《史通》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唯一流传的专门著作,其中也有三篇佚失了,有一篇的原来面貌也失真了。  相似文献   

7.
1.关于词语含义的设题例1."好久以来,‘故乡’就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_____。(2006年湖南卷《在山阴道上》)例2.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 (2007年全国卷Ⅱ《海南杂忆》)  相似文献   

8.
<正>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往往在对比中一分高下,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前不久,《嫦娥奔月》一课两则不同的教学设计吸引了我:教学片断一:师:同学们,请你说一说,第一自然段写了一件什么事?生:写的是后羿为民除害,射下了九个太阳。师:后羿是怎样为老百姓除害的?生:他登上山顶,运足力气,拉满弓,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师:从后羿射日的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相似文献   

9.
记者:胡老,您是陶行知的学生,又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副会长,《陶行知全集》1~11卷的主编,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请你谈谈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思想是怎样提出、如何发展的呢? 胡:陶行知1913年在《“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中就闪现着“创造”的光点。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明确无误的是1919年,他提出“创造精神”,“创造的教育家”(见《第一流教育家》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陶行知全集》第1卷25页,以下简称全集×卷×页),把创造  相似文献   

10.
周振甫先生对语文教育有深刻的见解。他在《怎样学习古文》一书中,谈到的立体的懂,就非常精彩。文中说:怎样学习古文?我们翻开《唐才子传》,在《王勃》传里说:六岁善辞章。他六岁已经会写诗文了。  相似文献   

11.
(一)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同时,钱老也是一位教育家.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航空航天人才,他的教学同样为他的学生所称道,那么,钱老是怎样看待教学的呢?他对教学工作又有过怎样的论述呢?《钱学森学术思想》中有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12.
吴敬梓创作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的动机究竟是什么?他企图表达怎样的思想和说明哪些问题?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可靠的是先听听作者自己的意见,查查他有关这方面的论述,那才是第一手的资料。但是,在中国古代文学殿堂中,小说是没有地位的,被视为稗官野史,引车卖浆者流的玩意。因此,小说作者的事迹,大都湮没难考。较之施耐庵、罗贯中,乃至“传神文笔足千秋”的曹雪芹,吴敬梓还留下《文木山房集》四卷,《诗说》数则,佚诗若干篇,要算是幸运得多了。他那最足以传世的《儒林外史》,被好友陈晋芳称作“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他自己也只以《移家赋》是“美人一赋堪千古,何用子虚与上林”的传世之作,并不将作《儒林外史》看作什么值  相似文献   

13.
艾萨克森的《史蒂夫乔布斯传》是一部个人心灵成长的史诗,心灵设计贯穿故事始终。乔布斯是具有怎样精神特质的人?是谁成就他强大、充满活力的内心世界?他改变世界的动力源自何方?他在苹果的DNA中注入了什么要素使之成为拥有生命力的团队?  相似文献   

14.
谈谈抒情     
清黄宗羲谈到“文以理为主。然而情不至则亦理之郛廓耳。”(《论文管见》)他又讲;“今古之情无尽,而一人之情有至有不至,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明文案序上》)可见情感在文章中的作用,但是在文章中怎样抒情?这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辅导难点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15.
纳兰性德是个成就很高的词人,小令优于长调,凄怨哀惋,令人不能卒读.但人们对他的诗的价值却估计不足,这种认识是怎样形成的呢?纳兰性德既填词也写诗,还有学术著作《渌水亭杂识》等.《通志堂集》中有诗四卷,354首,词四卷309阕.诗比词多45首,后来词又补遗39阕,至348阕,与诗相比,还少6首.是不是诗写得不好呢?不是,在《本传》中说:“性德善诗”.在《纳兰墓志铭》上他的老师徐乾学说的更具体:“(纳兰)善为诗.在童子,已旬出惊人;久之益工,得开元、大历间丰格.”他的好友张纯修也说:“其诗之超逸,词之隽婉,世共知之.”可见纳兰诗词并重,当时是互誉并美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南宋末年的数学教育家杨辉.在其著作《算法通变本末》卷中有“习算纲目”一节,提出了他的数学教育主张。指出了如何学习数学,怎样培养学习者自觉的计算能力等,这是他研究数学教学方面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7.
夏衍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文艺评论家。同学们在小学语文中学的《种子的力量》,在中学语文中学的《包身工》,都是他的作品。电影《祝福》、《林家铺子》、《我的一家》等,也是他改编的。三十年代,为了推动左翼文化运动,党组织要他负责拍电影、编戏,他从没有做过这种工作,就摸索着学。办法是:看电影之前,先读影片说明。看完故事提要,他便设想:这个故事如果让自己来编写,应该怎样去写?如何介绍人物?如何显示故事的时代背景?如何利用形象、语言去刻画人物性格?他边读边构思,在心里打草稿后,他再去看电影。两相对比,学习人家是怎样表现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碰到学生发出的充满求知欲望的疑问。读了叶挺的《囚歌》,学生会问:叶挺是怎么被敌人抓起来的?后来怎样?读了描写赵一曼关心战友的《一个粗瓷大碗》,学生会问:赵一曼是怎样的一个人?她怎么同敌人作斗争的?读了《狼牙山五壮士》以后,学生会问: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后怎么样了?课文《我的爸爸》的作者,回忆了自己的父亲——李大钊对自己的教育,是父亲把“国际歌”的种子撒在了孩子们的心田,他们正是从这里开始懂得了革命的道理。父亲的教育指引他们走上革命征途,给他们留下了永久的怀念。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那他又是怎样在广大民众中播撒马列主义革命种子的呢?他又怎样为此  相似文献   

19.
闻鞋事件     
《心灵之窗》是一个让队员们自由倾诉的专栏,今天刊登的《闻鞋事件》这篇文章与以往不同,作者在表达悔恨的同时,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灵震撼的事件。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我们把这件事交给小读考进行讨论,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看法、想法写给我们。比如你是怎样看待A的霸王行为,怎样看待B的懦弱行为,怎样看待D保全自己的行为,怎样看待E妥协的行为,又怎样看待“我”的没有责任感的行为?进一步思考,如果我们所在班级出现了A这样的同学,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憎恶他?鄙视他?轻蔑他?躲着他?讨好他?谴责他?孤立他?还是帮助他?……那么你又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他呢?你们的讨论将发表在第10期本刊本专栏和我们的小干部网站上。  相似文献   

20.
词莫盛于宋。而宋词发展的一大关键在苏轼。对于这一点,宋人自己就已经看得极为分明:“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胡寅《酒边词跋》)。苏词的杰出成就及其在宋词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人神共鉴的。那么,这位“偶尔作歌”即“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卷二)的大词人,豪放派的首领(张綖《诗余图谱》),他对词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他在作为反映其创作实践的词论中,向我们传递了哪些时代信息,表达了他怎样的词学观点呢?我们发现,苏轼并无系统的词论专著,他对词的一些看法,多散见于他的部分序跋、书信之中,与其大量诗论、文论相较,数量甚少,而北宋评词之风,却由他而起,故虽属零珠碎玑,而稍加连缀,自是其明璨璨,颇值一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